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明代壁画珍藏

  法海寺明代壁画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法海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囗东北约两公里的翠微山麓,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画面。

  法海寺明代壁画所绘帝王气宇轩昂,神态威严。妇女则仪容丰满、美丽、温柔。至於天王、金刚和力士,不仅绘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态,而且还充分表现了皈依释迦如来佛的无限诚心。壁画的人物服饰和装束华丽多彩,千姿百态:妇女梳各种样式发髻,戴各式首师、璎珞、钏镯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样冠帻、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绘团凤、龟背、团鹤、宝相花、菊花和凤戏牡丹等图案,童子则梳发辫,活泼天真。通过画工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从生理特徵上,使人们易於分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从服式、发式和行动举止及构图关系上,又可鲜明淮确地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画工们非凡的艺术才能。

  菩贤菩萨

  水月观音

  佛龛背後绘的是观音菩萨、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以及他们的脊属和坐骑。其中以中间的水月观音画得最为传神和出色。她宽肩袒胸、肩披轻纱,薄似蝉翼,胸饰璎珞,表情 温和安详,屈左膝盘左而坐,形态庄重大方给人以清新明净、和蔼祥瑞、出世超凡之感。十八罗汉身後两幅壁画,以如来佛和飞天为主,衬以牡丹、月季、芭蕉和菩 提等,加以祥云缭绕,显得庄重肃穆。

  文殊菩萨

  更多高清局部

  帝释梵天图东

  

  明代中国壁画的颠峰之作壁画出自明代宫廷画师之手,绘制十分考究。法海寺《帝释梵天图》(北墙西侧)重大特点是继承了唐宋时期纯粹佛教内容的风格。元代之后的多数壁画在内容上都是佛道掺杂,而法海寺竟然跃出当时的主流,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风格。因此有专家指出,与唐宋时期一脉相承的《帝释梵天图》唯有在法海寺壁画中才能看到。

  

  帝释梵天图西

  赴会东

  赴会西

  大菩贤菩萨

  文殊菩萨

  水月观音

  法海寺明代壁画最为珍贵的壁画要算北墙门两侧所绘《礼佛护法图》。该图由帝后、天龙八部和众鬼神组成浩浩荡荡的礼佛护法行列。两幅画共有人物35人,三五成组互相呼应,人物服饰华丽,仪表庄重温雅,色泽艳丽而浓厚。左面一幅画分三部分: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是四个肤肌丰润表情庄重的天女。一个侍女手托花钵走在最前面,接看是女后双手合十缓缓前行,另外两个侍女捧盘跟随在後,後面簇拥着一群撑幡的嫔从。在她们身後担任护卫的是立目瞪目、体态魁伟的广目和多闻天王。此画的中央部分所绘是如意观音,她的脚下有狮子、狐猩和豹。观音前面走着三个女侍,一个手托菩提树,两个撑飘拂宝幡。画的後面部分绘金刚、力士、小鬼和帝王。金刚手执斧钺,力士拿杵,小鬼扛艮锯,长发鬼手撑风幡,他们都伴随戴冕旒的长发帝王正在行进。右面一幅画也分为三部分:前部绘帝王和女像。画面以一个手捧插珊瑚铜壶的俊美少女为先导,随后是头戴冕旒、神态肃穆的帝王,帝王身後分别撑幡和捧盘的伴随仕女,护卫他们的是怀抱琵琶和手执宝剑的增长天王和持国天王。中部所绘是八双手臂拿着不同法器的观音,伴随他的是手持香炉的比丘和举幡女郎,随後是天帝和天后。天后裙带艳丽多彩,神态丰满多姿。壁画的后部绘的是不空羂索观音和韦驮以及帝后,结尾是一个长发夜叉和捧着珊瑚瓶的鱼精。这些佛画都严格遵照佛教的仪轨,没有儒道掺杂的痕迹。除此,大雄宝殿顶部三个藻井天盖上所绘“曼陀罗”和天花板上所绘的以梵文代表的“毗卢遮那佛”和菩提像,也都极为精美。彩画以翠绿靛蓝色和描金制作,显得异常华丽严谨,形式朴素大方。

  大雄宝殿内藻井曼陀罗

  (梵语Mandala,意译坛城)

  祥云图:殿内三世佛像背后壁画部份。祥云图每幅宽4.5米,高4.5米,面积20.25平方米。共三幅,面积60.75平方米。

  水月观音: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水月观音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像之一,名家名笔迭出,此像有多种形式,都与水、月有关。水中月,喻诸法无实体。本寺水月观音位于正殿佛像背后,坐南向北,画面宽高俱4.5米。

  水月观音局部:观音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表示观音既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又是他的接班人。

  水月观音局部

  水月观音局部

  水月观音局部

  水月观音局部 脚:

  “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

  白纱衣:水月观音局部,身披白纱衣,象征洁白无瑕。披莎画工极细,纱上每一六角小花,均由48根左右金丝组成。

  护法韦陀尊天:位于水月观音的右上部。佛寺的守护神,传说又是观音菩萨的护法神,体格魁梧,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鹦鹉:位于水月观音像左上部。佛经中关于鹦鹉传说较多,如阿弥陀佛化为鹦鹉教化国人,再如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淋,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

  牡丹:水月观音图局部

  金犼:位于水月观音像右下部。观音的坐骑。金犼,兽名,又叫金毛犼,似犬,凶猛异常,食人,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往往不能取胜。

  善财童子:位于水月观音像左下部。当善财童子诞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获得正果,参拜的二十七位善知识是观音菩萨,后成为观音菩萨的胁侍。

  普贤菩萨:梵文Samantabhadrade的意译,也译“遍吉”,音译三曼多跋陀罗。他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与行,据说他有延命之德,并有十大行愿。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画面宽高俱4.5米。

  普贤菩萨局部 手

  普贤菩萨局部 手

  驯象人、六牙白象:六牙白象为普贤菩萨乘骑。白象调顺,威力大,象征菩萨善柔,有大势。六牙表示到达彼岸之六度。

  信士:

  为称赞念佛行法的信士,

  称之为最胜长者

  信士:据说为毘舍离国月盖老人,他与同伙五百长者,常入维摩方丈,听不二法门,请西方三尊救国内恶疫。

  驯狮人、狮子:狮子是文殊菩萨乘骑。以狮子勇猛象征文殊智慧、辩才锐利、威猛。

  驯狮人局部

  文殊菩萨局部:其身郁金色,头戴五髻宝冠,五髻表五智五佛

  西壁赴会图,飞天:梵文Gandharva(腱达婆),又名香音神,八部众之一。她常出现在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时刻,从身放香,故名香音神。

  西壁赴会图~四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为四大菩萨,法华四大菩萨为弥勒、文殊、观音、普贤,说法不一。

  菩萨:四菩萨之一

  菩萨:四菩萨之一

  山泉:赴会图山泉部分

  西壁赴会图 十方佛:

  西墙五佛与东墙五佛合成十方佛

  佛:十方佛之一

  西壁赴会图 六菩萨

  菩萨:六菩萨局部

  浪花:赴会图山泉花卉局部

  菩萨:六菩萨局部

  菩萨:六菩萨局部

  牡丹:西墙赴会图山泉花卉局部

  东墙赴会图~飞天:体态娇娜,貌似少女,双手托花盘,依飘带在白云中飞舞,与西墙飞天相同冷淡宝冠、飘带、托物与舞姿等与西墙飞天都不一样。东墙飞天赤足外露。

  东墙赴会图 四菩萨

  菩萨:四菩萨局部

  菩萨:四菩萨局部

  牡丹:东墙赴会图局部

  菩萨:四菩萨局部

  百合:东墙赴会图局部

  东墙赴会图~十方佛:与西墙五佛合成十方佛

  东墙赴会图 六菩萨

  荷花:东墙赴会图局部

  菩萨:六菩萨局部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位于殿内北墙左右侧,长14米,高3.2米,绘二十诸天像,共有36个任务,人物高1.2~1.6米;本图片为北墙东侧:依画面从西至东排列顺序为:大梵天、东方持国、南方增长、大自在天、功德天、日天、摩利支天、坚牢地天、韦驮天、娑羯罗龙王。

  北墙西侧:依画面自西至东排列顺序为:阎摩罗王、金刚密迹、散脂大将、鬼子母、月天、辩才天、菩提树天、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帝释天。

  北墙五人一组:人物排列,从左至右:牛头、阎摩罗王、金刚密迹、长髪鬼、散脂大将

  牛头:异类,地狱之鬼卒。狱卒名阿旁,牛头人手人身,两脚牛蹄,手持大锯,力壮排山。

  阎摩罗王:梵文Yamaraja的音译,意译双王。原为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其说,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汉化后,多为浓眉巨眼虬髯王者像。长发鬼:又叫赤发鬼,手持白色风幡。

  金刚密迹:释迦牟尼成佛后,常有五百执金刚(手持坚固武器的药叉)随从侍卫。其主领者即金刚密迹力士,手持金刚杵(降魔杵)。

  散脂大将:散脂(散支),全译散脂修摩,是梵文Samjneya的不准确音译,意译为“密”(密神),又名药叉大奖。原为印度教中的火神。左手持金刚戟,表力大无穷。北方天王八大将之一,管领二十八部众。

  鬼子母:梵文Hariti的意译,又名欢喜母、爱子母,意译诃梨帝。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专啖食小儿,称之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

  小孩:鬼子母之爱子,音译毕哩孕迦,或译冰揭罗。

  月天:梵文Candra的意译,音译旃陀罗、战达罗。又叫月宫天子、宝吉祥。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原为男像,汉化后为青年后妃像。

  团凤:月天衣服局部

  辩才天:梵文Sarasvati的意译,音译萨罗萨伐底,为主智能福德之天神。聪明而有辩才,故名。又司音乐,故另名妙音天、美音天。或为男天,或为女天,以女天为多。

  菩提树天:原为印度教的地神,守护菩提树的天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成道时,如遇下雨,她就用书业做伞为佛挡雨,是最早的护法神,有一侍女为之举幡。

  菩提树天局部

  举幡侍女

  幡

  西方广目天王:四大天王之一,梵文Virupaksa的意译,意为能以凈眼观察护持世界,音译毘留博义。率领诸龙族及臭饿鬼等守护西方瞿耶尼洲。

  衣袍:广目天王身披铠甲,铠甲一般分成若干零部件,图为广目天王铠甲部份。

  广目天王局部

  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梵文Vaisravana,音译毘沙门天,因恒护如来道场而闻法,故名。在印度神话中,原是财富之神,相当于中国财神。佛教吸收为北方守护神。

  多闻天王局部: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左手持供释迦佛的宝塔,右手打幡盖。

  多闻天王局部

  帝释天:帝释天及三侍女

  举幡侍女:帝释天侍女二人

  帝释天:梵文Indra的意译,音译因陀罗。原为印度神话中的最高天神。传说他统治一切,统领其他诸天。帝释后来皈依佛陀,成为护法天神之一。佛教汉化后,帝释天常作少年帝王像,男人女相。后,又作女后像。

  托花天女:帝释天侍女之一。左手持盘,内盛莲花,以示佛门供养之事。

  大梵天、三天女:大梵天及其三侍女。梵文Maha-brahma,意译大梵天,音译摩诃婆罗贺摩。原为印度神话中三大主神之一,既是创造之身,创造一切,又是毁灭之神。在佛教中,大梵天成了色界诸天之王,为释迦佛的护法天神。

  持珊瑚的天女:大梵天侍女之一

  大梵天全身像

  大梵天局部像

  打伞盖的天女:大梵天侍女之一

  托宝盘的天女:大梵天侍女之一

  托宝盘的天女局部

  东方持国天王:四大天王之一。梵文Dhrtarastra的意译,又叫治国天,音译提多罗咤。此天王能护持国土,故名。率领诸癫狂鬼、香阴神等守护东方弗提婆罗洲。主乐神。

  持国天王局部:《陀罗尼集经》记,持国天王左手持刀。汉化后,元代塑像,手中持物改为琵琶,身披中国武将盔甲。

  南方增长天王:四大天王之一。梵文Virudhaka的意译,音译毘琉驮迦。此天王能令他人增长善根,故名。率领诸雍形鬼、饿鬼等主守南方阎浮提洲。

  南方增长天王局部

  大自在天:梵文Mahevara的意译,音译摩酰首罗天。此天为三千大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名。原为婆罗门教主神之一的温婆。在印度神话中是毁灭之身,又是苦行和舞蹈之神。在佛教中他为护法神,为镇东北方神。

  大自在天局部:据说此天原有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其中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佛教汉化后,为一三目八臂,持白浮、金刚铃、矩尺、杵。

  功德天:功德天及二侍从。功德天,梵文Mahasri的意译,又名吉祥天女,音译摩诃室利。原为婆罗门教中命运、财富、美丽女神,掌管财富,散布吉祥,有大功德,故名。在佛教中为护法天神,汉化后,作后妃相。

  咒师:功德天的侍从,作咒师形,老年胡人装束,手把长柄香炉。

  功德天局部

  天女:功德天的侍女,手持如意镜

  白象:功德天左手持宝珠,放出五色彩云,云上托出白象,象鼻绞玛瑙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于功德天顶上。

  捧镜侍女局部

  日天:梵文Surya的意译,音译苏利耶、修利。又叫日宫天子、宝光天子。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在佛教中为护法天神,主司乾坤运转。汉化后为帝王相。

  摩利支天:梵文Marici的音译,意译阳焰、光天。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光明女神。她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能利用隐身法救人苦难。在佛教中为护法天神。

  野猪:摩利支天常骑猪车,身边复有群猪围绕。画像时,仅以腿后站一野猪代之。

  地天、韦驮天、龙王:坚牢地天及一侍女,韦驮天、龙王及鱼精、夜叉。

  韦驮天:梵文Skanda,意译阴天,音译室健陀天,韦陀是译音讹略。原为婆罗门教中的天神。释迦牟尼涅盘后,曾守护佛骨、舍利。在佛教中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将之一,又是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

  韦驮天局部:中国年轻武将相,戴盔披甲,手持降魔金刚杵。个人觉得此面部与日本浮世绘感觉颇为相似。

  坚牢地天:梵文Prthivi的意译,音译比里底毘。原为婆罗门教中的地神,男相,曾为释迦牟尼的福业作过证明,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汉化后,作女后像。

  娑羯罗龙王:佛家中的护法天神,汉化后为中国式的龙王。作帝王相。

  夜叉:龙王的部下,属鬼怪类。夜叉轻捷勇健,手持珊瑚等水中生物,暗喻与海水的联系。

  鱼精:龙王的部下

  100000+人已关注加入坦腹斋

  大拙书画部分链接

  大 拙 书 画 艺 术(全新配图)

  拙而不群,暗流涌动

  《道德经》-------中国画的根脉

  心里有海 自可神游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坦腹斋主人 张大拙微信zdazhuo

  版权声明:坦腹斋致力于中国艺文的推介传播。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谢谢!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