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立波

作为皇帝,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尤其是对于生日来讲,他们特殊的身份往往也会将自己的寿辰定格在帝国的架构管理之上。乾隆五十年(1785年)万寿节,75岁高龄的乾隆皇帝效仿祖父,举行了自己即位后的第一次千叟宴,这次宴会要求参宴老人必须在60岁以上,而宴会的参与者竟然超过了3000人,其中既包括年长的皇亲国戚和臣子官员,也有前来京城参与盛宴的民间寿星。宴会上,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老人斟酒祝福。

皇帝如何过生日?有的表达哀思,有的全国放假,乾隆将此推向高潮

乾隆皇帝

而乾隆皇帝在禅位给儿子之后的嘉庆元年(1796年), 又举行了一次70岁以上老人的千叟宴,这是清代千叟宴的绝响,也是明清皇帝万寿节庆典的最后强音,但是这也成了皇帝过生日排场最大的结尾。

皇帝过生日的排场,直到隋唐之时还是相当克制的。据《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为自己的生日制定了颇为特殊的度过方式: 要求全国禁止屠宰,统一吃素。这与其笃信佛教有关。杨坚在诏书中表示,这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追思。将生日和孝道联系起来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宋人笔记《封氏闻见记》中提到,贞观年间,宫里有意为李世民举行庆生宴会,但他并不答应,甚至一谈起生日就黯然泪下: “父母不在人世,生日之时应当感到伤心,我怎么能忍心举行宴会,饮酒作乐呢? ”这种感恩心里直到李世民的孙子李显在位时风气才为之改变。

皇帝如何过生日?有的表达哀思,有的全国放假,乾隆将此推向高潮

隋文帝

唐中宗的生日,宫廷内举行盛大的酒宴,艺人们献上精心准备的歌舞,李显和在座的翰林学士们觥筹交错痛饮,兴致来了还要赋诗一首。此后的李隆基也是一个热衷于过生日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李唐王朝的社会经济已经超越太宗时期,达到顶峰。全国上下欣欣向荣的局面令李隆基感到好嗨哟,“感觉已经达到了高潮。”

圣人生日,理当普天同庆

北宋初王钦若等入编纂的类《册府元龟》一书,记载了李隆基的生日是如何成为全国性节日的:开元十七年(729年)的八月初五,是李隆基45岁生日,按惯例, 在长安城东的“花萼相辉”楼下举行歌舞表演庆贺。宰相张说等人乘兴,把早就写好的一份表章献上。李隆基读完,喜不自禁,因为张说他们提出的,是一个难以拒绝的建议: “臣等听说,圣人降生,天地间必有异象。陛下您既然是人间之圣,生日理应成为全天下共同庆祝的节日! 臣等建议将八月初五这天定为千秋节,公布天下,休假三天,普天同庆。”

皇帝如何过生日?有的表达哀思,有的全国放假,乾隆将此推向高潮

李隆基被这份《请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中所描绘的全国共庆“千秋节”的盛景深深打动。于是,随着李隆基的一纸诏书,一种前代帝王未曾有过的庆贺生日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千秋节” 就这样诞生了。“千秋节” 这天,臣子们以甘露和美酒向皇帝敬酒祝寿,更要献上寿礼“金镜绶带”。 金镜是刻有“千秋”等贺寿相关纹样的铜镜,也被称为千秋镜。千秋镜这份寿礼象征了李隆基的统治功业,而绶带又有长寿之意,这样的寿礼相当应景。

皇帝如何过生日?有的表达哀思,有的全国放假,乾隆将此推向高潮

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又将生日更名为“天长节”,更不失时机地颁布《推恩令》,减免赋税、增加俸禄……企图让国人们对节日的到来始终充满期待。

圣节未必在生日当天

李隆基后,天长节被一任又一任新君的生日节所取代。德、顺、宪、穆、敬宗这五位皇帝,没有为生日命名,所以他们的生日是介乎于官方节日与皇家私人庆典之间的。直到唐文宗李昂即位之后,才重新拾起了生日设节的传统。他还下令,在生日宴会上以素斋果蔬为食物,禁止屠宰。据《旧唐书》记载,唐文宗这样解释生日的素食: 食素并非为了礼佛,而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他极力想要撇清食素与佛教的关系,应该也是试图以生日节的制度来引领国人的思想潮流吧。

皇帝如何过生日?有的表达哀思,有的全国放假,乾隆将此推向高潮

唐王朝统治结束后,影响仍旧延续。无论是中原地区走马灯般变换的五代政权,还是南方各据一隅的割据王国,又或者北方草原上兴起的契丹文明,统治者们总喜欢以李唐王朝的继承者自居。生日设节也成为这些统治者们争相效仿的举动。然而,政权的动荡和疆域的局限,决定了这些节日无法成为真正的全国性节庆,更多时候不过是统治者的自娱自乐而已。直至宋太祖赵匡胤的横空出世,才为这五十年来的乱局画上了一个终止符。赵宋王朝的建立,让百姓们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良好环境,也让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重新走向稳定。因此,赵匡胤的生日“长春节”,终于又有了当年千秋节普天同庆的喜庆味道。由唐入宋,天子生日节庆能否得到全国性的共识,已经成为国家政权是否稳固的象征了。

皇帝如何过生日?有的表达哀思,有的全国放假,乾隆将此推向高潮

赵宋天子们经营起自己的生日来颇为精心: 他们为自己的生日选择美好的字眼作为节名,还将这些节日统称为“圣节”, 在官廷里和地方上都举行盛大的宴会表演,为天子贺寿。而且,不止是皇帝,有机会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也不甘示弱,要借此体会一把至高荣耀。 第一个把生日定为节日的皇太后是章宪刘太后,也就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在传说故事“狸猫换太子”中,刘氏是奸妃角色。事实上,刘太后不但一直深受宋真宗的宠爱,而且是一位极具政治天份的女政治家。宋仁宗刚即位,礼部官员依例奏请将他的生日定名为“乾元节”,又提议将刘太后的生日定名为“长宁节”,按照皇帝圣节的上寿仪式举行庆祝。这个建议既满足了刘太后的权力欲,又彰显了仁宗和太后之间母慈子孝的关系,自然马上得到认可。从此以后,宋朝垂帘听政的太后们也有了庆祝圣节的权力。

皇帝如何过生日?有的表达哀思,有的全国放假,乾隆将此推向高潮

刘太后

宋朝皇帝的圣节未必就是生日当天。比如宋哲宗生于十二月初七,但他在位时的圣节却定在了十二月初八。这是因为初七那天是赵家祖先的忌日。而宋徽宗真正的生日是五月初五,在古人的信念里,五月初五日是凶月中最凶险的一天,出生的人往往命运不济。赵佶做了皇帝之后,索性将圣节定在了十月初十,试图用这种方式改变命运,可惜还是没能逃过靖康之难的悲惨结局。皇帝生日不仅在两宋疆域内得到充分重视,更成为当时各民族之间共同认可的节日。无论北宋与辽国还是南宋与金国,只要双方关系趋于和平,便会互相派遣生辰使,向对方国主贺寿。看起来,对皇帝生日节庆的承认,也就意味着对政权的认可。

康熙生日,别开生面

蒙元实现大一统之后, 同样继承了皇帝生日设节的传统,但也面临着一个难题: 如何命名节日。毕竟,皇帝生辰节日的定名被认为是关乎皇帝寿命和政权稳固的重要环节,而时间越往后推,节名可选择的余地就越小。对繁文缛节缺乏耐性的蒙古贵族们,最终决定不再绞尽脑汁为君主的生日逐一命名了, 而是统 一以“天寿节”称之,既简单明快,又符合本民族的“长生天”信仰。

皇帝如何过生日?有的表达哀思,有的全国放假,乾隆将此推向高潮

康熙画像

如此实用的政策迅速得到认可,随后明清两代统治者们也都欣然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初,为了表示孝亲和节俭,并不举行生日庆典。但这个高姿态也只保持了十余年时间,洪武十三年(1380年)之后,朱元璋开始在奉天殿接受天寿节生日朝贺,宴请群臣。而定都北京的明成祖朱棣又把“天寿节”改名为“万寿节”,与李隆基当年改“千秋”为“天长”正好相反,在有意无意间也算体现了这位从王爷登上帝位的帝王崇尚自我奋斗的精神吧。无论如何,万寿节这个名字从此延续下去,成为明清两代统治者生日的统称。

从千秋节正式设立开始,近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皇帝的生日仍然以全国性节日的形式展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但这种节日的过法,已经变得没有什么新意了。直到公元1713年,因为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宴会,这一年的万寿节被载入史册。

皇帝如何过生日?有的表达哀思,有的全国放假,乾隆将此推向高潮

康熙60岁生日的时候颁布诏书,宣告天下: 只要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都可以来到北京城为自己贺寿。不光如此,进京贺寿的老人们还被邀请到了畅春园宫廷寿宴的现场,成为这场寿宴的特邀嘉宾。说起来,虽然皇帝们把生日设为节日是把皇家的私事变为了万民的公事,但宫廷的寿宴和民间的典礼从来都是平行线。而康熙却让他们交汇,真正达到了节日与民同乐的初衷。寿宴最终的宾客人数超过了千人,因此这次宴会在史书中被称为“千叟宴”。而此后随着帝制结束,皇帝的生日排场也彻底淡出历史舞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