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瑰宝,但除了艺术之外,它也和中国文人息息相关,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琴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乐器,而是成为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如果要研究古琴,只是去看它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去看它所伴随着文人阶层的发展,它和历史是息息相关的,无法分割的。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有人说古筝是弹给别人听的,而古琴是弹给自己听的,相比较古筝的清越,古琴的声音确显得有点沉闷了,但是古琴却并非是真正只能给自己听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这琴也是弹给知音听的,但是知音难觅,因而才有了这句话。《列子·汤问》之中就记载着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雅事,这是古琴曲《高山流水》的由来,同样是也是古琴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比较很多其他的乐器而言,古琴无论是谱子还是其中心思想都是偏孤傲难懂的,它是没有办法被大众赏识的,它的弹奏和受众是小范围的,大多数固定在士大夫阶层之中。比如,《乐书》便曾有这样的记载:

“夫作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实自舜始也。盖南丰,生养之气也;琴,夏至之音也,舜以生养之德,播夏至之音,始也其亲底豫而天下化;终也其亲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然。则所谓琴音调而天下治,岂不在兹欤?”

这段文字真真切切的告诉我们,古琴是从舜时代便已经存在的乐器,而它并非只是为了取悦人而被发明出来乐器,它背后承载的是中华从野蛮到文明的历程,就像是名琴太古遗音的名字一般,古琴是上古时代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传,它承载的历史是厚重的。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古琴在时光之中渐渐发展着,从五弦变为了七弦,也从伴奏乐器成为了《礼记》之中的“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真正的成为了一种可以代表着士大夫阶层文化品味的乐器,同时,它的身上也开始有了礼制的味道。

在先秦时代,古琴不仅仅只有五弦和七弦两种形式,甚至现在的考古发现先秦时期还有十弦琴的形式,古琴的形式多种多样,直到后期才逐渐定型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七弦琴,但是大致的形制是大差不差的。当然,那个时候的琴并非是像现在一样是有十三徽的。

十三徽又是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的,目前尚无文物可考。但从《长门赋》中的“案流徽以却转兮”一句中,大致可以判定,在汉代的时候,古琴可能已经有了徽位的标准,之后古琴的指法也有了更加丰富的展现。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汉代的古琴也是颇有故事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传奇。司马相如用一曲《凤求凰》琴挑卓文君,使得新寡的卓文君与之私奔。虽然难论此事的是非对错,但《凤求凰》却因此成为了后世男女传递真情的最佳曲目,让古琴又添了一丝旖旎的味道。

先秦的古琴有了大致形制,汉代的琴有了徽位,而从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却更能看出最晚在魏晋时期,古琴已经有了最终的定型。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南京博物院藏

或许正是形制有了最终的确认,魏晋时期的古琴大家也纷纷涌现出来,比如说蔡邕、嵇康等等,这段时期出现的不少古琴曲目更是成为古琴史上的代表曲目,古琴成为了当时士族阶层的重要的生活必备品,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之上,它能够代替当时的士族集团。

虽然说魏晋古琴是古琴的成型期,但古琴不易保存,其实物多已化为云烟。现在流传下来的古琴,则以唐琴和宋琴为尊。唐宋古琴是现存古琴之中身价最高的,俨然为国宝般的存在。不过,尽管承启相接,距离很近,但是唐琴与宋琴也有着很大差异,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

今人常说唐好丰腴宋慕削瘦,这种审美风格,多体现在两朝的仕女图中。不过,除了侍女图以外,还也体现在古琴之上:相比较而言,唐琴更加的丰腴,而宋琴更偏于劲瘦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唐琴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直到现在,世界各国提到中国都会提到唐朝,而这个时代所哺育出来的文化便是高度自信的,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高度的自信使得唐朝人不安于一隅,而是丰富吸收着外来文化,这点不仅体现在胡旋舞、葡萄、调味料之上,古琴上唐朝人也丰富吸收了不少外来音乐的长处,从而创造出来一种和其他朝代味道不同的古琴艺术。

那为何说唐朝古琴丰腴呢?因为唐琴喜欢金雕玉琢,徽位都要争一个金玉或者螺蚌的高下,这个时候的古琴是偏华丽的,比如说先存在日本的“金银平文琴”更是用金丝线纹和花鸟纹作为装饰,可以说是极度的奢华,但是这样的古琴是供皇家所用的,一般的人是用不起的。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金银平文琴

有专家指出,想要辨别唐琴,有一个最容易的方法,那就是观察琴身。如果琴身圆滑且注重装饰,则十有八九为唐琴无疑,即便不是,则也当为早期古琴,必然是不会是宋琴。当然,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这样的标准倒也不太好掌握,作为了解便可。

宋代的古琴比起唐琴或者说是宋之前的古琴有着很大的不同,宋代人崇尚的是清雅,而这也体现在了他们对于古琴的制作方式之中。宋朝琴人比之前的琴人斫琴喜欢的金雕玉琢完全不同,他们不喜欢在古琴之上加上过度的装饰。甚至于宋人还会在琴身之上涂一层灰以增加琴的质感。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典型的宋琴

宋琴琴身棱角分明,这也显得其更加的劲瘦,看上去优雅且不失风骨。但是比起前朝,琴身后的琴铭却多了起来,除了之前经常会刻写的古琴琴名之外,还会有很多的诗歌被提在龙池和凤沼之中的位置上,这也使得古琴更加有了文人气息。

在宋代,琴铭在古琴上的地位十分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琴铭的存在,宋朝古琴才格外受到后世人的追捧,从这些琴铭之上,后世人可以看出来这床琴之前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还可以看出这床琴曾经被谁收藏过,这使得古琴成为了一个文化的载体,而非只是一个乐器。当然,就传世的古琴来看,一些造于唐代的古琴,同样也有琴铭,但字数较少。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古琴大师演奏

但是不管怎么样,古琴的最终用途也是作为一门乐器所被人使用琴需要常弹,愈弹音色愈美,宋朝的琴和宋词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宋代的词可谓是一绝,而宋词一般都是配着音乐演唱的,在这个演唱的过程中,作为士大夫们喜爱的乐器,古琴必然是占有一个重要地位的。

在古代书画里,经典题材《携琴访友图》中,随主人访友的书童,常常背着一床古琴,而类似的题材,也被应用到了不少瓷器的装饰上。宋人携琴访友,除了抚琴畅谈外,似乎还免不了填词谱曲。可谓优雅至极!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携琴访友图》·局部

其实,以琴伴歌,自魏晋以后便已经比较流行。不过,琴乐和宋词的交互影响,才促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现象。比如大文豪苏轼就曾新谱《醉翁引》,还多次为琴曲填词。另外,苏轼还曾也写过一首名为《瑶池燕》的琴歌。为古琴琴曲填新词的并非只有苏轼,许多文人雅士也都乐衷于此。比如叶梦得就曾在他的文章之中写到:

“去年徐度忽得江外《招隐》一曲,以王琚旧辞增损而足成之,虽无弹着,可歌成声适吾意。时当稍以此自为一篇,以终闲志也。”——《避暑录话》

叶梦得在《石林避暑录话》(按:又名《避暑录话》)中讲到,自己有另谱琴曲的打算,起因便是得到《招隐》一曲后感觉十分称意。据此来看,宋代琴曲与词作的交互相融,可谓是古琴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不过,此种盛景似乎并未长久,随着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兴起,古典诗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古琴也似乎受到影响,虽尚居“文人四友”之首,却未能再度奏出新的辉煌。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石林避暑录话》·书影

桓谭在《桓子新论》中对传统器乐进行过评论:“八音之中,唯丝为最,而琴为之首。”桓谭将琴列为八音之最、之首,足见琴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中华文化尤重礼乐,许多大型庆典和宴请活动中,都离不开“乐”。

古琴在传统乐器中的地位甚高,除了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会用到这门乐器以外,就连神话传说中都不乏它的身影。比方说中国上古神话集《山海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帝俊生晏龙始为琴,有良琴六,一曰菌守,二曰义辅,三曰蓬明,四曰白民,五曰简开,六曰垂膝。”

神话之中的古琴,虽然有附会成分,但终究还是反应出了古琴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和影响。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较为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一书提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这样的记载,更是将古琴的地位推向了“治世之音”的崇高地位。可见古琴在中国文人,或者可以说是在中国社会之中的地位。

泠泠七弦音,雅韵传千年:漫谈我国古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古琴作为一门并不简单的乐器,在近代的它并没有在古代那般的神气,现在的社会之中,西方乐器大行其道,民乐并不为太多人所热爱,即使这样,相比较其他的不少民乐而言,古琴因为显得枯燥且孤傲,更少有人喜欢并且愿意去学习。所幸近年来了解并喜爱古琴的人越来越多,学琴的人也越来越多,这门艺术才不至于无后可继,比起不少已经只能在岁月之中因为无后可继注定灭绝的手艺而言,古琴还有人愿意学,愿意下功夫专研,这也算得上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了!


参考资料:

典籍:《礼记》《列子》《乐书》《桓子新论》《昭明文选》《东坡乐府》《石林避暑录话》等;

部分图片采自:

1.严福昌,肖宗弟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

2.(日)林谦三著:《东亚乐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