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估计有不少人收到过关于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推送文章。是的,这个三年一度的国际最大的艺术祭已经于9.17闭幕了,而我的游记,才姗姗迟来,拖延症也真的是没救了……

🚗

9月的第一周,我到达东京,与一位居住在东京的友人汇合,驱车前往越后汤泽。越后妻有这个地区,位于日本新泻的东南部,距离东京大概3小时左右的车程。趁着这在路上的时间,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越后妻有及其同名艺术祭的由来。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人们介绍越后妻有,往往会以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开始,它指的是新泻的十日町、津南等地区。这里冬日落雪,人迹罕至,年轻人远离家乡,屋企空置,老龄化严重,说是十室九空也不为过。于是从2000年起,策展人北川富朗一手策划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三年展,至今已经是第7届了。北川富朗以“人居于自然”为主题,邀请了世界和本国许多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共同参与艺术祭的创造,在越后妻有760平方公里的土地留下300多件艺术品,这些作品散落在十日町、津南、松代等地的山野田地,村落之间,体现了里山特有的冬日大雪、水稻梯田、绳纹陶器、土木构造等当地特色;也体现人与自然共处;探索土地和农业之于人的意义;用一种细水漫流的态度与高效和优化的城市哲学相对应。

在2015年的艺术祭期间,越后妻有总共接待了约50W人次慕名而来的游客,而今年,这个大地艺术祭也通过越来越多的媒体传播,进入了国人的视野。

🌲🌲🌲

随着经过一个又一个隧道,高速两边出现绵延的群山,我们终于来到越后汤泽。因为来的时间是周末,艺术祭所在的十日町和松代的酒店民宿基本满客,我们选择了稍远的汤泽町的温泉酒店住下。这里也是JR的站点,从东京和新泻做新干线过来的朋友只能在这下车,再换乘其他的列车去往十日町和松代等地。因为越后地区冬天覆盖着厚厚的大雪,除开艺术祭,这里在冬日也是一个滑雪胜地,有许多的温泉酒店和滑雪场。

上面是艺术祭的地图,图中的六个地名就是艺术祭作品分布的区域,我们居住的汤泽在右下角中里和十日町的中间。

艺术祭最佳的参观方式,首推自驾,因为除了里山美术馆等几个大型场地,大部分的户外装置作品到处散落,相互之间也都有些距离。自己做好功课,驱车一个一个的前往是最有趣的,如同寻宝,一路上也更能体会艺术与自然相融的感觉。骑单车的话会很晒,而且动辄几十公里,会非常辛苦;乘坐公共交通到来的话,当然也可以选择艺术祭官方的巴士线路,有全天的两条线路:跳跃的斑羚和鲑鱼跳龙门;也有6条半天的巴士线路可供自由搭配,但缺点在于参观的景点是固定的,并且时间有限,不够机动。

户外的景点都是免票的,美术馆和室内的作品需要买票入内,当然最推荐的是购买艺术祭的passport,一个黄色的小本,可以在每个地点出入并盖章。

前面我提到,累积了7届,目前越后妻有的作品总共有300多件。很多文章的介绍比较雷同,都是标志性的“网红作品”,真正来到这里,才发现漫山遍野都是作品,总会有些名不见经传的打动你!下面就是我心目中的Top 10。

P.S.并不是所有作品,只是我看过里头的TOP10,因为我只看了1/3都不到……

TOP 10

Passage

Hiromi Ashitaka

艺术家在等待公车的地方修了一条非常长的长椅:有72个位置!艺术家和当地的高中生一起讨论在每个座椅上要刻的字,想象来访的各种各样的人,以及“要跟他们说些什么呢?” 有一个学生想了一个特别暴力的词,他都打算开始雕刻了,艺术家问他:“你真的确定吗?”那个孩子沉默了一段时间,然后说:“有一个词我想了好久。”然后他开始非常认真的雕刻。后来艺术家回忆,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词。每一位到来的游客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美好的邂逅,聆听那些孩子倾诉般的耳语。

这也是我偏爱的作品之一。虽然艺术祭上以户外的椅子形式出现的作品不止这一件,但选择在公车站是一个很自然的行为,显得不刻意。长达72个座位,又使得它超出了我们认知的常态,有很强的标示感。作品里有种细腻温暖的感情,查了一下,果然也是来自女性艺术家,1980年出生于大阪的Hiromi Ashitaka。

TOP 9

Periscope/Light Cave

马岩松/ MAD建筑事务所

潜望镜/光之穴是18年的新作品,也是今年的热门作品之一。马岩松和他所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重建了清津峡隧道。在入口的地方,有一个独立小屋,下层是服务和休息处,上层是个足浴点,人们可以一边泡汤一边仰望头顶的洞口,看到峡谷的景色。这个就是潜望镜的部分。

而长750米的隧道被设计为类似潜水艇的造型,在中部和尾部有两个观景平台,让人可以领略到峡谷的风景。

TOP 8

重生

Eri Kurimura

这是我心目中的典型“小而美”,或者以简胜繁的作品。艺术家在小路尽头的池塘边,用草皮铺了一块平台,安放了一个大理石枕头。人们可以躺在柔软的青草大床上,仰望蓝天,感受微风拂面,倾听树叶的沙沙低语。与自然深深的接触,感受久违的大地气息。

TOP 7

For Lots of Lost Windows

Akiko Utsumi

这件由日本女艺术家内海昭子创作的窗户,几乎成为所有今年有关越后妻有艺术祭的文章的封面,它创立于2006年,是艺术祭的人气作品,但这不妨碍它真的很好看,很讨人喜欢。一个简单的伫立于半山的窗框,两片透明的窗帘,既不影响周围的自然,还凸显出“窗外”之景,微风起时窗帘随风摇摆,甚至有令人微醺之感。

这件作品很容易令人联想起Daniel Buren在日本Ushimado所做的户外装置(1985年),也是通过边框来强调和凸显原本的风景。

作品的关注点是越后妻有这个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许多的年轻人背起行囊,去往城市,这也是日本农村的普遍现状。内海昭子希望通过这面窗户,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故乡美好的记忆。

比较好笑的是当我们赶到的时候,发现有一片窗帘已经破了,随风起舞的时候那个破洞简直不能直视。但也正因此与这件作品共处的时间显得非常有趣,有种滑稽感,瞬间让人觉得欣赏艺术就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内海昭子生于1979年,目前居住和工作在柏林,擅长多媒体空间装置。

TOP 6

光の館

James Turrell

来之前我就打定主意要看的三大件分别是James Turrell的光の館,Marina Abramovic的梦の屋和Christian Boltanski的最后的教室。无它,这三位都在“我最喜欢的艺术家”列表里。

James Turrell的这件光の館位于川西,是第一届艺术祭的作品,建于2000年,白天参观,晚上则可以住宿。整个屋子分上下两层,有三个客房,以及厨房和浴室组成,可容纳一共12个人。每个房间的灯光设置是不一样的,因此房间没有上锁,入住的客人需要秉持分享原则和其他人共享整个空间。

整个屋子是遵循越后妻有的传统风格建造的,灵感来自于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在这本书的启发下,James Turrell想要实现书中描写的“正在消失的阴影世界”,一个人们身处阴影又可以体验光明的室内场所。James Turrell在每个房间上做了可以打开的屋顶;而在室内,他运用了不同色彩的柔和的可变灯光,这些光线交织在一起:蓝色的天空、金色的墙壁、红色的壁龛、绿色的浴缸和整个空间的黑色调形成微妙的对比。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变幻的光线构成了一座宁静的冥想之屋。

美中不足的是,光の館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宿在其中,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含蓄的光线里与自然共处,而非短短10来分钟的参观。但在艺术祭期间预定全满,令大多数人的体验打了折扣。

TOP 5

The Rice Field

Ilya&Emilia Kabakov

这件作品就在松代的农舞台外面,一度因为太出名让我对它保持谨慎的态度。但回过头想想不可否认它是一件很出众的作品。它结合了诗歌、雕塑和风景。画面上的黄色和蓝色的农人剪影是伫立在不同的梯田上的;文字则树立在农舞台的外面,与农人雕塑有相当远的距离;观景平台位于农舞台的一楼半的一个延伸露台,在指定的观赏位上,文字才能在观众的视线里与远处的农人形成一一对应的位置关系。而这些文字是描写四季农作的诗歌,与其对应的雕塑的肢体语言正是诗歌描述的农忙场景:从播种直到收获。

如果作品仅仅为求在特定角度构成一幅精准的画面,则会稍嫌刻意。让我欣喜的是,当我离开农舞台,走上半山腰,依然发现田垄里依稀散落着农人雕塑,他们和真实的当地劳作的农民构成一幅更加美丽的图画,注视着这些一生与土地为伴的人们,默默地陪伴他们。

棚田这件作品来自俄罗斯艺术家夫妇Ilya&Emilia Kabakov,是同时代的最著名的观念艺术家,也是各大艺术节的常客,他们尤其擅长大规模的装置和虚构情节的场景设置。

TOP 4

Skycatcher09

Michio Horikawa

这件作品也藏在很远的山里,是一看图片大家就能明白的:一面很大的镜子斜30度角面向天空,如果晴天,就能在镜中倒映处蓝天白云。将天空与远山呈现在一个画面里,非常有诗意的一件作品。

很遗憾我们去的时候是个阴天,阴云密布,镜子上只看到白茫茫一片。

Skycatcher09 的作者堀川紀夫是1946年出生新泻的艺术家,在70年代曾是日本激进的政治艺术团体Biky_t_ group的一员。

TOP 3

POTEMKIN

Architectural Office Casagrande & Rintala

这是来自芬兰的建筑事务所Casagrande & Rintala的作品:波将金首先吸引人的或许是它的名字:波将金。在前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讲述了沙皇海军战舰波将金揭竿起义的故事,波将金也成为俄国1905年革命的起点象征。

带着对这个名字的好奇,我一路念叨着来到这里。远远望去,整个建筑一个伫立于中里地区田垄中,面前是一条大河,半遮蔽半开放的空间里有数支参天大树,整个建筑由生锈的铁墙筑成。

入口处是钢板围起来的迷宫,大概绕过三四个迂回的游廊,眼前豁然开朗。公园内有长椅、秋千,是游玩,聚会和反思的场所。 整体形成一个铁船,地面由砾石铺满。

就想战舰波抗金号一样,事务所将这个建筑视为一个“革命”的基点:一个现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人们拥有重塑自然的工具和技术,那么,是延续,还是毁灭?它们特意将建筑打造为船型,宛如稻田山水之间的方舟,一个后工业的冥想花园

从远处看,生锈的钢墙与自然的稻田堤坝系统和谐共生,而当你漫步其中,通过它所设计的视线向外观看,平常的河流与远山奇异般的显现出更加令人舒展的风景,流水和鸟鸣声也更加响亮。

这个作品建于2003年,同年Casagrande & Rintala两人分体,但在他们合作期间,它们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不少大型户外建筑和装置,包括参加200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TOP 2

The Last Class

Christian Boltanski+Jean Kalman

刚才提到了,Cha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最后的教室”也在我这次的must-see名单,这件作品在一个废弃的小学里完成,因为这个区域在冬天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是完全被大雪覆盖,成为一个真正与世隔绝的场所。他与合作者Jean Kalman接管了整个学校,将其变成一个电影般的场景,人们进入其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惊奇、悲伤、恐惧、迷恋……关于过去、回忆和缺席,也正是Boltanski驾轻就熟的主题,贯穿了他所有作品的脉络。

关于Boltanski就不多说了,法国国宝级的艺术家,我之前多次推荐过他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个展,是今年国内最值得一看的展览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他的partner Jean Kalman,是一位著名的照明设计师,为欧洲许多歌剧院从事过舞台灯光的工作,他也和包括Boltanski在内的许多艺术大师合作,负责灯效部分。

TOP 1

La lampe sur le jour fait une tâche

Olaf Nicolai

我最喜欢的一件作品来自德国艺术家Olaf Nicolai,是艺术祭上鲜为人知的一件作品。他在松代著名的清水棚田圈了三块田地,在它们的边缘树立起一圈红色、绿色和黄色的路灯。这个作品仅在每天的日落到晚上9点亮灯,人们需要跋涉山路来到山顶,才能看到山谷中央亮着三色灯的梯田。这是此行最美妙的体验,我们在黑夜里的山路疾行,直到山顶。有大概5、6个人已等候在这里,漆黑之中大家看不到彼此,但又都心照不宣,倚靠着栏杆望向山谷中唯一闪耀的莹莹灯光,如同观星的兴趣小分队,又如同赴一场少数人知晓的约会,这一切比任何景色更加令人难以抗拒。

作为德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Olaf Nicolai的作品持续探讨的一个主题是人类的文化和设计如何在美学上复刻自然。尤其是人们通过创造符号、图像等赋予审美上的标准及含义。可能部分源于他大学时修习日耳曼文学专业的背景,他热衷于解析形式,情绪,态度和风格,认为这些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徒劳,而是揭开人们组织化行为的关键。比如他曾经创造过一系列的彩色图形作品,作品中的颜色来自于Pantone公司创建的数千种标准色调,借以表达他对色彩标准能对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中所起的指导和实用功能的着迷。

在这个为越后妻有而做的作品中,他的灵感来自于在东京街头看到的象征着各种指示含义的七彩霓虹灯,他想尝试让这些人工的灯光的置入群山中的梯田,形成现代与传统,人工与自然的并置,成为一个奇异的矛盾又和谐的景观。

再加几句碎碎念:

1, Marina Abramović的梦の屋并没有去成,否则应该也能上这次的list,但作为我最熟悉的女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我大概能倒背如流,所以梦之屋的概念我也没有觉得很惊艳就是了……

2,作为主场馆之一的里山美术馆,我实在忍不住要吐槽,陈列的装置作品商业气息浓厚,以沉浸式作为噱头,跟濑户内海的直岛当代美术馆的藏品简直不能比,非常失望

3,里山美术馆今年的主题展是“方丈记私记”,出处是日本平安末期的歌人鸭长明所著的《方丈记》,描写安于一落四叠半的榻榻米中的生活。为此邀请了许多艺术家和创作者,在一个个四叠半的空间里实现他们认为的简单生活。这个主题展我怀有很大的期望,因为这是日本许多大师推崇的生活方式,杉本博司也在他的书《直到长出青苔》里流露处对鸭长明《方丈记》的向往。然而现场让我大失所望,这些四叠半的“小房间”,展现的是互动性的邀请和商业的置入,包括饮料吧台也被设计乘四叠半的形式,貌似讨巧,却非常俗套。怎么说呢,你随便想象一个科技展上的各个展台,大抵就是这个意思。说起来,我回东京后在森美术馆看了《日本建筑》的主题展,其中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两叠半“待庵”,大概才是真正体现了方丈记的内核吧。

4,艺术祭非常适合带小朋友去,非常!许多作品充满童趣,应该也是特意考虑到了小朋友的群体,尤其是绘本和果实树木美术馆,令人简直想返老还童~

当然,也有一些我看到会产生“原来也并不怎么样嘛”的作品。策展人北川富朗也毫不避讳的承认,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大地才是主角,艺术只是手段。中肯一点来说,如果只看艺术价值,艺术祭上的作品是由很多的“还不错”或者“一般般”围绕着一些“很好”的作品分布开来的。厉害的是,“农村和自然”作为艺术祭的主题,始终被放在了第一位,通过这种探访式的参观,人们在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次乡村之旅,郑重其事的重新去看天看地,看山看水,看稻田,看村舍,实现了一场对自然和乡野的缅怀。

所以,下一次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约吗?

-THE END-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ATTENTION-

我们正在寻找合作撰稿人、展览体验师等

请有意向者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简单介绍你的情况,留下微信联系方式

要求:热爱当代艺术,艺术专业或艺术从业,

有海外学习背景或现居海外优先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