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起兵前,周勃旅居沛县,他高大魁梧,讷讷少言。周勃如此彪形大汉居然以编织为业,而且周勃编的还是养蚕用的精细草具,可见周勃这人细致入微,充满耐心。在别人家有丧事的时候,周勃当吹鼓手,但他不擂大鼓,不吹喇叭,他喜好吹箫,要知道箫这种乐器以低音取胜,空旷辽远,能使烦躁的心灵安静下来。他还能够使用强硬的长弓。

当初刘邦在沛起事时,周勃就以中涓亲近侍从的身份,随刘邦四处征伐,屡建战功。周勃跟随刘邦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军事行动,灭秦、征项羽、平定内乱、防御匈奴。自刘邦成为汉王以后,周勃就被封为威武侯;平定三秦后,周勃还有了自己的食邑,可见周勃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

刘邦当皇帝后,周勃又被封为一等侯,称之为绛侯,食邑八千一百八十户。

被刘邦看重,能安刘氏天下的周勃,为何差点被汉文帝杀掉?

【周勃】

当天下初定,各诸侯王的反叛不绝,周勃又成为汉初平乱的主将。因为讨伐韩王信有功,周勃晋升为太尉。此后讨伐陈豨和燕王卢绾的反叛时,刘邦的统兵将领都是周勃。 可以说,这时候的周勃,已经是刘邦在军事方面最为倚重的人。

而曾经是刘邦下属的军队将领,有些已经转为行政官员,如曹参成为齐国相,有些先后被诛杀,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还有的已经不得刘邦信任,如樊哙,刘邦曾经下诏要杀死他,周勃实际上成为军队的最高将领。

所以,刘邦在临终时说,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从周勃屡战屡胜的业绩可以看出,周勃一定善于审时度势,"木僵敦厚",绝对是给刘邦的错觉,当然他也很欣喜于自己的表现,毕竟在刘邦大肆屠戮功臣的时代,他很好的存活了下来,还屡充侩子手,身价也不断上涨,"孝惠帝六年,以勃为太尉"。

被刘邦看重,能安刘氏天下的周勃,为何差点被汉文帝杀掉?

【周勃】

刘邦死后,周勃应时顺势,做了个顺水人情,支持吕后当国。吕后在世的时候,周勃认为没有能力与吕后的势力抗衡,故而隐忍,等吕后去世时,"于是勃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

"厚重少文",是刘邦对周勃的评价;"贤圣仁孝",是群臣对汉文帝的评价。说明君臣二人都是忠厚仁者。汉文帝是周勃拥立的,周勃是汉文帝倚重的。两个忠厚人,互恩互惠,本来就应该和睦相处;但是,却不幸结为君臣。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他们利害相连。

于是,传统的悲剧就上演了。

汉文帝对境外蛮夷,对境内臣民,总体上都是仁厚的,但是,对于功高震主的大臣,这位仁厚的皇帝就不那么仁厚了。

汉文帝在回京即位的路上,刚一过高陵,走到渭桥的桥头,随行的手下人就对周勃示以颜色了。那是周勃随着大臣们在桥头跪迎文帝,听到让免礼平身,众大臣起身,周勃自作多情地抢前一步,请汉文帝屏退左右。同来的代国中尉宋昌,在旁对周勃正色道:"太尉有事,尽可直陈。所言是公,公言便是;所言是私,王者无私。"

兴致勃勃的周勃被说得面颊发赤,仓猝之间长跪地上,双手捧献上天子的符玺,结果又被谦谢。这时,诛吕功高的周勃还没震主,先已震众,引起众人的猜忌了。

被刘邦看重,能安刘氏天下的周勃,为何差点被汉文帝杀掉?

【汉文帝】

周勃"少文",不懂得处世之道。众人已经猜忌他,他有时还居功自傲,更引起众人的非议。"智有余"的陈平,就比他聪明。

汉文帝即位后,右丞相陈平当即上书称病,不能入朝。文帝倒还宽厚,乃给假数日。待至假满,陈平入谢时,就请求辞职。文帝惊问其故,陈平回奏道:"高皇帝开国时,周勃的功劳不如臣;今日诛得诸吕,臣的功劳不如周勃。愿将右丞相一职让给周勃,臣心方安。"

汉文帝就命周勃为右丞相,迁陈平为左丞相。周勃受命后,一趋出朝门,面上就露出骄矜之色。退朝的一段礼仪是:宣布退朝的时候,大臣们跪下来,说吾皇万岁万万岁,然后皇帝先走,但是周勃上朝的时候,周勃先走,文帝目送之。

偏郎中袁盎,从旁瞧着,便出班启奏道:"陛下视丞相为何如人?"

文帝道:"丞相可谓社稷臣!"

袁盎道:

"丞相乃是功臣,不得称为社稷臣。古时的社稷臣所为,必君存与存,君亡与亡。前次当吕氏擅权时,丞相身为太尉,不能救正;后来吕后已崩,诸大臣共谋讨逆,丞相方得乘机邀功。今陛下即位,特予懋赏,敬礼有加,丞相不自内省,反而面有得色。难道社稷臣果当如此么?"

文帝听了,默然不答。

只是以后见周勃入朝,辞色谨严,不苟言笑。周勃也觉得文帝态度有变,渐渐地有所收敛。 有人劝周勃说:"您诛灭诸吕,迎立代王为帝,声威震动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宠信,这样不久就会大祸临头。"周勃非常害怕,感到处境危险,于是请求辞职,汉文帝应允。

汉文帝二年(前178),陈平死于丞相任上。相位乏人,文帝又想起了绛侯周勃,仍使他为相。周勃似乎已忘记了那位旁观者"功高遭忌"的提醒,又掌起了丞相的大印。

但是,那条被前人所反复证明了的历史定律,并没有变也不会变。

朝廷中恨周勃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为首的就是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当初在诛除诸吕时,周勃等人还在观望,刘章就首先发难,刘兴居后来又清宫迎驾,功不可没。周勃当初与两人私下有约,答应事成后奏请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文帝即位后,周勃受了第一等封赏,却没有向文帝奏请封赏刘章兄弟之事,兄弟俩从此与周勃有嫌。再加上文帝虽然也知道刘章兄弟灭吕有功,但一想到他们当初灭吕,原是要立其兄齐王为帝,所以也不愿再提。这事也就放了下来。

被刘邦看重,能安刘氏天下的周勃,为何差点被汉文帝杀掉?

刘章兄弟失望之余,认为是周勃从中作梗,颇有怨言。文帝亦有所闻,遂对周勃说道:"前日朕下诏使列侯就国,有的列侯如今尚未动身。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带头就国?"

周勃始料未及,没奈何只好缴还相印,陛辞赴绛去了。周勃回到自己的封地,总感到心惊胆战,每遇河东郡的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一来到绛县,周勃心里就很紧张,他总是穿上铠甲相见。

周勃的感觉没有错,不久有人告发周勃造反,被投入监狱。汉文帝当然知道周勃没有造反,但是周勃这种长期隐忍,然后突然出击的性格的确让人琢磨不透,很不放心。汉文帝也不细察真实与否,立即下谕,令廷尉张释之派遣干员,收捕周勃,押送到京。

张释之不敢怠慢,只得派手下吏人奔赴绛地,会同河东郡守季布,往拿周勃。季布也知道周勃并无反意,唯因诏命难违,不得不带着兵役,与朝吏同至绛邑。 周勃仍然披甲出迎,一闻诏书到来,已觉着忐忑不安,待至朝吏读罢,早已吓得目瞪口呆,几与木偶相似。还是季布叫他先卸去铠甲,又劝慰了几句,方令朝吏好生带着,同上长安。

被刘邦看重,能安刘氏天下的周勃,为何差点被汉文帝杀掉?

周勃入狱

周勃入狱后,狱吏免不了要勒索。周勃起初不肯出钱,便招来狱吏的冷嘲热讽,平白受了许多窝囊气。那狱吏还算有心,拿人钱财,便想着与人消灾,暗中替周勃想出一法,只是不便明告,便在木椟上写了"以公主为证"五个字。

周勃看后,如梦初醒。待家人来探视时,便附耳说明。原来,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娶文帝女为妻。这次周勃递解来京,其子恐有不测,便与妻子立即来京省父。周胜之当即恳求公主,代为转圜。

张释之也本欲替周勃开脱,怎奈周勃不善言辞,未能辩明。他就转告袁盎,袁盎曾弹劾周勃骄倨无礼,但事出公心,听了释之所言,便奏称周勃无罪。文帝念起周勃的拥立之功,心中也已释然,忽听薄太后召见,当即应诏进谒。才一进门,薄太后便取头巾,向文帝面前掷来,怒斥道:"绛侯握着皇帝御玺,统率北军,那时都不想造反,还把你迎回来当皇帝。这会儿住一小县,还造什么反?你听了何人谗言,要屈害功臣!"

原来,周勃曾将封邑让与太后之弟薄昭,薄昭感念不忘,已在太后面前替周勃伸冤。好在张释之已经详陈狱情,证明周勃并无反意。文帝不待阅毕,即使人持节到狱,释免周勃。

经过这番生死的折腾,"重厚少文"的周勃似乎也悟出了人生的某些真谛。他以千金买得狱吏"以公主为证"的五个字,却救了一命,遂感慨万分道:"我曾经统率百万大军,哪里知道狱吏是这样的尊贵呢!"说罢,便上朝谢恩,文帝仍令回国,他也就谢辞而出。

被刘邦看重,能安刘氏天下的周勃,为何差点被汉文帝杀掉?

周勃也闻知自己入狱后,薄昭、袁盎、张释之俱为排解,便亲自一一拜谢。拜谢袁盎时,谈及当年弹劾之事,周勃笑道:"我此前还曾怪君,今日始知君实为爱我了!"袁盎一笑了之。

可能是文帝从此以后再没有起用过周勃,也可能是周勃自己心灰意冷,从此远离中枢,此后他再没有在史册上留下任何身影。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周勃去世。

我们固然能怪罪于臣子的骄傲自大,居功自傲,责怪他们不能审时度势,降低姿态,但是在他们看来,没有他们的功劳,又怎么会有天下的太平,他们为什么不能享受特权?我们也可以怪罪主子气量太小,心狠手辣,对自己的功臣竟然痛下杀手,可在他看来,这群高调如同刺头的功臣难道不是刺在他心头的匕首?皇帝不能不考虑,如果哪一天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他又哪里来的力量抗衡?

被刘邦看重,能安刘氏天下的周勃,为何差点被汉文帝杀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