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岁的卢宏伟曾是某公司总经理,身家千万,2017年他回到家乡陕西清涧麋山村的山沟沟里养猪,摇身一变成为大山里的猪倌,并带动当地67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当地老乡说,卢宏伟养猪与其他人不同,每天的第一口猪食都要自己品尝。

在卢宏伟看来,猪食品质好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能不能吃。猪食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了猪的健康成长和猪肉的品质。

陕西清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千百年来的水土流失造就了山川连绵,沟峁纵横的典型性黄土高原地貌。当地有民谣唱到“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个话话招一招手”,而在卢宏伟看来正是养猪的绝佳“风水宝地”。

卢宏伟的养猪场有四面环山的防疫天然屏障,山上植被可做猪饲料,而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作为城市金领他对食品安全有着特别深刻的认识。养猪,就要养绿色生态猪,养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安全猪,这与当地政府“提供绿色放心食品”的产业扶贫理念不谋而合。在扶贫政策的吸引之下,他经过反复调研做出了慎重选择。

放猪,吃猪食,与猪聊天,这是卢宏伟养猪一年以来,日日重复的工作。每天早上,卢宏伟从猪舍中将猪群赶入山中。猪群在山间自由的觅食百草,追逐嬉戏。放猪的好处:一方面猪食百草,增加了猪肉的鲜美,减少了养猪的成本;另一方面猪在山间追逐嬉戏,增强了猪的运动量,提升了肉质。

在卢宏伟看来,猪食品质好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能不能吃。猪食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了猪的健康成长和猪肉的品质。所以他在养猪的过程中,每天的第一口猪食必须自己试吃。哪怕是去县城采购,也一定要亲自品尝当天喂养的猪食。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猪场,尝过不少配方,卢宏伟一舔一嚼就能判断猪食的好坏。

猪食也可以吃?这让人十分疑惑。卢宏伟告诉我们,这猪食由玉米、红枣粉、苜宿草粉、麸皮等原料经过发酵而成,怎么不能吃?“我是农村出身,小时候家里吃的还不如这个可口呢?”

卢宏伟的猪是散养长大,成长周期需要10个月以上,所以猪肉的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但因为坚持绿色生态放养,赢得了消费者信任,所以在榆林、西安有十几家店在销售他提供的生态猪。市场的回应,让卢宏伟的猪场由原来的100多头发展到现在存栏近2000头。

当然,卢宏伟的猪场也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2017年吸纳当地7个小队,69户贫困户加盟,仅去年一年分红20万。今年在卢宏伟的规划中,养猪场的存栏量要达到3000头,贫困户分红将近40万。

生态猪的养殖与销售初见成效,但劳动力却始终是卢宏伟心中的隐痛。目前清涧人口结构主要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大都年老体衰。而且养猪场四面环山,人烟稀少,3000元管吃管住,依然招人困难。

劳动力稀缺,所以任何事情必须亲力亲为,放猪、赶猪、喂食、打扫圈舍,这一切他都必须跟上。

成天在山里与猪为伴,卢宏伟原本白皙的皮肤,被晒成了紫红色,脚上的鞋子上总是沾满泥巴,朋友们都取笑他,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小镇青年”。对此,他总是笑着说:“咱本来就是农村娃。”

猪在卢宏伟眼中就和恋人一样,每天一个个圈舍他都要巡视一遍,看看有没有受伤的,有没有生病的。

最近母猪“丽花”心情不好,卢宏伟便从山脚下摘来香瓜,给它喂食。

山里养猪,劳碌之后,便是漫长的寂寞,所以闲下来之后,卢宏伟常常和种猪聊天。

但眼下还不是躺着挣钱的时候。创业阶段的卢宏伟,住的宿舍比较简陋,一张床,几个纸箱,一根铁丝上挂着洗漱用品和衣服。

生态猪养殖的初见成效,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当地政府官员多次在卢宏伟的猪场学习观摩,对猪场的生态养殖模式和脱贫效果提出赞赏。

每日行走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山沟沟里,卢宏伟说自己心里很踏实。他把自己的猪命名为“青涧小二黑”,希望凭着生态猪养殖,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在不远的将来,带领全县1万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