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祖屋也是一处居所,因年代久远成了家的象征,拥有一种祖辈耕读传家的精神传承,所有从这个家中走进走出的人都是有着亲情和根脉的兄弟姐妹,随着岁月和时代的辗转向前,父亲和母亲已经成为祖屋和耕读堂最忠实的守护者。那次出行,母亲仓促难受焦急集于一身,甚至在列车上因照顾爷爷差点丢失了还在站台上的时处幼年的大哥,最终母亲连她的哥哥我的舅舅都没去看望一眼就回家了,只因爷爷在北京有病而不愿居住,家中还有年幼的二姑和叔父与奶奶同住,在那个家里没有精壮劳力挣不到工分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父亲说他最终不断地向组织递交辞职信,谢绝了单位领导的挽留回家接力爷爷挑起了家庭重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大哥的童年和全家的未来。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和它的守望者

祖屋,曾经名曰耕读堂,始建于1948年,历经风雨65年,它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终抵不住时光的冲刷,却又在时代的变迁中,于2012年10月,凤凰涅槃,得以重生。它不是一处学堂,只是一方宅院,为生活其里的人们遮风挡雨。但它却又如同一处学堂,将爷爷曾经为其题写的阐述关于劳动、学习和幸福荣光三者之间关系的“子知幸福劳中产,孙晓光荣学内生”的对联所蕴含的知行内涵与横批中的“耕读传家”的根脉精神一起昭示其中,教会和启发身居此处的人们传承耕读之风,乐学慧启成长。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的后院

记忆和生活过的耕读堂是在教书的爷爷手上缔造的,形体上只是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和一个硕大宽阔的后院,庇护着三四代人自然而然的长大。爷爷、奶奶、父母兄姐和叔姨堂姐弟们十三口人居住其中,和谐相处。而蕴含其中的耕读精神,在年岁渐长的感受和领悟中随着时光日益清晰。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印记

渐大些,听着父母叔姑们讲其更为久远的故事。知道了爷爷在民国时期是一个教书先生,常年于周边和北塬一带教书,及至兵荒马乱的年谨岁月,也曾简短地执事于或民间或政府组织的赈灾组织,才渐渐明白家里粮食口袋上“耕读堂”的寓意是家庭组成中有读书人,也有耕田者;明白了劳动、学习和幸福荣光的关系;知道了爷爷知识渊博且通晓周易,擅长书法,教书之余也时常帮乡邻制订了乡规礼仪,管些红白喜事;知道了奶奶是一个很公正、有魄力会持家的人;知道了关于大姑年轻时子女多生活担子重,才明白父母相帮为此得到表姐表哥们的敬重;知道了父亲年轻从青海到北京再回村的人生历程和祖母与母亲两个女人持家的艰难;知道了叔父虽学业优秀却因信息不畅痛失就读西安某所高中机会而进入当地高中就读却因时代成为老三届最终又通过自身努力由代理教师成为当地一文化单位管理者的成长历程;知道了记忆中所留下的家庭传承,明白了爷爷奶奶和父母叔姑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对文化学识、劳动教育精神的尊崇和虔诚的家族血液!那个时候,觉得家里总蕴含有由此衍生出的亲情关爱和忠孝美德!处于其中总能让人滋生一种别样的幸福:一大家的人,时常围坐在一起吃饭时长幼有序的那种大家庭的感觉有如今青年所想不出的亲情和热闹。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的大门

再后来,及至长些,有了记忆,耕读堂和它的精神便不再是一种传说,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愈发清晰起来,也随时代见证了经济和社会主体的变革和发展,身居其中的人们或分离或远行。最终耕读堂中间有了一道墙,便算分了家,前面房间分了,父亲和叔父又在东西两侧各自建了些厦子房以改善居住环境,但院子共用。我和堂弟依旧是快乐的,我们还可以在同一处庭院中玩,中午大人们午休的时候,我们便悄悄一起去村里缠蜘蛛网逮知了。堂弟是扣知了的好手,捉到的知了我们便用袋子提着继续寻找下一处,炎热的夏季就这样过去了;再后来我们也时常去后院里挖洞,挖的好深好深,然后很开心地躺在里边!堂弟是依旧是我童年里最要好的玩伴,当他受人欺侮时,我也替他出气甚至打了欺侮他的人。再后来,小家庭的观念在社会结构中逐渐清晰起来,再后来叔父划了新宅基地建了新房屋,两家居住地的分开及至后来堂弟与我彼此陆续上学,童年时的幸福时光便陆续结束了,祖屋的形体依旧在,但其中的文化和精神传承因成员的搬出而漫延几处。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忠”于毛主席(爷爷刻版印画)

叔父搬了家,父亲便不谈价格买下了祖屋为我们兄弟姐妹撑起了一个“新家”,祖屋未变但成员变了,叔父的梧桐树还长在父亲买的祖屋中,但归属权属于叔父,祖屋中有了叔父的桐树也算有了叔父的影子,家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中仍然根脉相连,两家因居住地的远离走动也少了起来,再也没有了叔父在炎热的夏季于祖屋的梧桐树下给我们兄弟姐妹出谜语让我们猜所带来的快乐,再也没有姐弟们围坐在一起,在叔父出的大小和尚吃馍的算术题时先答出者的那份骄傲和自豪感了。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房上的瓦

后来,梧桐树伐了,家除了血管中流淌着先祖的血液的精神寄托外,物质上完全地分离了,完全地成了两个个体,各自去演绎着各自的变化和故事。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的缔造者(爷爷和奶奶)

叔父的家由新家到后来搬到了城里,与这个生他养他的村庄除了家中或家族中的大事而少有来往了。祖屋里的家由接棒的父亲操持着,子女多负担重,过的有些艰难,但对学识的期盼从未因经济的困窘而有所降低。首当其冲的是大哥,大哥是我辈家中的老大,也是家中唯一因父亲工作而在童年去过北京的。那年父亲让爷爷去北京居住,母亲携大哥陪伴爷爷同行。但那次出行,改变了父亲的生活轨迹,也改变了母亲和大哥的生活;那次出行,母亲仓促难受焦急集于一身,甚至在列车上因照顾爷爷差点丢失了还在站台上的时处幼年的大哥,最终母亲连她的哥哥我的舅舅都没去看望一眼就回家了,只因爷爷在北京有病而不愿居住,家中还有年幼的二姑和叔父与奶奶同住,在那个家里没有精壮劳力挣不到工分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父亲说他最终不断地向组织递交辞职信,谢绝了单位领导的挽留回家接力爷爷挑起了家庭重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大哥的童年和全家的未来。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年青时的父亲

童年的大哥听母亲说是聪明而调皮,上树掏雀下河逮鱼且手脚利索;少年的大哥赶上了“农中农中只念不升三年念满回家生产”的知识贬值时代,上大学是要靠推荐的,毕了业便同父亲一起挑起了生活重担,因姐借邻居的凳子上学而决定自学木工,心灵手巧一学就成,于是便成了木匠,青年的大哥勤劳精干手巧,一身的力气,依稀的记得那个中秋月圆之夜大哥扛玉米麻袋的伴着月亮是多么的帅气!也记得当我高考失意时的那个月圆之夜,与我同睡工地的大哥对我说一定要想法让学业优秀身体单薄的我成为一名吃国家饭的人所流露出的兄弟情份!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父亲的留恋与期盼

二哥的童年因父母很少提起而记忆不多,只记得二哥因高考落榜不愿重读而被父亲用枕砖欲打的印象,及至后来,无论经济宽裕或者困窘,家庭所寄予我们的倾全家之力去支持每一个人的求学之路无一例外证明了知识在这个家庭所体现的尊崇性和重要性。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的重生

依稀记得祖屋的家刚分开时子女众多有时连吃饭都会成问题的,时不时地需要去亲戚家借粮食吃,于是父亲种大葱、种蒜、种辣椒想着法儿增加收入,全家人总是每天干活干到半夜三更,母亲也总是早早的起来纺线、织布为了让我们能穿暖和些,再后来家里借钱买了供我们上学的自行车,一家人磕磕绊绊地随着时光向前走着。直到大哥、二哥结婚祖屋不够住了才分了家,还记得大哥盖了些厢房搬家的那天,大嫂说:“想了就过来咱们一起吃饭!”祖屋就这样又分成了更小的家。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重生

再后来大哥把厢房换成了楼房,让母亲彻底放了心!大侄女考上了大学,四年后成了一名研究生,大哥也知道弟妹的经济情况而未向我们开过口,我们也因各自的生活底子薄只能尽一些微薄之力,这个家就这样一路相互体谅相互关爱地一路前行着。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后院新景

二哥也分了!二哥先去外婆家住了几年给外婆养老,原本落户外婆家但终觉得陌生在外婆去世后还是回到了祖屋,后来从祖屋搬出有了自己的住处,二侄女也考上了南昌大学,虽然经济仍有些短缺但生活终归有些盼头了,毕业没几年,她用自己的劳动在省城也买了房子。及至今天,曾经高考失意就读高职的三侄女或内心觉醒用心努力地成了邮电大学的研究生。姐后来也出嫁了,虽文化程度不高的姐最终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坚毅早早地在这个北方小城扎下了根,有了自己的家,如今年过五十业已退休当了一辈子工人的她,又拿起课本,奔波着去应考,去考那些她认为前景光明的各类职业证件。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后院新风景

而我呢,依旧居住祖屋,祖屋的根脉由我接过。父母与我一起住在祖屋,祖屋有近六十多年建造史,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时代住过解放军,在时光中为主人遮风挡雨安然如山,虽腰身挺拔但终究老了,前些年,想修葺祖屋,苦于经济和在外工作,在这座北方小城购了新居,面对新居,侄女说:“快把房装修好把我爷我婆接到城里,让我爷我婆享几天福”;父亲说:“我给你娘说了,到城里最多住一半年载,让村里人知道娃在城里把房买了让咱住了,给娃长长脸我们就回老家了”,我知道母亲是不愿意去的,因为她已经习惯了祖屋的家,但父母年事已长图个生活方便,最终去了条件方便设施更好的城里居住,而我和妻子,工作在乡村,为了方便,依旧在祖屋居住。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里的人们

2012年10月,父母年近八旬,上下楼多有不便,加之祖屋已年久失修,但其作为耕读传家的精神记忆与三代人对于根脉与文化的尊崇一起不容消失,二来为了父母拥有一方适合晚年生活的庭院,最终我选择了让它重生,并将文化人所崇尚的“宁静致远”和淡泊明志的标注贴上了门楣。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里的人们

一处祖屋就这样分分离离出了许多的小家,家家都有经要念。其实家是什么?家不仅是一处住所,更是一处亲情。祖屋也是一处居所,因年代久远成了家的象征,拥有一种祖辈耕读传家的精神传承,所有从这个家中走进走出的人都是有着亲情和根脉的兄弟姐妹,随着岁月和时代的辗转向前,父亲和母亲已经成为祖屋和耕读堂最忠实的守护者。而对于从这里走出的那些散落四方的耕读堂子弟们,血脉里都或多或少地理解和散发着那些关于文化和劳动的气息,而这一切,源于耕读堂它所阐述的劳动与学习、光荣与幸福的知行内涵和耕读传家的家风传承,让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对知识文化以及劳动的尊崇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深植内心!


始建于1948年的祖屋“耕读堂”的前世今生


耕读堂大家庭

祖屋即家,家即祖屋,天下的成千上万的家曾经也如同我的祖屋耕读堂一样,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在同一种亲情中生存。如若不信,你且看那除夕的傍晚,不管多远的人们,都会回到或想起那个魂牵梦绕的方向寻找那份家的感觉,只因那里有爷爷奶奶的关爱、父辈的教导和兄弟姐妹共处的快乐,还有曾经面对生活艰辛用汗水和苦难共同浇铸而滋生的欲挫弥坚的亲情,有属于每一个家族成员共同塑造的根脉气息。

过年时,身处祖屋,有暖烘烘的感觉!你说呢?

2019.6.21

来源:公众号醉美新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