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地点|福建省厦门市

采访者| 陈庚 马宁

“天生丽质”的厦门

习近平:“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风景秀丽,气候怡人,是中国著名的海上花园。厦门也是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创新发展的热土。厦门还是著名的侨乡和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并蓄,造就了它开放包容的性格和海纳百川的气度。”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2017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一年多前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点赞厦门,让这座城市的高颜值、高素质更加深入人心。许多来过的朋友都说 “厦门真是天生丽质”,而通过蹲点采访厦门的“海水湖”和“地下城”,我和同事马宁看到了它天生丽质的另一面。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中国最大海水人工湖筼筜湖

央广记者马宁 摄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风景如画的厦门鼓浪屿

央广记者陈庚 摄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厦门五缘湾帆船出海

央广记者陈庚 摄

每天当海水涨潮到最高位的时候,在厦门筼筜湖西侧的西堤闸口,随着水闸缓缓抬升,厦门西海域海水一拥而入,为筼筜湖注入源头活水。湖面沸腾起来,大量鱼虾被裹挟着,不停跳跃腾挪。上百只在堤岸上守候已久的白鹭展翅低飞,轮番上演“凌波微步”的掠食绝技,享用每天两次送到嘴边的海鲜大餐。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筼筜湖闸口白鹭觅食

央广记者陈庚 摄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捕获到猎物的白鹭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两只白鹭在湖面翩翩起舞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壮观奇特的场面,吸引不少市民驻足,也让老黄等十多位蹲守多时的摄影发烧友们兴奋不已,“长枪短炮”拍个不停。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老黄和摄影发烧友们等待拍摄白鹭

央广记者陈庚 摄

“臭水湖”变身“城市名片”

老黄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爱好摄影已有几十年,在他眼里,筼筜湖如今是观鸟拍鸟的胜地。然而上世纪80年代,这里却是“臭”名远扬的“龙须沟”。

老黄:“现在好了,以前筼筜湖是臭啊,所以这边的房子很便宜啊,那时候没买就亏了。”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曾经臭气熏天的筼筜湖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老黄的话一点都不夸张。历史上,筼筜湖原是一个内湾渔港,“筼筜渔火”还是厦门八大景之一。上世纪70年代,厦门市围海造田,筼筜港从此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随之大量排入,到上世纪80年代末,湖区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湖水发黑发臭、蚊蝇滋生、飞禽鱼虾几近绝迹,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筼筜湖中尽是淤泥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30多年来,厦门市遵循习近平同志确立的工作方针,先后对筼筜湖进行了四期大规模综合整治:通过环湖截污等工程,筼筜湖基本实现“晴天污水不入湖”;利用潮差每天开闸两次引海水入湖,相当于每三天就能把筼筜湖的水轮换一遍;同步开展清淤整治、红树林种植与园林景观提升,建成国内少见的中心城区红树林生态湿地景观带……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不放松,筼筜湖从昔日人们谈“湖”色变的黑臭死水,蝶变为人见人爱的城市“绿肺”。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如今的筼筜湖成为了厦门的城市名片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皮厚鼠丁 摄

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技术质量科副科长徐向伟,就是这段激情燃烧岁月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筼筜湖湖心岛郁郁葱葱,红树林、黄槿、木麻黄错落有致,白鹭三五成群,在枝头小憩。他说,这座由湖底清理出的淤泥堆填而成的小岛,历经多年土壤改良、树木栽种,才从不毛之地化身为湿地绿洲,而自己当年和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在岛上淤泥里种植红树林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徐向伟接受央广记者陈庚采访

央广记者马宁 摄

徐向伟:“因为它这个都是淤泥嘛,你穿雨鞋下去‘嘣’一下雨鞋整个都陷在里面,所以一定要穿那种下水裤下去作业。我们那时候脚一踩下去,然后整个陷下去,还是自己用手拔着脚一步一步这样子挪。”

树活了,岛绿了,如何让逃离已久的白鹭再次回归?徐向伟和同事们更是煞费苦心。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当年筼筜湖种植红树林的情景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徐向伟:“早期我们还建了一些这种吸引白鹭的饮水池,因为白鹭它喜欢踩在水里面去吃鱼,我们买了泥鳅,放在饮水池那边。白鹭跟人一样也是有惰性的,他能够一下直接看到鱼去抓,它就不用去飞着到处找。后面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白鹭越来越多。”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白鹭成群的筼筜湖

刘东华摄

如今,整个湖区已种植了大约2.6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半红树林植物,70多种鸟类和60多种游泳生物在这里安家,中华鲎等珍稀物种也陆续出现,波光潋滟、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让这座海水湖赢得厦门城市会客厅的美誉。不过,也有人不满意,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副主任林雪萍就是其中一位。

林雪萍:“他们跟我讲说你在筼筜湖很好,天天逛公园,可是我跟你说对我来讲,我走在筼筜湖我看到的不是美景,看到的都是问题。”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林雪萍接受央广记者陈庚采访

央广记者马宁 摄

原来,这座面积1.6平方公里的海水湖,承担着周边37平方公里区域的防汛排洪重任,由于雨污没有完全分流,加上一些住户、商家私自将污水、餐饮泔水等接入排洪沟,一到下雨天开闸泄洪,雨水、污水、垃圾、泥沙、枝叶、油渣等一齐涌进湖里,容易导致水体迅速淡化、水质恶化,造成鱼类死亡,湖水变脏变臭。林雪萍坦言,老百姓的期待越来越高,筼筜湖的治理任重道远。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雨水将大量的垃圾、油渣冲入筼筜湖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央广记者陈庚采访筼筜湖打捞船上的工人

央广记者马宁 摄

林雪萍:“水里面的问题实际上大部分在岸上。我们看到是湖泊,可是实际上它的毛细血管延伸都是在上游,筼筜湖流域面积有三十几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上游大家扔了一张纸,明天可能就在筼筜湖。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说有什么东西让它一劳永逸。我们对它的一个流域管理工作肯定是要跟上的,然后周边综合治理,大家共建共管才有可能共享。”

在位于筼筜湖流域核心区的南湖公园,我们见到了正在跟保安沟通工作的“市民园长”陈磐。

陈磐:“道闸随时都要放下来,不然你稍微埋头吃饭,电动车一冲就进来了,遛狗的进来,你又没看见。”

共治、共管、共享的理念并非只是嘴上说说。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陈磐在接受采访时,看到垃圾也不忘随手捡起

央广记者陈庚 摄

4年前,他刚退休,正赶上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试行“市民园长”模式,公开招聘市民参与公园管理。家就在南湖公园旁边的陈磐报名参加,并成为首批“市民园长”中的一员。4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公园待上大半天,针对游客乱丢垃圾、遛狗、自行车电动车乱入、散发小广告等不文明现象,他和公园保安、志愿者团队一起商量对策,反复劝导,效果明显。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草地上的喷水口坏了平时很难察觉,陈磐一眼能看出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更换公益广告时,陈磐跟广告制作人员沟通,希望增加“烟头不落地”的提醒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在林雪萍和同事们的眼里,筼筜湖是有生命的,需要用心呵护、平等对待,她的蝶变之路,远未结束。

林雪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她,然后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她的所有的新陈代谢,你才能了解她的健康与否,她需要什么,然后我们怎么样去做。”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夕阳下的筼筜湖

来源: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宏伟“地下城”的一笔经济账

如果说筼筜湖像“翩若惊鸿”的仙子,为厦门岛看得见的美增光添彩,那么在跨岛发展中与岛外新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几十公里长地下综合管廊,就像“深藏功与名”的侠客,默默支撑着厦门的健康成长。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地下综合管廊示意图(资料图)

漫步在厦门集美新城主干道上,我们发现,这里几乎看不到纵横交错的架空电线,路面也十分平整,连窨井盖也很少看到。原来,电力、通信、供水、排水等“城市生命线”,全都住进了宽敞舒适的“集体宿舍”——地下综合管廊。蹲点的第五天,我们跟随着厦门市政管廊公司工作人员的脚步,我们走进地下一探究竟。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记者马宁进入厦门集美新城地下综合管廊采访

央广记者陈庚 摄

与想象中阴暗潮湿气味大的地下管道不同,地下综合管廊堪称一座宽敞整洁的“地下城”。整个管廊高约3、4米,宽接近8米,人在里面一点也不觉得憋闷。电力、通信、供水等各类管线有序分布,就像安睡在上下铺。利用物联网技术,运营单位可对管廊进行24小时智能化管理,控制温度、通风除湿,工人们开着电瓶车,就能完成对全线市政管道的巡检。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管廊内犹如一座地下城

央广记者陈庚 摄

201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闽南最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许多区域架空缆线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面积停电停水、通信中断,但在湖边水库、集美新城片区管廊服务范围内,电力、通信、给水等共计353公里长的管线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这次经历,让厦门市民程女士深切感受到地下综合管廊的作用。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管廊内的各种市政设施分门别类各归其位

再大的风雨都不怕

央广记者陈庚 摄

程女士:“经常看到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哪里漏水了,又整个要在路面“开膛剖腹”把这个线路又挖出来,或者水管弄出来,如果没有这个管廊建设它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粉尘和噪音的污染,会给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现在我们不仅面子上看起来很漂亮,在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的时候,它也可以把我们的损失最小化。”

建设管廊的好处很多,但投入巨大,从经济账的角度划算吗?面对我们的疑惑,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经理黄翀,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

黄翀:“其实这笔钱可能就一次性投资会稍微大一点,但对你城市长远的社会效益跟经济效益是非常好的。我们把管廊的建设资金分摊到每亩土地,一亩差不多要6万块钱。一亩土地你如果是你招拍挂形式,6万块钱左右其实相对来说成本是不高的。像原来我们湖边水库,就是说高压电力缆化,整个缆化下节省了土地22万平,投资产出经济效益也是属于明显的。”

都说厦门天生丽质,你知道它有多拼?丨足迹

记者马宁采访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部经理黄翀

央广记者陈庚 摄

“海上湖”的蝶变和“地下城”的探索,只是厦门70年奋斗历程的两个缩影,却折射出这座城市面子和里子内外兼修的坚守与创新,也是它不断迈向高颜值、高素质的“通关密码”,这就是我们这次蹲点的一大收获。

编者按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往期回顾:

中共“进京赶考”的起点如今什么样?| 足迹

中共“立规矩”的地方今天怎样执行规矩?| 足迹

解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进京瘦身三次走了17天,如今…… | 足迹

北斗导航+无人机+...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用法了 | 足迹

马背上建校,如今同层换教室要走8分钟,这是什么“神仙”学校?| 足迹

全国人民用的铅笔,5支里有3支来自“光腚屯” | 足迹

太美了!这梯田不是江南,是“中国薯都”| 足迹

让肿瘤消除,让土豆增产……核技术竟然还能干这些| 足迹

记者进入核反应堆厂房,迷路了……| 足迹

一堂课:涨知识、超有趣、还能扶贫!想来试试吗?|足迹

河南兰考的红薯,北上广卖到几十块一斤竟然还供不应求|足迹

“蔡家崖”专列带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为红色旅游“爆款”?|足迹

这个“与世隔绝”的古老神秘民族,就这样“一步跨千年”| 足迹

从原始社会直接走来的他们,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了孩子| 足迹

这个巨坑有32个故宫大!当年曾被印上人民币,如今……|足迹

这个地方名叫海子,比海子的诗还要美……| 足迹

假期过半,再不来这里看看就等八月吧| 足迹

你知道“西海固”吧,有没有想过去那里看山花?|足迹

这个作家柳青曾经住了14年的村庄,如今正在“二次创业” | 足迹

那个传奇的大陈岛,如今成了大黄鱼“咕咕”叫的网红打卡地| 足迹

车厘子吃到饱,出门就逛免税店,郑州+卢森堡这条空中丝路有多牛?| 足迹

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如果没有它,珠三角会多出50座大型火电厂 | 足迹

记者跟喜提热搜的“风餐兄弟”走了一圈,差点哭了| 足迹

守卫三峡大坝,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足迹

这里美到窒息,为何慕名来旅游的人却难以久留? | 足迹

见面在机场,庆功吃包子,都有“强迫症”……他们的产品却全球都看好| 足迹

沂蒙老区的“逆袭”: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足迹

不仅“半条被子”能留住游客,这里吸引人的还有更多|足迹

这支部队组建27天就参加抗美援朝,如今……| 足迹

每天多营业6分钟,这里的便民之门开了几十年 | 足迹

从前慢,是路途远;如今慢,只因我心里放着你| 足迹

神秘港口、神奇列车、神圣职责,这里是……| 足迹

世界最快,中国最忙,京沪高铁靠这个操作领先国际!|足迹

70多年前“分马”的屯子,如今汽车换着开 | 足迹

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足迹

你没见过的“百变”雷达,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足迹

这般拼命,这般质朴,生活怎会辜负这里的人们!|足迹

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今天……| 足迹

一年网销9个亿,多肉控,看这里!|足迹

从寸草不生的南海戈壁到美丽可爱的海上家园——带您走进西沙中建岛丨足迹

这群士兵能挡烈日狂风,更能守卫我海上疆土| 足迹

神秘神农架,追踪金丝猴……| 足迹

天津自来水由苦变甜的那天,有些老大爷都流泪了!|足迹

“万州烤鱼”这么火,背后是一座移民城市的新生 |足迹

这座中国核武研究基地,在深山里秘密隐藏了23年 | 足迹

绝密基地解密之后……| 足迹

这个地名一口气念不完,这里的故事一整天说不尽| 足迹

你家的家具很有可能来自这个4A级景区 | 足迹

因为这些海上移动城堡,中国远洋货运拿下全球多个第一| 足迹

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上坐火车是什么体验 | 足迹

远方不再是远方,家乡不仅在心上 | 足迹

真·炫舞蓝天,他们用高难特技书写中国气派丨足迹

他们说:在这里当工人,真精彩!丨足迹

干湿有害可回收,垃圾分类倒计时3、2、1…… | 足迹

飞跃“空中禁区”,“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 足迹

在这个“天边机场”,记者想一口气吃二十个包子 | 足迹

孙悟空都想不到!火焰山竟变成了花果山 | 足迹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李谦

记者: 陈庚、马宁

新媒体编辑:张乔雪、李政民(见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