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重视历史?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到多远的未来

历史 |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到多远的未来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文明的国度,我们素有尊史、学史和治史、用史的优良传统。

梁启超说:“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

作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基本载体、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智慧向导,历史是不容忽视和遗忘的,因此刘知几宣称其“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我们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忠实继承者、捍卫者和发展者,有学习、研究历史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科学,多次就相关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的有关历史和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历史的总结和传承。

今天的中国既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又承载着开辟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审时度势,鉴往知来。

中国历史蕴含着许多大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如民本思想、民主观、公平正义观,边疆经营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

文化自信要从深刻洞察过去、科学认识历史开始,从历史自觉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同“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一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学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重视历史学,留下一句名言:“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如果研究者对其学科发展历史、渊源流变,特别是基本传统和学术理路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么谈论学科发展、规划学术未来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从某种程度说,所有学科都必须从历史研究开始,只有明其渊源,知其得失,晓其分野,方能对学科发展方向做出准确判断,进而推动学术的进步。

作者:高翔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7日 14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