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隋朝,大家都会想到这是个战火纷争不断的朝代。其实,它的亡国不是因为什么强敌入侵,也不是因为什么内惩国贼,主要是因为一个人——杨广。

而杨广,虽然,历史上对其的负面评价较多,但是,他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没有人生来就想做个坏人的不是。隋文帝暗中命令善于看相的人来和,把所有的儿子都看了一遍,来和竟然说:“晋王杨广,将来必然贵不可言。”

历史上被脏水泼得最多的皇帝,但他却为国家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到了公元589年之时,年轻的杨广可以说是十分抢眼,年仅20岁就位至兵马大元帅,有了统领全军的权力。其实,此战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 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

此时,他率领了五十万军队,向当时还算是强势的陈朝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那个属于杨广的战场上,军队的士兵都十分的骁勇善战,且军纪严明。收缴而来的金银财宝也全部充公,对于百姓更是谦逊有礼,他们这样的行为一举博得了世间的贤明之称。

而后的一年里,杨广在江南平定了一些叛贼,为了获得民心也同样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杨广潜心学习江南地区的方言,和江南一派的学子多有亲近,就连他的妻子都是江南本地人。最终,他花费了十年时间在江南布局,成功拉拢了江南人心,缓解了南北地区的矛盾。

历史上被脏水泼得最多的皇帝,但他却为国家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之后,他更是在江南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的法令,才使得江南一带地区彻底臣服。但是,江南也并不是杨广的归宿,他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所以,即使是温柔乡也拦不住他的脚步。在公元609年,他率领军队收复了甘肃、新疆、青海,之后,更是收复了西域。

在途中,这支出行队伍跋山涉水,从繁花似锦的西安到到暴雪密布的西域。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即使气温低到零度以下,士兵官员们都受不住了,杨广也要坚持前行,这时候的他,是执着的,因为,他身上背负着一个承重的使命——开疆扩土。

当然,这样出行的效果,无疑是很好的,杨广很快就得到了西域各个国家的臣服。

杨广这次西巡,成功的开疆扩土,安定了西域边疆,大大地展示了国威,威震其他国家同时,还开展贸易,发展了本国的经济。这正是一代明君的作风,就连后世的唐太宗也为其感叹不已,隋炀帝初即位的时候,可谓是国家兵力最为强盛的时候,这在古往今来也不多见。

大业六年的时候,隋朝还收复了伊吾(哈密)郡共五郡。在这以前,隋朝和西域并没有直接的商业贸易往来,只有通过张掖和西域的商人进行交易。

历史上被脏水泼得最多的皇帝,但他却为国家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那么,杨广是靠什么方法呢?

其实,他就是是用金钱来引诱西域商甲进行贸易,十分礼待西域而来的商人 。同时,隋炀帝为了确保利益,还派出军队进行了一番作为。为了保证交易商道的通畅,他打败了西突厥可汗,更是击败吐谷浑,将他们的领地变成隋朝的郡属,归于自己的版图之下。

在公元605年的时候,杨广好大喜功,也是为了削弱突厥部落的实力,他派遣突厥去攻打契丹。这样取得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在契丹人不曾防备的时候进攻,以最小的损耗,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场战役,俘虏契丹男女共4万余人,成功的阻止契丹的崛起与强大。

在公元608的时候,隋炀帝还派兵消灭了吐谷浑,将这个从来没有被中国王朝统治过民族,纳入到了自己的版图。还在公元607年、610年,隋炀帝多次派遣使者到琉球岛勘察。而后的公元612年,他更是耗尽了国家人口,筹集了三十万兵力,再有百万的后勤攻打高句丽。

历史上被脏水泼得最多的皇帝,但他却为国家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但是,这一次的战争,杨广不再是战无不胜的了,高句丽王迅速做出了回应,打的杨广一个措手不及。而后领兵的将领也是立功心切,估错了战争形势,在这场战事上耗费了整整5个月。最后,战事的失利,导致了隋朝的30万大军,只有两千多人回朝。

这样。短时间、高频率的战争。使得隋朝老百姓苦不堪言,毕竟。哪个士兵不是从老百姓中走出来的活生生的大好男儿呢,他们本该赡养家中双亲,奈何,时局所迫只得献身于国家。当然,这样也是有很多好处的,隋朝灭亡之前,周边的国家跟地区,是没有一个不臣服的。

但是,在老百姓的眼里,她们看不到一个军国大事,她们的心中只记挂着自己的小家,家都没有了,还说什么精忠报国呢?

所以,她们的转变也就只需要一瞬间,在高句丽这场战事中,被征调的人力数量庞大,凡是符合要求的男丁都被征调了,家里的庄稼没有人种,粮食产不出来,地也荒了,更有无数的士兵、民夫在战场中牺牲,这自然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

老百姓无法继续生存,这对隋王朝的灭亡做了最大的铺垫。

历史上被脏水泼得最多的皇帝,但他却为国家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但是,对于隋炀帝,胡戟却说道:“在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从门阀社会向门阀后社会转化的历史关头,杨广、武则天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就是隋炀帝杨广,可是,这一位帝王在中国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

参考资料:

【《隋书》、《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