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又是一年毕业季。无论古今,毕业是一种离别与伤感,也同样是一种祝福与期盼。为了纪念曾经的美好,今天的毕业生们绞尽脑汁、玩尽花样,纪念自己在校园的最后时光,那么古人是否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毕业活动呢?他们又怎样庆祝自己的“毕业季”呢?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古代的学校没有如现代学校严格的学制,亦没有固定的“毕业”期限。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射策”(相当于现在的抽签面试)等形式的考试,考中者授予官职,不中者亦可留在学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汉代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太学中常见白发斑斑的学生。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隋唐科举制形成后,大部分读书人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因此,科举放榜之日,才算是读书人真正“毕业”之时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既然科举考试是古代多数士人的“毕业考”,那他们的“毕业季”活动自然也安排在科举考试前后。这些大大小小的活动,从离开家乡赴京赶考时就开始,放榜后仍迟迟不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序曲——解试之后各地大办“乡饮酒礼”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吴友如画宝·古今谈丛图》中的《鹿鸣盛宴图》

“毕业季”的前奏开始于举人通过州府举行的解试后,由州府长吏为其举办的“乡饮酒礼”。普通读书人经解试、省试两级考试后,获得授官资格。在这两级考试之间,各地官员会为通过解试、即将赴京参加省试的学子举行盛大的乡饮酒礼,一来庆贺他们通过第一级考试,二来也祝愿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级考试中有优异表现,为家乡争光。

重头戏——拜主考、拜宰相、再拜皇帝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乡饮酒礼”虽然隆重,但是真正的重头戏要到考试结束、放榜传胪(放榜,张榜公布考试结果。传胪,殿试后皇帝命礼部官员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始自宋太宗时期。)后方才慢慢登场。这些新科及第的“毕业生”们,要参加谢恩、过堂、期集等一系列活动,其“毕业季”的繁忙,比之现在,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首先是拜谢主考官的“谢恩”。唐代省试放榜之后,凡榜上有名的进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感谢主考官拔擢之恩。

随后,主考官便要带领新科进士到中书省都堂去拜见宰相,是为“过堂”。宰相到达之后,相关官员会过来收取进士的名纸,紧接着主考官带领进士们进入中书省,在都堂依次站立,由状元代表致辞,其余进士依次自我介绍并致谢,和谢恩时一样。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宋代,皇帝为防止座主与门生结为朋党,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亦不准自称“门生”,以是谢恩、过堂仪式都逐渐衰落。考试增加殿试之后,所有进士及第者均为“天子门生”,唐时向主考官谢恩之礼也变为诣閤门向皇帝谢恩,由新科状元率领诸及第进士上谢恩表,称为“朝谢”。之后,元明清三代亦延续了这一礼节,朝谢也成为古代“毕业生”们通过考试后要做的第一重要之事。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国子监——集贤门

清代的进士在拜谢皇帝之外,还要专门赴国子监和孔庙拜谒孔子,并在那里举办他们的“毕业典礼”。届时,诸进士由状元率领,在孔庙向孔子行礼后,更换补服,前往国子监彝伦堂拜谒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祭酒、司业。

接下来,三名校长分别向状元、榜眼、探花进酒并簪金花,其余诸进士由祭酒、司业的属官进酒、簪红花。这一仪式被称为“簪花”,于古人而言,这就是象征着他们顺利通过“毕业考”、完成学业的“拨穗”了。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北京孔庙清代进士题名碑


在国子监还要进行一项活动,那就是立题名碑。在今天的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仍立有198方进士题名碑,上面记录了元明清三代五万余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其中不乏袁崇焕、林则徐、李鸿章、沈钧儒等大名鼎鼎的人物。

狂欢——你可曾赴过琼林宴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进行完严肃繁复的礼仪活动,“毕业生”们终于可以尽情地“毕业狂欢”了,时谓“期集”。首先少不了的是“毕业聚餐”,即黄梅戏《女驸马》唱词中提到的“琼林宴”。它是皇帝专为款待新科进士而举行的宴会,因北宋时赐宴地点位于皇家花园琼林苑中而得名,在不同时代又有“闻喜宴”“恩荣宴”等别称。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除为文进士设立的“琼林宴”外,还有为武进士举办的“会武宴”,均群英荟萃、金鼓喧阗、排场浩大。这两场宴会最初是新科进士凑份子来筹办的,但朝廷也会有所表示,如赐宫廷美食、赐酒、赐钱等,五代以后则逐渐由朝廷买单,官方色彩日益加强。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此外,进士们也会筹办自己的宴会,尤以唐代的“曲江宴”为胜。曲江宴因设于长安城东南的曲江一带而得名,往往是古人“毕业季”的最后一项活动,因此更贴近于现代的毕业宴,吃完这顿,同年们就自赴前程、各奔东西了,故而又称“离会”。在这样的场合,新科进士也不免伤感起来,晚唐诗人杜荀鹤就曾在曲江宴后无限感慨:“日午离筵到夕阳,明朝秦地与吴乡”(《关试后筵上别同人》)。

旅行——贵胄公卿趁机选婿

“毕业狂欢”不仅有吃,还有玩,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毕业旅行”,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当时还存在专门筹办相关业务的民间组织,称为“进士团”。他们多由长安游民自发组织而成,设有团司,为新进士们安排“毕业”之后的种种活动,收取一定费用,这些费用多由新进士们分摊。“毕业旅行”常在春天举行,目的地以曲江为多。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彼时正是曲江最美好的时节,刚刚蟾宫折桂的新科进士紫陌寻春,看见满眼的旖旎风光,心情自然十分欢快欣喜。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孟郊的《登科后》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将这种喜悦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在“毕业旅行”中,进士团会组织新科进士赏春花、尝樱桃、瞻佛牙、打马球,还有前边提到的雁塔题名和曲江宴等,种种节目,不仅令登科未几的“毕业生”们得以在其中尽情肆恣,释放多年皓首穷经的寒窗寂苦,也吸引了长安城中众多名流布衣前来观赏,争相目睹进士的风采。

古人的读书“毕业季”是如何度过的呢?答案都在这

普通百姓往往让儿子以进士为榜样,刻苦求学,以期将来加入那游玩的队伍;贵胄公卿则仔细观察、留意这些科场新贵,为待字闺中的千金物色东床。有时,皇帝也会亲临新科进士的“毕业旅行”,甚至为心爱的公主挑选驸马。不少新科进士就在此时被相中,甫一“毕业”再中头彩,引得同年艳羡不已。

这个“毕业大Party”,有时会持续数日甚至月余,此后,“毕业生”们将脱离“毕业生”的身份,准备进入官场,接受官场的考验,准备谱写他们仕途的灿烂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