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说来,白虎观会议并非仅是讨论经学上的不同观点,同时更多地是制定出了一种社会思想规范,徐广东在其所著《三纳五常的形成和确立:从董仲舒到〈白虎通〉》一书中称:“它并不是一次纯学术性的会议,而是由封建朝廷直接出面,为思想界、学术界立法的政治性极强的会议。如前所言,汉章帝偏好古文经学,然而在白虎观讨论会议却十几位大儒却大多是今文经学家,而他们达成的最终结论竟然也是今文经学观念,赵伯雄在《春秋学史》中说:“今所见《白虎通》中,凡涉及《春秋》之处,几乎都用《公羊》之义,也有的地方间采《谷梁》之说,但绝无用《左传》之义者。

​那么,流传至今的《白虎通》究竟谈了些什么问题呢?王四达在《是“经学”、“法典”还是“礼典”?——〈白虎通义〉性质的辨析》中称:“就现存的《白虎通义》的内容来看,它根本不涉及对《五经》章句的减省,因为它并没有针对各经重新进行简约的注疏,而只是零散地引用经文对国家礼制的有关问题进行斟酌、讨论,并由皇帝作出裁决性的解释。”

从留存至今的《白虎通》一书来看,本书主要是对43个条目的详细解释,这些条目设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礼仪制度以及伦理道德方面,比如该书内探讨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地者,易也,万物怀任,交易变化。”


白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下)韦力撰


《白虎通》清嘉庆九年新安汪氏重刻祕书廿一种本,卷首

《白虎通》基本是用这种问答的方式,来对于一些历史名词给出明确的定义,比如儒家最为强调的“三纲五常”,其中的“三纲”则是: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对于“五常”,《白虎通》中则称为“五性”:“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此处对“五性”一一做出了解释。更为有意思的,“五性”又跟人的五脏一一予以了对应:“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五藏,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

而“五性”又与《《五经》》进行了匹配式的关联:“《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

在伦理方面,《白虎通》又界定出了夫妇之间的婚姻关系:“嫁娶者,何谓也?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娶者,取也。男女者,何谓也?男者,任也,任功业也;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殁从子也。《传》曰:‘妇人有三从之义焉。’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妃者,匹也。妃匹者何谓?相与为偶也。婚姻者,何谓也?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这里依然强调的是“三从”。

由这些讨论可知,《白虎通》一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它延续了孝道治天下的整体观念,并通过“三纲六纪”来作为整个社会的中心思想,故林存光在其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中做出了如下的断语:

目前,学术界对《白虎通》主要内容的看法有二:一种观点认为《白虎通》主要讲经学和神学。这种观点为众多学者所认同。如侯外庐就把《白虎通》看作是“庸俗的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任继愈等也说:“总的说来,《白虎通》是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双重关系指导编纂的一部经学官方答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白虎通》主要讲礼制人伦。如林丽雪认为《白虎通》的真正意义是“在引经书以定礼制,以为治国的凭借”,“礼制人伦的制定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两种观点之中,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比较确切的,因为就《白虎通》全书的篇目来看,是以“礼名为纲,不以经义为区”。经义是为礼制服务的,而礼制是为规范人伦服务的。

而对于“三纲六纪”,该书中又称:“‘三纲六纪’不仅是《白虎通》的核心思想,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对于“三纲六纪”,前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评价,比如谭嗣同在其《仁学》中痛斥道:“数千年来,三纲六纪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显然,这种说法是站在反抗封建礼教的角度而言者。然在近两千年前能够有这样的礼教思想,则应当说是那个时代世界上的先进观念之一,因此,陈寅恪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称:“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有《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


白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下)韦力撰


《白虎风俗二通合编总论》清嘉庆九年新安汪氏重刻祕书廿一种本

这样说来,白虎观会议并非仅是讨论经学上的不同观点,同时更多地是制定出了一种社会思想规范,徐广东在其所著《三纳五常的形成和确立:从董仲舒到〈白虎通〉》一书中称:“它并不是一次纯学术性的会议,而是由封建朝廷直接出面,为思想界、学术界立法的政治性极强的会议。”

但既然如此,那这场会议最终的结论是怎样的呢?对此学界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因此徐广东在其专著中又说道:“目前,学术对《白虎通》主要内容看法并不一致,一种主要观点认为《白虎通》真正意义在于引经以定礼制,以为治国的凭借,礼制人伦的制定才是最主要目的。从东汉初社会政治状况来看,这种提法无疑是客观的。纵观《白虎通》全篇,它以董仲舒的阴阳五行为基本骨架,核心则是论证封建伦理纲常和封建统治秩序的天然合理性。”

如前所言,汉章帝偏好古文经学,然而在白虎观讨论会议却十几位大儒却大多是今文经学家,而他们达成的最终结论竟然也是今文经学观念,赵伯雄在《春秋学史》中说:“今所见《白虎通》中,凡涉及《春秋》之处,几乎都用《公羊》之义,也有的地方间采《谷梁》之说,但绝无用《左传》之义者。这说明当时朝廷上下,还是主要认同《公羊》学说,《左传》学派的影响尚弱。即使皇帝个人偏好,也还无法一下子扭转多数人的传统意识。”

看来,汉章帝没有达到他最初召开会议的目的。既然他是这个会议的裁判员,为什么没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呢?这只能从另一个侧面分析这个结果:看来,那时的今文经学势力太强大了。

但也有人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林聪舜在其专著中说:“在这个问题上,安居香山承日本《公羊》学权威日原利国的说法指出,白虎观会议表面上采用今文学家(包含谶纬思想),实质上倾向于古文经、《左氏》的立场,采用了经书的国家主义的解释。此一论点敏锐地看到了白虎观会议的政治意图。”

本持这种观点者还有何耿镛先生,他在《经学简史》中说:“《白虎通义》向来被看成是集今文经学之大成,是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的延伸和扩大。但是,不能否认,它也反映了古文经学的某些观点。比如说,谶纬把古代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都看作是神,《白虎通义》则说他们是兴民利,促进社会生产和文明发展的首领,是人而不是神;伏羲的功绩在于‘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神农的功绩是‘制耒耜,教民农作’,燧人氏的功绩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等等,这些说法基本上都是古文学派的观点。”

而对于《白虎通》的如下论述:“黄帝师力牧,帝颛顼师绿图,帝喾师赤松子,帝尧师务成子,帝舜师尹寿,禹师国先生,汤师伊尹,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周公师虢叔,孔子师老聘。”何耿镛对此评价说:“恢复了孔子作为人、作为学术先师的本来面目,这也是古文学派的观点。”更何况,按照《后汉书·贾逵列传》所载,白虎观会议后不久:“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

且不论以上的观点哪一种更接近史实,但有一条却足可以说明,“白虎观会议”对于中国的经学史,尤其是对中国的政治史,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了我经学之旅的寻访之处。

白虎观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州中路北侧王城公园。昨晚回到宾馆虽然很累,但心情颇佳,心情好的主因则是因为吃了一顿别样风味的晚餐。

当时,我从宾馆的窗口望下去,看到有一家老北京涮羊肉馆,想起自己多日未食地道的涮羊肉,进得此馆,眼前所见是地道的铜锅木炭。我总觉得酒精炉或电炉烧的味道终归赶不上传统的木炭,此馆肉倒是不错,只是小料好像有些走味,最不能容忍的是没有麻酱烧饼,老板说当地人没有就烧饼的习惯,但我明明看到吧台上放着一个烧饼,老板笑称是自己的晚餐,既然我想吃就送给了我,这个烧饼是发面的,我把它撕成块泡在了锅里,吃起来味道有点像羊肉泡馍,老板直瞪瞪地看着我的吃法,那吃惊的样子有点像看外星人。


白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下)韦力撰


王城公园入口


8点钟司机来到门口,今天的第一站是去找白虎观遗址,按资料记载白虎观在洛阳的北宫,当年贾逵也在北宫的白虎观和南宫的云台讲授《五经》,今天的王城公园即是汉代的南宫与北宫所在地。王城公园在洛阳的南部,公园门口有售票厅,但现在已关闭。门口看自行车的老大爷告诉我,这里早就不收费了。

公园里变成了民众的活动场所,进门就见一群妇女在排着队打腰鼓,水平当然很业余,但近百人排在一起,看上去还是挺壮观。今天是周一,还是上班的时间,这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说明这些都是有闲之人,当然,也许是一种精神寄托。再往前走,有几个人在隔网踢毽,这种玩法有点像打排球,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白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下)韦力撰


公园内的建筑

在整个公园内除了大门门楼是仿古建筑外,园内仅有一座新建宫殿,在院内专向老人打听北宫和南宫所在,回答皆曰不知。一老者告诉我说,公园隔河的对面是动物园,也许里面有。我站在河边向动物园内瞭望,无半点旧址的痕迹。


白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下)韦力撰


八卦图案的大广场

从公园的位置来说,打腰鼓的那群人所处的位置应当是南宫所在,而新建的宫殿应当是北宫所在,当然,这种判断仅是依据方位而言的臆断。如此重要的白虎观,在这王城公园中却未曾恢复起来,想一想,怎么都觉得是一个大遗憾。


白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下)韦力撰


汉陵文保牌

汉章帝的陵墓位于河南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冢头村。出城北驶到北邙来寻找汉章帝的陵墓,路过王城大道,路边正在修一片仿古建筑。司机说,是在修武则天的办公室,主体建筑一高一矮,矮的部分已修好,外形像体育馆,在建的部分像是佛院的浮屠。


白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下)韦力撰


此处建成了古墓博物馆

过此不远,路边有指示牌标明旁边是国家牡丹中心。司机说,牡丹花的花期一般不超过七天,但是为了牡丹节就会人为地将花期提前和拖后,提前的部分是放在温室里加热,拖后延迟开放的部分是在牡丹花的根部放冰块。这样前后展延能将牡丹花的花季变成一个月,人类摧残自然的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白虎观:整合今古,皇帝亲裁(下)韦力撰


大门紧闭

来到汉墓博物馆及壁画博物馆,此馆在北邙冢头村,馆门紧闭,只好用力拍门,从门后闪出一女,职业装,职业脸,说话字正腔圆,一定是讲解员出身。她说周一闭馆不能进入,我向她解释自己是自京而来,不能在此久等,可否让我进内拍照即出。其坚决不答应:“你明天再来也一样,我们馆是免费的,馆外的汉墓也很多,你去照别的也一样,其实都差不多,我觉得根本没区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