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是清末到民国初期著名的改革家,一生为中国民族的政治革命事业做斗争,为西方先进思想的引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治上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活动,均为清末改革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续的革命打下了铺垫,但梁启超在后期的政治生涯中,为段祺瑞执政的北洋政府大力鼓吹,修饰北洋政府的一些有损国民利益的行为,这让梁启超的人生后期蒙上了污点。

毛主席评价他的一生:虎头蛇尾,这是为什么呢?

梁启超先生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是地方有声望的人,就相当现在的县市一级的人大代表,在当地很有政治声望,这让梁启超从小的眼界就不同于常人。梁启超是通过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启蒙的,从小被祖父传授了很多文史知识,尤其“亡宋、亡明国难之事”,这种爱国情怀和汉族文明的课外教育,历代人物忧国忧民的风范,舍生忘死的品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梁启超的少年时代逐渐构成了个人的风骨和精神导向。

毛主席评价他的一生:虎头蛇尾,这是为什么呢?

从梁启超的后来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梁启超受这些故事的影响很大,及早的投身政治,并且以历史为鉴,积极推动改革,但却始终坚持着中国古典哲学观和社会观。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教育的启示,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但是教育应该帮助孩子形成某种品格,通过身体力行去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而不是让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或是兴趣班,那只是机能,懂得这些技能没有良好的心理品格去贯彻,不仅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只会给孩子带来负担和逆反心理。言传身教,尤其在梁先生后来对于子女的教育中我们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

毛主席评价他的一生:虎头蛇尾,这是为什么呢?

梁先生的人生转折应该算是从18岁开始,因为十八岁的梁先生遇到了康有为,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化,18岁正是锐意进取的年纪,在这个年纪更容易接受显色事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18岁,那时候是不是也很容易接受一些新事物,对一些新事物更加感兴趣。而且18岁是一个人社会观、政治观逐渐趋于成熟的时间,至于价值观、家国观应该是在儿时的教育中被灌输的,被影响的。18岁以后思想碰撞最为强烈,也因此最能做一些事情,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在随后的时间里,梁先生一边研究西方学说,一边进行政治革命,在梁先生18-44岁这段政治生涯中,可谓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简述如下:

1、励志改革——这段时间主要是和康有为先生学习西式政治并且合作著书立说。

2、宣传变法——办报纸,宣传西方文化和政治体系,针砭时弊

3、维新时期——甲午战争后,和康有为主持各类抵抗运动,进行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

4、鼓吹立宪——在日本居住,鼓吹君主立宪制

5、民政初星——清朝灭亡,加入袁世凯政府,踏入政坛

6、密谋反袁——对于袁世凯的政治追求不满,然后和袁世凯若即若离,袁世凯死后加入段祺瑞旗下,北洋政府被推翻后,政治生涯结束。

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前期致力于“改革”,一生也在致力于改革,所以后期对于“革命”一直持反对态度,也是儒家思想的束缚,期望着能够慢慢转化国情,没有破而后立的豪气,毕竟出身乡绅世家的梁先生,性格更加温和,因此毛主席评价梁启超的一生:虎头蛇尾。

毛主席评价他的一生:虎头蛇尾,这是为什么呢?

梁先生的改革在清末历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着清朝的灭亡,启动了革命派的萌动,所以梁先生虽然在后期没有对政治上起到足够的帮助,但是在文学上却有了更加重要的影响,促进白话文运动,并且引入西方史学、图书目录学、法学等观念、方法,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梁先生在晚年有一件事,让我感受到梁先生为推行改革,舍生忘死的精神,梁先生后期身体不适,在右肾中查出不明物,最初确诊为“肿瘤”,后来手术解剖后,又说为不明出血,引起舆论的哗然,很多人直接攻击西医,以人体作为实验品,让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岌岌可危。在此关头,梁先生看到了其中的风险,出面澄清,为医院站台,希望大家不要因此阻碍西学的引进和中国的进步。

梁先生一生都在为改革忙碌,其实那一代人的思想路线也是切合国情的,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本,有着中国人自己的落脚点,然后再以西方的方法为用,增强国家实力,都是很好的观念,但是梁先生依然有着问人的浪漫情节,没有认清国家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程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