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她与邓小平的会谈揭开了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谈判即将开始时,英国政府突然提出香港应作为独立一方参与谈判,英方宣称,会谈不应仅仅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谈判,还应包括香港方面,有关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办法,必须由英国、中国大陆和香港三方共同接纳,这就是“三角凳”的由来。

回顾香港回归之路,中英谈判是一件大事。从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开始,到1984年9月18日谈判结束,两国政府一共进行了22轮谈判。在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里,谈判桌上时而暗流涌动,时而风平浪静,双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激烈交锋?幕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日日夜夜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

邓小平为香港问题定了调子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她与邓小平的会谈揭开了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

9月24日上午,撒切尔夫人先到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拜会邓颖超,邓颖超早已在门口恭迎。两人是老朋友,故人重逢,谈得十分尽兴。与邓颖超告别后,撒切尔夫人随即到福建厅与邓小平会见。与邓颖超早早在门口恭候不同,福建厅大门紧闭,撒切尔夫人见状虽然有些踌躇,但依旧快步向前,快到门口时,福建厅大门才缓缓打开,笑容满面的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握手致意。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寒暄说:“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邓小平的回答颇为微妙:“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

宾主就座后,记者尚未退场,两人继续聊了一会儿轻松话题,他们谈到川菜,还谈起了在伦敦居住多年的马克思。

几分钟后,记者被请离场,会谈闭门进行。撒切尔夫人在外交问题上态度一贯强硬,她的底牌是千方百计不让香港回归中国,顶多是将名义上的主权交还中国,实际控制权必须由英国掌握。撒切尔夫人坚持必须遵守三个条约:“要保持香港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撒切尔夫人所说的“三个条约”是指19世纪英国政府同中国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多次申明,香港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政府同晚清政府签订的有关香港地区的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从来不接受,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在条件成熟时收回整个香港。

撒切尔夫人讲完后,邓小平立即表明了中国政府立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关于香港主权,邓小平强调说,主权问题不必讨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他对撒切尔夫人说:“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最后邓小平提议:“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邓小平还告诉撒切尔夫人,如果过渡期间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这次后来被邓小平称为“定调子”的中英领导人会谈,确立了四点构思: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第三,如谈不成,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第四,如出现波动,将采取非和平方式提前收回香港。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之间的这次交锋十分激烈,据媒体报道,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落寞地从门口走出,脸色凝重”,以至于在步下大会堂台阶时突然摔倒。但撒切尔夫人不愧是外交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被随从扶起后未显丝毫慌乱之色,神态自若地向在门前等候的记者招手致意后从容离去。

关于此事,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中国外交部长助理周南后来回忆说:“有人说她是精神有些恍惚了,铁娘子没想到碰到钢铁公司嘛。”

第一阶段谈判

1982年9月25日,香港《大公报》载文称:“据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邓小平同志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两位领导人在友好的气氛中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至于中国政府关于收回香港地区主权的立场,是众所周知的。”

27日,撒切尔夫人在香港召开记者招待会,继续宣扬“三个条约有效论”,她说关于香港问题,英国有三个条约,其中两份涉及永久性统治权,一份是租约,1997年到期,这些条约不应当“单方面推翻”。撒切尔夫人还表示:“英国对香港居民具有一种清楚明确的责任,香港政府要尽到英国政府对香港居民的道义责任。”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中英分歧不小,但两国领导人的会谈还是开启了中英谈判的大门,1982年10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就香港问题开始秘密会谈。

中英谈判正式开始后,杰弗里·豪就任英国外交大臣,对于英国的态度,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英国这边分为两种观点,香港的多数非官守议员在钟士元的带领下,不惜冒着谈判失败的危险,坚持认为中国是在虚声恫吓,主张对中国施加压力,逼他们接受我们的建议,他们得到港督尤德的支持。另一派是柯利达领导的外交部中国通,英国外务次官理查德·卢斯和我们的观点一样,认为中国人并不是虚声恫吓,而对抗只会给香港带来灾难。”

从1982年10月初到1983年2月上旬,中英双方先后举行了五轮会谈。在这几轮会谈中,双方首先要就谈判的基本原则达成协议,英方认为应以香港的繁荣稳定为共同目标,中方则强调必须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前提。

双方互不让步,谈判陷入僵局,后来柯利达建议说,双方的材料已经摆在眼前,不如一起谈,但章文晋不同意,他说:“不错,材料是都摆出来了,但‘中餐’还是‘西餐’尚未确定,厨师又怎么做呢?”五轮谈判无果而终。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日日夜夜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1983年3月,英国获悉中国政府已经拟定关于香港的方针政策,可能会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中方明确表示,如果谈判不能达成共识,中国将单方面宣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在这种背景下,撒切尔夫人致信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提出了一个妥协性方案。她在信中写道,根据英国宪法,作为首相她无权单独采取行动同意转移主权,她必须将此事提交议会,而只有议会才有权做出决定。撒切尔夫人希望中方能够理解她的处境:“我说过在一定的情况下,我准备考虑就主权问题向议会提出建议……只要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之间能够就香港的行政管理安排达成协议,而这些安排能保证香港今后的繁荣与稳定,又能既为中国政府,也为英国议会和香港人民所接受,我就准备向议会建议,使整个香港的主权回归中国。”

这封信打破了中英谈判的僵局,双方开始了第二阶段的会谈。

第二阶段谈判

1983年7月1日,中英两国同时宣布:“中英关于香港未来的第二阶段会谈,将于1983年7月12日在北京举行。”

当天,中方公布了谈判代表团组成人员名单,团长是外交部副部长姚广,成员有新华社香港分社第一副社长李家菊、外交部法律顾问邵天任、外交部西欧司顾问鲁平、外交部西欧司参赞柯在铄、外交部西欧司参赞罗家驩。香港记者曾慧燕在《神行太保追踪中英会谈》一文中记述了一件趣事,1983年7月10日,她与一些香港记者乘CA102班机直飞北京,在飞机上巧遇李家菊。在中英即将会谈的敏感时刻,新华社香港分社的重要人物匆匆赴京,的确值得注意。出于职业敏感,曾慧燕等记者马上采访了李家菊,曾慧燕在文章中说:“他也真是个装得像,一再表示他这次赴京是办私事的,与中英会谈无关。看着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一脸的诚恳,几乎叫人不忍心不相信他的话。”李家菊后来和香港记者相处颇为融洽,因为他平易近人,笑口常开,记者们还送他一个“老顽童”的外号。

英国方面也公布了他们的名单,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是首席代表,成员有香港总督尤德、港英政府政治顾问麦若彬、英国驻华使馆一秘欧威廉、驻华使馆二秘毕瑞博、驻华使馆二秘史堂穆。

谈判即将开始时,英国政府突然提出香港应作为独立一方参与谈判,英方宣称,会谈不应仅仅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谈判,还应包括香港方面,有关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办法,必须由英国、中国大陆和香港三方共同接纳,这就是“三角凳”的由来。本来是中英两国的谈判,现在却变成了三方会谈,英国政府之所以如此,无非是想借所谓的香港民意施压。7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事正式表态:“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尤德先生是作为英国政府代表团的一个成员参加会谈的,因此他在会谈中只代表英国政府。”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迫使撒切尔夫人收回刚刚打出的“三脚凳”牌,英国外交部急忙发表声明,说港督尤德“当然将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会谈”。

在前几次会谈中,英方一直坚持以主权换治权的原则,中国则坚持“一国两制”原则,双方各说各话,互相谈不拢,谈判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由于谈判内容对外保密,香港人心波动,经济形势也发生动荡,股市恒生指数大幅下跌。1983年10月,英国政府调整了战略,不再坚持先行讨论英国在1997年后继续管制香港的问题,同意先听取中国政府的想法,并希望1997年后仍然在港保持比较权威的影响。12月7日,柯利达正式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后对香港的治权。

从第八轮会谈开始,中英双方同时更换了代表团团长,中方以外交部长助理周南代替姚广,英方则以新任驻华大使伊文思取代柯利达。谈判也纳入了以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基本方针为基础进行讨论的正常轨道,香港主权移交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日日夜夜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1984年9月18日,经过艰难的磋商和谈判,中英就《联合声明》达成了协议,这份协议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勾勒出香港未来繁荣稳定的蓝图。26日上午,中英联合声明草签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周南和伊文思分别在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上进行了草签;当天下午,这一系列文件在北京、伦敦和香港同时公布。12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和英国首相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的《联合声明》对草签文本未作任何改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英就香港问题达成的协议是两国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王 凯 原载于2017年6月29日团结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