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日建设计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在广州白云站(棠溪站)建筑概念方案设计竞赛中,经过与国内外多家设计单位的激烈角逐,荣获了专家评审第一名,并最终夺得了这一省会级特大型综合客运枢纽的设计权。

广州白云站枢纽综合体位于白云新城文化商业功能片区内,北邻白云空港经济区,与广州站、广州东站共同构建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设计方案从自然景观渗透、城市发展轴线、城市轨道交通三个角度出发,构建功能复合、绿色生态可持续、形态疏密有致的城市设计方案。

为了实现地铁与高铁之间高效便捷的流线换乘体系,通过设置明亮的「光谷」和多方向进站的垂直交通——「城市核」,来高效缓解中国春运期间人流混杂的局面。同时借助日本上百年的「TOD站城一体化」经验,结合商业办公设施塑造街区新型门户的同时,将车站变身为一个集「游」「住」「职」「行」「乐」五位一体的未来城市综合体。

城市客厅

白云站及周边规划设置地铁路线6条、地铁站点11个、公交首末站8个,能实现全面覆盖白云站及周边6平方公里的轨道及公交服务。针对如此庞大复杂的交通系统,我们在设计方案中引入了TOD站城一体化的规划理念。通过设置城市客厅和交通环,连接被地铁站割断的东西两侧城市,自然引导动线将人流疏散至周边街区。

四核进站广厅

不同于传统四向广厅模式,我们在站房四角对应设置两组进站广厅(每组两处安检验证点),通过商业环廊串联,可以最大程度兼顾腰部小汽车落客进站,角部公交车、长途车、旅游大巴落客进站以及站房下部5条地铁进站客流的需求。

光谷引导

光谷位于宛如木棉花瓣的两排向外展开的弧形墙体间,外侧花瓣向前悬挑,覆盖站房外通向上盖开发部分的室外绿化大台阶,起到良好的遮阳避雨作用,并自然形成具有通风功能的灰空间,向内悬挑为站房候车室,隔绝东西向日晒。

在站房东西两侧设置直通负一层(-13M)的光谷,并设置直达高架进站广厅的扶梯组,通过强引导性识别空间,为占据枢纽使用总人数约50%的地铁人流进站服务。

呼吸广场

白云站是以普速铁路长途旅客为主的车站。普速铁路以大干线为主、线路长、运行时间长、车辆班次少、发车间隔时间长。这些客观条件导致车站存在旅客等候时间长、人流易于大量聚集等问题。因此,规划设计中提出“可伸缩的车站、会呼吸的广场”这一崭新理念,打造了收放自如、可融可分的站城一体模式。

项目采用“方-圆-方”的布局,外方为城,内方为站,两方之间是两个呼吸式广场。呼吸广场平时可作为舒适宜人的休闲景观广场,成为商品展示、演艺集会的多功能城市空间。春运等特殊情况时,成为容纳大量旅客临时聚集并可直接进站的扩展候车室,容量增大了三倍,充分满足普速客站的弹性候车需求。

另外,站台自然通风采光、生态植被屋面、屋顶光伏发电和建筑被动节能构造处理,打造出高能低耗的绿色建筑,充分发挥出白云站“可伸缩的车站、会呼吸的广场”的功效。

2018年12月广州白云站暨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启动,项目预计2023年竣工。融合日本站城一体化精髓与本地特色的新型交通枢纽设施,即将呈现于世人面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