原标题:香港房地产38年:最大跌幅仅62%,累计涨幅却超20倍

来源:朱罗纪(newJurassic);作者:朱罗纪

像股市一样,房地产市场的短期价格也是存在着巨大的波动性,难以判断又无大意义。大陆的房地产历史也不长,加之各地披露的数据也不详细,很多判断全然无法展开。

但如果我们来看其它房地产历史更久长的地方样本,拉长到更大的周期里去看,也许会有更多的心得。虽然说,已然发生的历史经验未必可映照未来,但至少可以成为重要参照。对于政策制定者也好,个人操作者也好,都有很多裨益。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离我们最近的房地产样本是香港,关于这个奇特之城,我们多年来非常关心它1998年的崩盘以及创造出的新名词“负资产”。这个的确对大陆现在的房地产所处的高位而言,有重要的警醒,一旦房价出现大幅下挫,后果不堪设想,也许你一生的财富全部化为乌有。对个人而言,如何防范那种“灭顶之灾”落在自己脑袋上,一定是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大事。

香港房地产历史已有近百年,经历过多轮周期。我们从1980年开始算起,凡38年,因为彼时是香港有公开可查的房地产价格电子记录的第一年——我们可在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官网上查到非常翔实的历史数据。考察这接近40年的香港房地产大周期,要比我们每天陷在政策调控里提心吊胆要更有意义。

从1980年到2018年38年间,香港房地产经历了1981-1984(跌)、1985-1997(升)、1998-2003(跌)、2004至今四轮较明显的周期(其中2008-2009有一个小幅调整,但数据上非常微小,合并计入2004至今的大牛市行情里)。再往前探,回到1960年代开始,那个20年,房价一样是一路波浪式上升的(香港人口从二战结束后的50万一路激增到1979年的500万)。

下表为香港1980-2018年7月“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历史记录,其中2018年数据为1-7月的逐月数据。

(来源: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备注:图表中字母为住宅面积段,A:40平米以下,B:40-69.9平米,C:70-99.9平米,D:100-159.9平米,E:160平米以上)

参考这张表,分周期简述。篇幅有限,只谈价格。

1、1981-1984,累计跌3成。

1984年为香港房价过去38年来的第一个低点——当年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从1981年的峰值24.4逐年下跌到1984年的17.2,随后展开波澜壮阔的13年大牛市。

考究原因,1980年代初世界经济因石油危机发生整体性衰退(“滞胀时代”),以及当时中英展开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政治性因素),都对香港房地产的前景产生了严重冲击。这一次的调整还是比较惨烈的,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累计跌幅达到了29.5%

2、1985年-1997年,13年大牛市,涨8.5倍。

1985年开始,香港房价开始录得上升——原因一是中国关于香港制度50年不变的表态,二是香港推行了联系汇率制。此后香港房地产展开了狂涨行情,期间有7个年份涨幅超过20%,其间又有3个年份涨幅超过36%(全部出现在1990年代——1991年涨幅36.4%、1992年再涨39.4%、1997年涨幅39.5%)。

只有1995年比1994年下跌了,跌幅不到7%——这个是因为1994年香港通过加息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所致,但很短期利率又下行。

到1997年的大崩盘前夜,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升至高峰163.1,对比1984年的低点,13年累计涨幅为8.48倍。

1986年,香港房价第一次“破万”——港岛70-99.9平米的C户型均价为9760港币/平米(C户型是香港的主流户型)。到1997年,第一次到“10万+”,港岛C户型均价为104021港币/平米,涨9.7倍。“千尺”以上户型涨的更多,新界160平米以上的E户型从1986年的6534港币/平米涨到了1997年的80549港币/平米,涨11倍多。

考究这轮大牛市原因,多重因素。一是国际大环境和平稳定;二是中英联合声明给香港人吃下了定心丸,其中还有一点,中国要求港英政府过渡期内年度卖地不得超过50万平米(担心英国把地卖光了),大大加剧了香港的土地短缺预期;

3、1998-2003年,崩盘跌逾60%,调整6年。

受亚洲金融风暴和董建华“八万五”计划双重冲击,香港房地产在1998年一年便录得大幅下跌28.2%,随后逐年下跌,一路跌到2003年最低谷SARS期间,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录得最低61.6,6年间累计跌幅为62.2%。跌回1991年的水平(61.1),也即是说,从1992年之后买的房子都亏了。

这一段故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惨不忍睹,10万多套房子沦为“负资产”,涉及金额1650亿港币,坏账360亿,数十万人大游行,是为大崩盘。这个崩盘一是跌幅巨大,灾难深重;二是调整时间长,达6年之久;三是直接促使香港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大转向,影响了香港的未来——“八万五”破产、“孙九招”出世(2002年)。

同样以刚才港岛的C户型对比,2003年低谷期价格变为40375港币/平米,还不到1997年高峰期的4成,跌去了61.2%。而新界的千尺E户型跌到了34461港币/平米,仅相当于1997年高峰期时的43%,跌去了57%。

这段历史有太多值得讲述的方面,对个人来说,尽管历史的硝烟终会散尽,经济下跌终会翻头上涨,但人生韶华难再,毕生财富也许就这么付诸东流,再无翻身之望了。

4、2004年至今,14年再涨超4.4倍。

2004年起,香港房地产谷底反弹,当年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录得78.0,随后,再一次展开逐年大涨直至今日的大牛市行情。即便是辣招、双辣招、港人港地,以及现时林郑之“空置税讨论”等等,都没能阻挡这一势头。

2011年,香港私人住宅售价第一次实现了对1997年高峰期的反超,当年指数为182.1,比2010年的150.9大升20.7%。

截至2017年,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刷新为333.9,与2003年低谷期相比,14年间涨幅为4.42倍,并且这个势头到现在还未停止。与1997年的上一个高峰期相比,又涨了1.05倍。

这14年里,只有2016年出现了-3.6%的下跌,其它任何一年,即便是2008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香港房价也照样录得了微微上升,没有跌价。其间,有3个年份涨幅超过20%(2004年26.6%,2010年24.4%,2011年20.7%)。

(数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

看这张图,想必在2003年的时候,没有人会认为以后香港的房价还会再创新高吧。但是事后证明,有些城市的房价,总会不断的震荡创新高。香港1998-2003年的下跌,在随后的周期里,又被平滑了。

但有一点要指出,在2004至今的大波浪里,香港房地产呈现出非常鲜明的一个特征:住宅价格涨得最慢,工业大楼第一,商铺第二,写字楼第三。相比于2003年时,这四类物业之间的价差拉得越来越大。

进入2018年,已经披露数据的前7个月,香港住宅价格依然是在逐月上升。7月,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升到393.5,港岛160平米+的E户型历史上首次突破了30万港币/平米。

以上是香港过去这38年的房价波动简况,为方便大家对照,再总结一下。

如果按年计算,以2017年指数(333.9)对比最初1984年的低点(17.2)、1997年上一波峰值(163.1)、2003年的上一波谷底(61.6)。过去的近40年,香港房地产价格累计分别上涨了:18.41倍、1.05倍、4.42倍。

如果以2018年7月的高点计算,对应1984年、1997年、2003年,累计涨幅分别为:21.88倍、1.41倍、5.4倍。

而归到区域,我们以港岛最大户型——160平米以上的E户型——为代表,梳理过去数十年香港这个最核心区域的住宅价格演变,这是港人眼中的千尺豪宅,数十年来都是最昂贵的房型。

1984年第三季度,港岛E户型价格跌至38年来最低点7541港币/平米。

1997年涨至最高峰135544港币/平米,13年时间涨了10.2倍。随后一路下跌,跌到2002年的低谷期65725港币/平米,跌幅为51.5%,腰斩。

2003年6月最低点出现,54339港币/平米。

2005年突破10万+(115358港币/平米)。2007年涨到150718港币/平米,反超1997年峰值。

2010年突破20万+(207171港币/平米)。2017年突破25万+(251606港币/平米)。

2018年7月突破30万+(327537港币/平米)。

算最大涨幅,从1984年第三季度到2018年7月,港岛豪宅接近40年来最大涨幅超过40倍。

那么到了今天,香港发展了那么多年,城市化也早已完成,它的房地产发展及治理成效是什么样的?

值得分享的大数据看几点就好了。

1、香港的住房自有率很低。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香港家庭户接近257万户,人口接近745万人,家庭住房自有率是48.9%,其中,私人商品房屋的自有率只有34.6%(和深圳基本一样)。SARS以来,香港的住房自有率是在走低的,从当时的大约53%慢慢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这意味着,很多港人想买一套房的欲望是很强大的。

(数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2、香港的土地开发率很低,住宅更低。香港的土地开发率现在大约是24%,住宅占全部土地的比重不到7%(深圳现在住宅用地大约超过10%,也没好到哪儿去)。这个导致了香港的平均人口密度虽然不高,但有些区域如观塘者已经接近6万人/平方公里。看一个城市的房地产,有时候可能根本不需要看GDP什么的。

(数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3、截至2016年,香港有超过65%的买房人没有处于无贷款状态。据了解到的数据,2017年这个数字上升到超过70%。这意味着香港人的财务状况要比我们想象的好。

划重点:

1980年是港楼开始有电子纪录的一年,所以文章以当年为起点,至今38年。

38年来,楼市分成四个週期,分别是1981-1984(跌)、1985-1997(升)、1998-2003(跌)、2004至今四轮。

38年来,楼市最大跌幅是1998-2003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和董建华「八万五」双重衝击,楼市足足大跌62%。

多年来楼市累积涨超过20倍,1985年-1997年的13年大牛市升最多,楼市升值8.5倍。

在香港买楼,长时间房价确实会震盪创新高,就算经历大跌,长远计也会升。

所谓爆煲(大崩盘)往往和巨大的外部衝击有关。

2004至今的大波浪中,住宅价格涨得最慢,工业第一,商舖第二,写字楼第三。这四类物业的价差拉得越来越大。

政府辣招不成功,最终问题是「人地矛盾」,是土地规管政策的问题。

在香港难有房子的问题,事实不容易改变,而且也注定永远不可能全部交给市场解决。

结论似乎是,与金融风暴前的周期不同,今天楼价的涨幅,其实是偏向温和,如果政府不解决土地问题(分配或供应),楼市还是仍旧难大跌。

欢迎关注下列公众号:

财经观潮

告诉你关于财富的真相!

微信号:guide0929

↑↑↑长摁二维码看看

天天鉴车

汽车知识、购车秘籍、行业热点。独到观点,深度评论!

微信号:ttcar99

↑↑↑长摁二维码看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