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6月24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2018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其中百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郑州居第21位,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天津。

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城市南北分化加剧。北方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平均下降了6.2位,南方城市平均上升了4.6位,特别是以东莞等为代表的一批地级城市集体爆发,让北方很多省会城市黯然失色。在此态势下,郑州异军突起,作为中原大地上的明星城市分外耀眼。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楼市资本论注意到,郑州不但竞争力排名靠前,而且去年还实现了两大里程碑式的跨越: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00亿元,首次迈入GDP万亿俱乐部,成为全国第16个万亿城市。

二是城区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万,完成了从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的跃变。

GDP破万亿、人口破千万,这两大节点性指标意味着郑州敲开了中国新一线城市的大门。

在中国南北差距日益拉大时,是什么力量推动郑州逆势突围?楼市资本论发现,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华夏幸福环郑布局的六大产业新城,成为助推郑州都市圈升级扩容的强劲动力。

01

郑州确立北方省会龙头地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都市圈时代,省际竞争也从单体城市的竞争,让位于城市群、都市圈的竞争,首位城市的竞争力作用突显。

在此形势下,各省纷纷推出强省会战略,以各种方式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比如:

2011年,合肥拆分巢湖市,地域扩大近一倍,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之一;

2016年,成都代管简阳市,一下子平添400多亿GDP,当年反超武汉200亿;

2017年,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大西安的格局、体量和城市能级骤然升级;

今年初,莱芜并入济南,使得原本能见度很低的济南,GDP达到8862亿,一举超越西安的8349亿,成为北方最大省会城市的有力竞争者。

但是,横亘在济南前面的郑州,却如一座大山,让其难望项背。中国城市群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可说,郑州既不是副省级城市,也不是计划单列市,却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脱颖而出,成为北方当之无愧的最强省会。

复盘这座普通省会城市的逆袭之路,马可发现,其经济总量1991年才超过西安,在老二位置上一呆15年;直到2016年才超越沈阳,问鼎龙头老大。

2017年,国内许多二三线城市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落户,北方省会大战也因此进入短兵相接的白热化状态。比如,大西安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先后6次升级调整户籍政策,力度之大,全国罕见。

在这轮人才争夺战中,郑州不甘示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河南省为做大郑州都市圈,鼓励郑州、开封、许昌、焦作、新乡等五市率先实行居住证互认。

到去年底,郑州市人口净流入18.5万人,常住人口达到1014万人,生产总值10200亿,不但保住了龙头地位,也成功入列国家九大中心城市,实现了城市转型升级里程碑式的跨越。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展望未来北方最强省会城市之争,马可认为,沈阳总体实力不济暂时退出竞争;济南虽然以微弱优势暂时领先西安,但受制于同省的青岛,发展后劲有限;最后的龙头老大,很有可能在西安和郑州间决出。

不过,楼市资本论发现,郑州去年在GDP总量上对西安形成了1800亿的压倒性优势,已经牢牢确立了北方第一大省会城市的地位,大西安短期内难以超越。

02

华夏幸福挺进中原,环郑布局六大产业新城

出于对郑州城市发展潜力的前瞻判断,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2016年挺进中原,开始环郑布局。

2016年6月,华夏幸福与焦作市武陟县政府合作,以“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共建武陟产业新城,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当年产业落地的“中原速度”。

以此为起点,截至2017年12月,华夏幸福先后与郑州都市圈内各地方政府合作,先后启动长葛、新郑、祥符、获嘉和新密六个产业新城。楼市资本论发现,这些项目距离郑州市中心城区均在30~50公里范围内,如众星拱月,推动大郑州都市圈扩容升级。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马可认为,其环郑布局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先说天时。

2016年以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中原城市群等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先后落地,郑州迈入多重战略利好叠加的黄金时期,并纳入国家九大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环郑布局因缘际会,开启大郑州都市圈时代。

再说地利。

郑州是中国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人口储备、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等指标全国领先,特别是作为中国交通枢纽,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米字型高铁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六大产业新城都处在环郑交通节点上,可以收获中心城市扩容红利。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最后说人和。

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向纵深推进,河南集全省之力,推动郑州与周边的许昌、开封、新乡、焦作等城市协同发展、深度融合。郑州“半小时”都市圈格局形成,都市功能外溢明显,与六大产业新城形成良性互动。

三年来,通过生态底板打造、产业集群导入、城市配套建设等多措并举,这六大产业新城倾力打造郑州都市圈新兴增长中心,已成长为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向效应持续释放,推动区域价值不断提升。

03

产业新城发力,大郑州目标直指三万亿

三年来,环郑六大产业新城新建公园绿地面积345万平方米,建设城市公共设施9.2万平方米,累计签约企业27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超过1/3。去年,园区企业签约投资额达到238.9亿元,成为郑州都市圈内的“硬核”增长引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力量。

武陟产业新城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与郑州仅一河之隔,郑焦城际铁路21分钟直达,是黄河北岸新兴增长极、郑焦产城融合先行示范区。定位于“中原智造 北岸水乡”,聚焦高端装备、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消费三大产业领域,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装备、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和都市食品四大产业集群。目前已招引企业百余家,累计新增财政收入超过13亿元,助力武陟省内排名从三年前的第68位大幅提升至第11位。


长葛产业新城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位于郑州航空港核心辐射区,郑许一体化战略支点,有京港澳高速、新107国道快速通达,多条规划路快速对接航空港区。着力打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大健康四大产业集群。启动近两年来,各产业快速集聚,发展势头良好。现已签约多家高端装备、现代物流企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新增地方财政收入超过8亿元。


新郑产业新城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位于郑州南部,毗邻航空港区,距离新郑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定位于“中原产业中枢、国际效率城市”,打造“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两大主导产业,瞄准都市食品、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三大辅助产业,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现已引入耀德科技等多个行业龙头项目,新增地方财政收入24 亿元,助推新郑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从第60 位提升至49 位。


获嘉产业新城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紧邻武陟产业新城,经郑新黄河大桥直达郑东新区,距郑州东站30公里。定位于“都市区创智中枢、北郑州水韵嘉城”,打造“中原新兴智造高地、郑新协同创新典范”。一年多来,获嘉产业新城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产业规划,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创新服务等策略,产业招商快速破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建成运营。其中,潮庆项目迅速签约、进场、投产,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两个月”,实现“潮庆速度,获嘉创造”;博控电气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搬迁,当年纳税;并助力郑州德奥科技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新密产业新城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位于郑州西南部,距新郑国际机场40公里,郑少洛高速、郑尧高速直达,轨道交通郑登洛城际轨道2017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通车,直达新密。产业发展定位于中原科创智城,生态魅力绿谷。现已签约傲农生物为代表的多家企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祥符产业新城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位于郑汴一体化发展主廊道,是郑汴融合的战略支点,郑民高速和郑汴城际铁路直通郑州,距新郑国际机场35公里,距郑州东站43公里。定位于“创智祥符宋韵水乡”,现已签约康佰甲科技、点石生物、飞龙医疗等一批高新科技企业,智能医疗装备产业园即将开工,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正加速成形。

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助力郑州都市圈崛起

环郑六大产业新城,犹如六支推力强劲的火箭推进器,推动郑州都市圈在中原大地上冉冉升起。

楼市资本论注意到,河南省正在研究适时撤销荥阳、中牟、新郑、新密建制,改设为区,做大做强郑州大都市区,进一步拓展郑州发展空间。

据《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预计到2035年,大郑州的GDP总量将达到3万亿元、人口规模达到1350万。楼市资本论相信,有产业新城助力,再加上各方协同合力,郑州作为未来十年发展潜力最大的北方城市,上述目标指日可期。

来源:楼市资本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