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福安6月17日电 (彭莉芳)站在闽东福安市溪潭镇廉村古码头向南北方向眺望,除了如练的溪水,只有看不见尽头的繁茂绿荫,宁静之余显出些许寂寥。“十里长街不打伞”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追寻历史,廉村的繁荣曾光彩照人、熠熠生辉,饱含古时廉村人为之骄傲的商贸底色。从古码头向南北两翼延伸至潭头和妈祖庙,这条不足十里的路径曾孕育廉村的兴旺,在解说员陈丹雄看来,其热闹程度甚至不输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的盛景。

廉村陈氏族谱刊载的廉村全景图。 陈秀容 摄

近日,中新网采访组来到廉村,探寻小村落的昔日辉煌。

福安市文史馆馆长、福安市明月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松年介绍,廉村是曾是闽东北的商业中心,“十里长街不打伞”说的就是古时从潭头自然村至妈祖庙,沿着廉水边岸,商铺绵延足有十里长,下雨天,商铺向外延伸的屋檐即可遮雨,行走甚至不用打伞。廉村昔日集市贸易的盛况可见一斑。

现年73岁的陈贞祥居住在潭头自然村内,他也从祖辈那听说过潭头曾经的繁华:“以前很多人在这做生意,从古码头到这里都很热闹。”

陈贞祥居住的屋宇前立着一张约两米长的台柜,台柜后有一扇葫芦形状的窗口。他说,古时候商贸往来频繁,做生意就通过这个葫芦窗户收账,快速、便捷。

作为水上交通要道,廉村是当时闽东北和浙江食盐、布匹以及山货交易、贩运的集散地。据资料记载,明代万历年间,福安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患,对廉村造成了重大打击,从此,廉村开始逐渐冷清。因水而兴,因水衰败,廉村“十里长街不打伞”的盛景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悠悠千年,古廉村的繁华已成昨日,新廉村的机遇却悄然走来。

廉村是唐朝福建第一个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因他为官清廉,当地被御赐“廉村”“廉水”“廉岭”之名。廉村古建筑、古码头、古雕刻、古官道、古城堡保存完好,山村风光秀美。

廉村古码头今犹在。 陈秀容 摄

近年来,当地政府挖掘廉文化资源,打造美丽乡村,大力发展廉村旅游业。随着古民宅的恢复与周边设施的完善,廉村逐渐成为游客观光旅行的好去处。

谈到如今廉村的发展,刘松年难掩骄傲,“现在旅游经济发展起来了,一年年变化都很大,和以前比,村外的道路都规划得很漂亮。”

63岁的陈木成是廉村退休的老支书,作为土生土长的廉村人,他想都想不到廉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在陈木成看来,近些年,廉村的一大变化在于“更热闹了”,从一个宁静的乡村成为旅游景点。“以前村庄很宁静,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只有节假日才会回来住上几天,人多地少。现在,无论白天晚上,都有很多人来,或旅游观光,或聊天喝茶,或洽谈生意,来的人多了,第三产业也被带动起来。”

陈木成介绍,近些年,廉村每年会吸引约五十多万名游客前来,有一年春节,廉村一天就接待了近五万游客。

任谁也想不到,古廉村“十里长街”的繁荣以旅游的形式在新时代精彩再现。

谈到未来,陈木成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廉村年轻人回到村子出谋出力,他认为自己老了,“脑子不好使”,廉村未来的发展得倚靠年轻人,“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靠年轻人才能激发廉村的发展潜力。”(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