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地聊聊40万天价晚宴如何引发众议

这些天的饭桌江湖颇不宁静。

前有金融女私人聚会被传播,引发争议,动作是否过分,未经允许是否可以公开视频;后有40万天价晚宴引发众议,富人一顿饭,穷人一套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实再过一段时间,喧嚣散尽,一地鸡毛,更值得被记住的是美团今天在香港上市,市值超过京东,美团与点评,在大众用餐领域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创造出了一个广阔的增量市场,一路艰辛,一路荆棘,外出用餐,朋友聚会,外卖到家,我作为美团点评的用户,恭喜王兴。

心平气和地聊聊40万天价晚宴如何引发众议

关于40万元的“天价”晚宴,似乎已经成为罗生门。网友上传照片和账单,据说上传人江湖人称“蛇哥”,是一个热衷豪车的富二代,很快这些微博被删除,然而图片已经流传开来,成为微博热搜;后来店家辟谣否认,说店里人均消费最多1000元;再后来店家又承认确有其事,是一场私人定制晚宴,主人是一位阿拉伯王子,阿拉伯王子来到上海,宴请当地朋友,希望可以吃到最好的一餐,于是西郊五号的总厨兼董事总经理孙兆国接下任务,在全球范围内精选食材,烹饪一餐,最后主客皆欢,网上还有孙兆国与阿拉伯王子的合影,两人面带微笑。进而又有人发出图片,有执法人员上门询问,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心平气和地聊聊40万天价晚宴如何引发众议

心平气和地聊聊40万天价晚宴如何引发众议

一顿饭的意外走红,令孙兆国站在风口浪尖。

首先要声明利益相关,1、我和孙兆国熟识。2、我吃过西郊五号,除此之外,孙兆国还有另外一处很私密的孙兆国工作室,不对外,只做厨艺交流,接待朋友,我也受邀在他的工作室用过餐。

孙兆国是安徽人,早年在上海当兵,退役后进入厨行,几十年含辛茹苦,最终成为上海知名的大厨。他不光是一个厨师,也喜欢写作,也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味觉的记忆》,他也有自己的公众号,经常写他的美食心得体会;同时他也是一个旅行家,一年有许多时间满世界游走,经常去一些偏僻的地方,回来也会和我们分享在当地寻找食材的经历。

一个厨师的眼界和他的脚步成正比,去的地方多,涉猎广泛,对世界各地的食材信手拈来,也叫孙兆国的烹饪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他做菜非常重视现场感和体验性,比如一道大黄鱼冻,将整条黄鱼放在一个硕大的容器内,制作成冻状,打开的时候充满惊喜,非常震撼,鱼在晶莹颤巍巍的鱼冻中恍如在海底,下面加了灯光映射,更多了一些梦幻。而现场烤响螺则是从潮汕菜中得来的灵感,上好的响螺千金难得,现场用橄榄炭烤制,也是香浓清甜,算是中国美食的高妙体验。

心平气和地聊聊40万天价晚宴如何引发众议

心平气和地聊聊40万天价晚宴如何引发众议

马斯洛有著名的需求层级论。其中包括: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大多数人对食物的理解中,它满足的是第一层级,也就是生理需求。吃饭这个动作本身,是以温饱为要义。

因为人的需求是不同层级的,所以市场的供给也是有不同层级的。对安全的需求就会衍生出许多连锁性的餐饮企业,有品牌,可以放心食用;对社交的需求,就衍生出大量适合聚餐的餐厅,要保证一定的私密性,所以中国的餐厅往往有包房,这是满足了社交需求;因为有尊重需求,所以有了许多高端消费的场所,有面子,也有更为精妙的食物。当然也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吃喝不仅仅是吃喝,而是生活方式,人生体验,味觉审美,于是有了米其林餐厅,全球BSET100餐厅,许多人为了吃世界排名第一的餐厅,提前几个月订餐,专程前往仅为一餐盛宴。

在中国,吃几乎是这么多年来最叫人满意的一件事情了,哪怕依然存在着诸多安全问题。(对比着想想房子、教育、医疗、出行、金融)我们由吃不饱吃不好的状态,发展到现在,靠的就是全自由的市场竞争体制,靠的是商家逐利和食客的自由选择。在一个全自由竞争的行业里,自然会有丰富多元的选择,从口味到价位,从温饱到排场,都可以轻易的得到应有的服务。

同时,在中国往往残存着“君子远庖厨”的传统观念,认为厨师是不入流的职业,至少不及公务员体面。

然而事情也在发生着改变,名厨越来越受到尊重,一个名厨可以为餐厅带来生意和品牌效应;电视综艺节目中出现越来越多以美食为主题的综艺;更主要的是许多家境优越的年轻人开始对这个行业产生兴趣,并且投身其中,他们往往有海外留学经验,对全球范围内的名厨名店了如指掌,他们的回归将会给中国美食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与孙兆国这一代苦出身的厨师相比,全新一代的厨师没有传统包袱,没有门派之见,可以以更开放的心态展示中国文化与食材。

心平气和地聊聊40万天价晚宴如何引发众议

在英文词汇中有一个词:Fine Dining,是指庄重具有仪式感的宴席,在中文中很难有与其对应的词,我的朋友将其翻译为“雅宴”。西方对于厨师是尊重的,厨师犹如艺术家,法国美食家让· 安泰尔姆· 布里亚 萨瓦兰(Jean-Anthelme Brillat-Sararin)的一句话在西方妇孺皆知——“发现一道新菜要比发现一颗新的星球为人类带来的幸福更多。”前些天我在北京遇见过一个法国厨师,他还把这句话纹在自己的胳膊上,当成座右铭。

中国的Fine Dining在这两年开始起步,无论是名声鹊起的大董、好酒好蔡的蔡昊、杭州四季金沙的王勇、上海的众多顶尖餐厅,都在朝着美食探索之路上艰难前行。其中也包括西郊五号的孙兆国。

美食作为上层建筑,需要经济基础做支撑。古今中外皆然。人们有了钱,才可以把对吃喝的需求上升到“实现自我价值”之上。淮扬菜以温润典雅著称,是因为当年扬州乃是盐商聚集地,这些富可敌国的商人们促成了淮扬菜的精细;川菜也是纵横天下,其实川菜的历史不过百年,其中早期形成宴席名菜也是在四川成为大后方,重庆作为“陪都”的民国时期,当时有句话“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现在许多人崇尚日餐,东京的确聚集了大量精致的好餐厅,这也得益于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崛起。没有富足的经济做支撑,美食无从谈起,温饱已然是奢望。

现在有蛮多餐饮行业的人在探讨中餐如何国际化,中国美食如何成为软实力输出,还有荒谬者以“排排坐吃果果”的儿童游戏规则取消八大菜系,而以行政省份划分定义中国“三十四大菜系”,这些并非事情本质。

在我看来,中餐如果想获得全球性话语,纳入以西方话语为主流的竞争领域,别无他法,只有不断开放,勇于创新,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为此奋斗,更多食客尊重美食,尊重食材,尊重厨师,懂得审美。一句话:食客要懂得为创造力和审美买单,而不单纯为食材本身买单。

古代的艺术家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为何可以一幅画作值万金?齐白石的一张画也能换套房?如果从成本论,不过是笔墨纸砚颜料而已,然而在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上,他们的作品有“公论”。

一瓶酒为何可以成千上万?一瓶山崎50年的威士忌,在拍卖市场上超过200万元,老年份的麦卡伦也可以数十万元;一瓶顶级勃艮第葡萄酒几近10万元,哪怕是中国的茅台,一瓶陈年老茅台也一瓶数十万。如果从成本来看这些酒,不过是水、酒精、一些风味物质,最多有一些时间的沉淀。然而藏酒的人认可其中的价值规律和经济规律,认为值得,这也是“公论”。

美食亦可以成为“公论”,当人们不再为一顿饭花了40万而大惊小怪的时候。做饭的人,获得了尊重与报酬,吃饭的人,享受了食物与服务,各取所需,各取所求,两全其美。

虽然我并没有体验过人均消费5万的餐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觉得应该是味道不错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