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现在都把七夕当做中国的情人节,但在古代,真有点情人节味道的,其实是元宵节。

虽然不同朝代规定有异,但都把元宵视为一个重大节日,夜不宵禁。看灯、观景、逛街、剁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苏道味)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苏轼)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对于深锁闺中的女子,这一晚意义尤其重大,因为她们可以出门“看人”,融入那份狂欢之中。

所以,才会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丰子恺《月上柳梢头》

所以,《大明宫词》里的太平公主,也是14岁时,这样一个元宵夜晚,第一次偷偷跑出宫,去看市井烟火。

她在人群中拦下一个人,揭开他的面具。

“您……是不是在找人?”男人问。

“是……我在找昆仑奴。”太平答。

“昆仑奴仅仅是一张面具,面具后面的人脸通常是不同的……”这一张脸,名叫薛绍。

就像太平和薛绍,这一晚离别后,多少孽缘已起: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

“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纳兰性德)

元宵节进入现代作家笔下时,不知怎的,爱情少了,吃吃喝喝的风俗多了。当然,今天我们可能连那些风俗也知之甚少了。

也摘录几则如下,祝你元宵节快乐,顺便聊聊你的爱情或者你们那儿的元宵风俗吧。

元宵节吃元宵,宋朝时就颇为盛行,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叫“浮圆子”,后来才改叫元宵的。中国各省大部分都吃元宵,可是名称做法就互有差异了。北方叫它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汤圆,还有叫汤团、圆子的。南北叫的名称不同,方法也就两样。拿北平来说吧,不时不食是北平的老规矩,要到正月初七准备初八顺星上供才有元宵卖。至于冬季寒夜朔风刺骨,挑了担子吆喝卖桂花元宵的,虽然不能说没有,可是多半在宣南一带,沾染了南方的习俗,西北城的冬夜,是很难听见这种市声的。

明 《上元灯彩图》

……

北平是元明清三代的国都,一切讲求体制,所以也养成了吃必以时、不时不食的习惯。不到重阳不卖花糕,不到立秋烤涮不上市,所以上元灯节正月十八一落灯,不但正式点心铺不卖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摊子也寥若晨星啦。一进二月门你想吃元宵,那只好明年见了。

——唐鲁孙

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汪曾祺

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礼。觉英带了觉群到街上去看人烧龙灯。瑞珏和淑英姊妹们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种惜别的心情,虽然两家相隔不远,但是她们少有机会跟琴在一起玩几个整天。而且元宵节一过,新年佳节就完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够像在新年里那样痛快地游玩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觉新的房里商量怎样度过这个晚上。大家都赞成觉新的提议:到花园里划船去。

——巴金

把谜语写在花灯上,称为“灯谜”,这也是传统的元宵玩意。不过到了近代,由于花灯的制作费时费力,谜语多是写在悬挂的纸条上,而这个玩意也不限定是在元宵才能举行了。

猜灯谜是颇费心思,也颇多趣话的。据说大陆解放初期,有一灯谜,谜面是“日本投降”,猜古代名人,谜底本是“苏武”,但许多人却猜作“屈原”。“原”者,原子弹也。也有人用脱帽格猜作“李世民”,意思是日本投降,乃世界人民的力量,这是“老笑话”。另一个“新笑话”是,“文革”期间有一灯谜,谜面是“闻足下要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用《三国演义》诸葛亮劝阻周瑜取西川的故事打毛泽东诗词一句,标明“折腰格”。谜底是“问讯吴刚何所有”,折腰格要去当中一字,去了“刚”字成为“问讯吴何所有”,意即问吴国有何力进去取西川。这灯谜本来做得很好,但当时却犯了“大不敬”罪而受批斗,理由是毛主席怎能“折腰”?令人啼笑皆非。

——梁羽生

借着这个“中国情人节”,

聊一个让你思念很久的人,

或者来说说你们那儿的元宵风俗……

广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