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CCOS2018上,由依视路和Paragon Vision Sciences公司联合举办的近视管理群英讲堂以及现场wetlab验配教学,再度吸引了众多专业者现场聆听。3天14位眼视光专家大咖讲解了近视临床管理和CRT验配中的哪些实战干货和丰富经验?8位指导老师现场演示了哪些有趣的病例呢?我们特意整理出各个专家的经典内容,就这一篇一起回顾下!

8点演讲经典内容

CRT镜片的着陆区是一条与角膜相切的切线,与VST镜片相比,CRT增加了镜片与角膜间的接触面,镜片长期稳定性更好。CRT的各区域或弧段之间的特殊设计,如周边的切线设计和反转区域的S型设计,使得验配更加可以量化,医生容易掌握;而VST镜片各弧段间的拼接设计,使得某些部位曲率变化后,其他部位也进行了改变,不易被医生掌握。医生需要简单快速精准的验配、家长需要安全有效的体验,患者需要减少换片次数,要达到视力清晰,虽然三者的追求不同,但最终的目标一致,而CRT镜片则可以满足以上需求。CRT的设计与角膜离心率的关系是:同样 LZA下,e值越大,LZA与角膜相切点越靠近角膜缘,所以对于较大的e值,需要考虑放平一度LZA,对于较小的e值,可考虑增加一度LZA。当出现单眼CRT验配时,双眼的屈光状况均要考虑;屈光参差者的视觉发育往往有异常,双眼视异常更为常见;单眼验配CRT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最终视力需要与另一眼视力平衡。CRT换片中50%是因为直径的问题,验配中很多都会忽略直径对整个角膜塑形镜的作用,可能就看到边翘问题和泪液逃逸现象,而没有看到直径的重要性,所以预定镜片时,尽量挑选合适直径的镜片,然后再考虑其他等问题。引起近视加深的原因之一是中心性视网膜失焦,而依视路好学生红宝贝镜片的原理就是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中心性远视离焦。最适宜配戴者是6~16岁以下的近视患者。近视防控方案分为3步:

近视防控第一步:建立屈光健康档案;

近视防控第二步:视觉训练&健康用眼习惯。例如,改善握笔姿势、读写姿势、用眼卫生的方法等,可采用云夹P2专业版,五个维度进行干预:阅读距离过近、用眼角度过歪、用眼时间过长、环境光照过暗、户外日照时长不足,方便进行及时有效的用眼习惯干预。

近视防控第三步:角膜塑形镜&配镜;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是基于控制周边远视离焦的原理,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有效控制近视的手段。框架眼镜可选择红宝贝双光棱镜,临床有效、PC材质安全清晰,通过+2.00ADD减小或消除了中心性远视离焦。

展台专家风采

专家现场验配

他们给出了这些建议

在CRT验配中需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选择CRT-E双矢高镜片。CRT镜片较为轻薄,采用周边切线式设计,同样的矢高镜片产生上偏位的几率会较高而且,在双矢高镜片使用良好的情况下,会对提高首次验配成功率,有效降低换片几率。第二,尽量使用大直径镜片。建议验配CRT镜片时应在角膜直径允许的范围内,把镜片直径尽量做大,因为大直径可以使镜片在更宽的角膜面积上产生均匀承重,不单能提高镜片开始时的中心定位,并且可维持长期佩戴的稳定性。试戴片戴上后,要注意4点:中心定位问题;活动问题;荧光配适问题,以及镜片直径是否足够。CRT和VST荧光染色的区别是,CRT的基弧是S型设计,链接BC与RZD,边界比较模糊;反转区有高荧光染色,而且区域较宽,而VST镜片因为RC弧段设计,荧光较窄,CRT镜片着陆角中央1/2到外1/3与角膜相切,颜色最深的部位在中央,而VST镜片因为AC弧段设计,颜色最深的部位在弧段接触角膜的两边,要根据设计不同,认识到验配的荧光区别。

图 | 美国太平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视光学院刘悦教授

图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陈志博士

图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姜珺副教授

图 | 天津市眼科医院角膜接触镜室张姝贤主任

图 |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客座教授段昌敏教授

图 | 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李剑华主任

图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佳奇博士

图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视光吕会斌主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