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周玥

  摄影丨张勇

  排版丨刘颖

  

  涨渡湖

  近郊的水上森林

  

  知道涨渡湖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前段时间,他开车偶然路过涨渡湖, 因为风景太好看, 索性将暂定的行程顺延,在那里呆了一个下午。

  涨渡湖在新洲,也并不偏僻,它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定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每年摄影爱好者会来此看树观鸟拍照, 但大部分时间这里人非常少, 像个世外桃源。

  在开往涨渡湖的途中,路过附近的沐家泾村,看到的人和景都很朴素悠闲,也同样是一种乐趣。而且这个季节的涨渡湖, 天气恰到好处, 风虽然有点冷, 但吹得人很舒服。

  宽阔的水域和大片植被,吸引了大批鸟类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水乡古泽

  “涨水为渡、落水为湖”,涨渡湖因此得名,这也是它曾经的写照。

  据有关史料记载,涨渡湖过去曾是一片沼泽地,远古时为古云梦泽的边缘,一派水乡泽国。由于新洲境内大别山余脉的分支,数条黄土岗、岭形成了举水、倒水、沙河三条长江支流。素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之称。可以想象那时在河的入江口,涨水季节,一定是江河湖混沌一片,天水一色。

  近年考古研究者发现,新石器中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在这里出现。公元451年,著名的“五水蛮起义”就发生在涨渡湖地区。

  元明时期,随着大量移民迁入,人丁兴旺,百业进展,涨渡湖区呈现一派“鱼米之乡”的景象。历史上涨渡湖区最大面积达280平方公里。

  进入20世纪中叶,由于经济发展、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完善了长江干堤和举水干堤,湖泊与江、河隔离,随着涨渡湖国营农场建立和湖区周边社队围垦,面积逐渐缩小。现在从地图上看,如果把原来的湖区比作一个乒乓球拍,现在只剩一个乒乓球大小。

  池杉林占地600亩,水深1.5米。

  “最后一代”捕鱼人

  涨渡湖盛产鱼类。自古以来,居住在涨渡湖区的人们,大都以捕鱼为业。历史上流传着“涨渡湖开湖,鱼臭三县”“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长江客奔家”等说法。

  如今仍然有渔民居住在这里。探访当天,我们看到小船三三两两散落在近岸的水域,几位渔民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

  50多岁的老魏家中世代都以捕鱼为生。回想曾经的捕鱼生活,老魏依稀记得,过去每到捕鱼季节,渔人便从四面八方赶到涨渡湖,竞相捕捞,千船竞发聚集于一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的网得五六十人同抬,合围水面达数百亩,不时在船上顿足敲板,驱鱼入网,声震水天。老魏回忆:“数十人一起吆喝起来,渔号子、呵哈声,数里之外都可以听见。一网捞得鲜鱼最多时可达10万余公斤。”

  像他这样的捕鱼人,在这里曾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时代变迁,老魏直言,许多他们这样的捕鱼人都已经陆续上岸,放下渔网,另谋生路。

  “其实捕鱼十分辛苦,还不赚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干。现在别说捕鱼人了,就是会撒网的都少了。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就是‘最后一代’捕鱼人了。”老魏说话间,我们看到几位年轻人坐在房子门前玩手机,他们都在外地打工,只是每逢休假会回来陪陪家人。

  如今仍然有渔民居住在这里。捕鱼辛苦,并不赚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池杉苍翠,鸟像锦缎

  涨渡湖湿地内有一片池杉林,与长江季节性连通。它始建于1973年,占地600亩,有近35000棵池杉,水深1.5米。

  当地居民告诉我们,因为涨渡湖年年积水,只能选择耐涝的树种栽种。据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建立这个水上森林纯属偶然。“最初只是为了搞平原绿化,但这里的地下水位高,且地势较长江低,一年四季水汪汪一片,种的杨树全被淹死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了原产美洲的池杉树种。次年,新洲农民便在涨渡湖里试种了池杉苗。没想到,30多年来,池杉越来越葱郁,如今已在水中成林,每棵都在20~25米。到了冬天,池杉的树叶颜色会逐渐变深,原本苍翠一片的池杉林变得色彩丰富。

  2002年12月,涨渡湖正式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示范项目确定为还长江生命之网示范区,成为湖北第一个有世界性环保组织参与保护的湿地。2004年8月,涨渡湖湿地被正式确定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开往涨渡湖的途中,路过附近的沐家泾村,看到的人和景都很朴素悠闲。

  宽阔的水域和大片植被,吸引了大批鸟类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目前,这里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鹭鸟繁殖基地。统计数据显示:林中鸟平时有3万多只,最多时达5万多只。

  据说如果再等一段时间去,池杉枝头便满是来过冬的白鹭,它们或在树上休憩,或展开矫健的翅膀瞬间从天空上疾驰而下,又或像飞机一样滑翔在水面和树梢,构成一幅声色兼具的“池杉鹭鸟栖息图”。跟着白鹭来的还有野鸭和鸳鸯,等开春后它们就会北飞。

  当地居民亲眼见到过冬天涨渡湖几十公里范围内,全部是红嘴鸥,目测有10万只,就像被红色的锦缎铺满。有游客赋诗:“俯首观鱼跃,抬头辨鸟音。碧波浮绿树,水暖鸭天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