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五彩斑斓的宝石,就是加拿大国石。既像玛瑙,又近似玛瑙,它叫做——彩斑菊石,一种来自远古的化石,也一种年轻的宝石!

  1908年,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一个团队在阿尔伯塔省南部勘察蜿蜒的圣玛丽河岸时,首次正式记录下斑彩螺化石的存在。

  1962年,一群宝石爱好者把斑彩石做成了首饰在Nanton的珠宝展上展出,这是历史上彩斑菊石被制成珠宝的第一次记载。从此,彩斑菊石进入珠宝领域。

  彩斑菊石

  彩斑菊石又名斑彩螺,是菊石科生物化石中具有晕彩效应的品种,那菊石又是什么

  菊石复原图

  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头足纲生物。头足纲,顾名思义就是脚丫子长在头上!它比恐龙还要早出现1.7亿年,却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与恐龙搭伴儿灭绝在这个地球上,目前只有它的近亲鹦鹉螺还存活在世间。

  菊石在死亡之前就有美丽的外壳,死亡之后迅速沉积掩埋,软体腐烂,并被碎屑物质充填,外壳被保存下来,没有被氧化。

  远古时代的菊石,可是一种相当凶猛的生物,它长着长长的腕足,小鱼小虾小螃蟹一旦被它缠住就难以脱身了。

  菊石的个体大小差异非常明显,壳的直径可从1厘米到2.5米。

  晕彩效应

  晕彩效应让菊石化石五光十色,神秘莫测。

  晕彩是如何形成的?

  在彩斑菊石表面有多层的文石矿物薄层,光线在这些层之间发生干涉从而产生绚丽的颜色。

  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彩斑菊石的文石层呈层状分布。

  彩斑菊石的颜色最常见的是红色,其次是绿色,最罕见的是蓝色和紫色,随着观察角度的变换,依次从红色到绿色到紫色变化。其颜色是平行排列的文石形成多层薄膜干涉系统所致,从紫色到红色,单个文石厚度依次增大。红色的文石层厚度大于绿色,绿色的文石层厚度大于紫色。

  文石矿物薄层的厚度越大,越易形成红、绿色的晕彩,反之则形成蓝、紫色。

  产地

  彩斑菊石的产地有加拿大、马达加斯加、美国、英国等。宝石级彩斑菊石只产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地区,只有位于该地区的熊爪地层中米克糕菊石和交替糕菊石,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能形成宝石级别彩斑菊石。因此,彩斑菊石能成为加拿大国石也实至名归。

  加工

  彩斑菊石开采出来以后,不宜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因它易氧化,需要镀膜保存。从采石场获得的彩斑菊石需要经过抛光,镀膜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变成能供大家赏玩的产品。

  由于彩斑菊石具有晕彩的地方很薄、易碎,晕彩层厚度常在0.5mm-0.8mm,如果不拼合就没法镶嵌成首饰。因此,用彩斑菊石制作饰品时,常以页岩、黑玛瑙或玻璃衬底,形成二层石,有时还会在顶层添加合成尖晶石或石英,形成三层石。

  彩斑菊石拼合示意图

  彩斑菊石是大自然的“神作”,而若要变成可佩带的饰品,则少不了细致的加工,以及佩戴者的悉心养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