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把北京作为满洲人大本营,就是说当年顺治爷带队,满洲人随龙入关,几乎是倾巢出动。满洲老家只留下很少的守备力量,几乎满洲人的全部人马都驻扎北京,后又从北京分别派驻各地。

北京的满洲人应为满洲的主体,北京的旗人都会自豪地说,自己祖上是随龙入关。

这随龙入关,就是今天说的历史上的今天,1644年9月20日,有顺治爷带队,大批人马进北京,这之前多尔衮带军队占领北京,只是先遣部分,此次则是全部主力。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建都,将原来居住在内城的汉民强迫迁移到外城居住,将八旗军民安置于内城居住, “以左、右翼为辨”,“分列八旗,拱卫皇居”。内城东半部分为左翼,内城西半部分为右翼。八旗的具体分布区域为:两黄旗居住在北城,安定门内地区是镶黄旗 住地,德胜门内地区是正黄旗住地;两白旗居住在东城,东直门内地区是正白旗住地,朝阳门内地区是镶白旗住地;两红旗居住在西城,西直门内地区是正红旗住 地,阜成门内地区是镶红旗住地;南城是两蓝旗住地,崇文门内地区是正蓝旗住地,宣武门内地区是镶蓝旗住地。

左 翼各旗的区域划分为:南起崇文门,北至东单牌楼,东至城墙根,西至金水桥是正蓝旗住地;南至东单牌楼,北到豹房胡同,东起城墙根,西至皇城根,是镶白旗住 地;南起豹房胡同,北到府学胡同,东起城墙根,西到皇城根,是正白旗住地;南起府学胡同,北到北城墙,东起东城墙,西到鼓楼,是镶黄旗住地。右翼各旗的区 域划分为:南起宣武门,北到西单牌楼,东起金水桥,西到西城墙,是镶蓝旗住地;南起西单牌楼,北到羊肉胡同,东起皇城根,西到西城墙,是镶红旗住地;南起 羊肉胡同,北到马状元胡同,东到皇城根,西到西城墙,是正红旗住地;南起马状元胡同,北到北城墙,东起鼓楼,西到西城墙,是正黄旗住地。满清八旗的这种布 局体现了某种上下尊卑的观念,八旗中两黄旗的地位最高,因此位于北城(中国人认为“北面为君”),两蓝旗的地位最低,因此位于南城,两白旗、两红旗则位于 东西两厢。正白旗也是“上三旗”之一,因此位于东城的北半部。在每一旗的区域内,又按满洲、蒙古、汉军的区别,分别由内向外划分居住区域,满洲旗人安置在 紧靠皇城的地区,蒙古旗人安置在其外围,汉军旗人安置在靠近城墙的地区。以镶黄旗为例,满洲旗人的居住区为西到旧鼓楼大街,东到新桥东,北到安定门城根, 南到红庙。蒙古旗人的居住区为:西到新桥东,东到东直门北小街口,北到北城根,南到汪家胡同西口。汉军旗人的住地为:西到新桥东,东到东直门城根,北到角 楼,南到南小街北口(引自《(光绪)顺天府志》卷八)。通过以上的布置,清政府将最信任的满族旗人布置于皇城四周,在其外围居住着蒙古旗人,将汉军旗人安 置在靠近内城城墙的地区,而将汉人安置到外城居住,这样就使清代的北京内城几乎变成了一座大军营。

但是,北京的内城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一座军营。首先,内 城居民除了旗人外,还有一部分僧侣,清政府崇尚喇嘛教。内城的寺庙很多,僧侣们在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时,得以继续留居内城。僧侣的人数越来越多,到了乾隆初 年,寺庙内已人满为患,僧侣们不得不居住在寺庙附近的民房内。在清朝初年,清政府将原来居住在内城的商人和市民都强迫迁移到外城。但是居住着几十万旗人的 内城如果没有商店和商人,也会给旗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于是清政府允许商人白天进入内城卖货,但不准在内城开设店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商人开始居留 在内城的一些寺庙里,后来又开始搭起店铺。据乾隆二十一年时的记载,内城已开设猪肉铺、酒店等各种店铺72家,此外还有“指称售卖杂货,夜间容留闲杂人等 居住店座44处”、“专租人居住店座15处”。虽然清政府谕令“除将猪、酒等项店座应准其开设外,其余客人居住店座一概移于城外”。

但是实际上是禁而不 止,到了咸丰三年时,内城的各类店铺已达到15023个。

清初北京内城是禁止开设戏园的,因为声色娱乐最容易使八旗军队的斗志涣散,可是到了乾隆三十九年 时,内城已有9座戏园,清政府虽然没有明令取缔,但是规定“不准再行加增”,而且下令“嗣后无论内、外城戏园,概不许旗人潜往游戏”。清政府显然是想以截 断客源的办法让内城的戏园自生自灭,然而对旗人来说,看戏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到了嘉庆四年,内城的戏园又日渐增多,清政府虽然下令一概禁止,但在实际执行时,却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办法,实际上等于是放任自流了。

内城中还居住着一些汉人官僚,他们是经过清朝皇帝御准的高官,大多在内廷供职或担任大学士,或在军 机处担任军机大臣、章京,总而言之,都是皇帝十分宠信的汉人。到了嘉庆年间,也有一些汉人官僚在内城租赁房屋居住了。可见不准汉人在内城居住的禁令已开始 解禁。

清朝初年,八旗是严格按照划分的区域居住的,后来因各种原因,旗人的居住地点已经变得比较杂乱,甚至连外城也有少数旗人居住了。到了清朝末年,不允 许汉人购买旗人房产的禁令已成为一纸空文,更多的汉人(大多是高官、显贵和富商)移居内城,甚至有个别有钱外国人也在内城购买房屋土地。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镶黄旗,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正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请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正白旗,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正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镶蓝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其中正黄旗,镶黄旗以及正白旗为上三旗,都归皇帝所领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以及镶蓝旗均为下五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