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朔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德国陆军被限定在10万人的规模。其编制为2个军群司令部、7个步兵师(第1-7师)和第1-3骑兵师。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陆军第1师并不是驻守在首都柏林,而是驻守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驻守柏林的是第3师。到1932年希特勒上台前夕,德国正规陆军的规模依然如此。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军队开始大规模扩张。从此以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陆军的野战步兵师,都是分成不同批次组建的。也就是所谓“波次”。不同的“波次”所组建的野战步兵师,无论番号和人员编制武器装备都有所区别。

德国陆军的所谓第一波野战步兵师,于1934-1938年组建。共有39个师,番号从第1师到第46师。这批野战步兵师中,最终以步兵师编制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35个师:第1、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1、22、23、24、25、26、27、28、30、31、32、33、34、35、36、44、45、46步兵师。这35个所谓“第一波”步兵师,被视为战前德国陆军的基干部队。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第1波步兵师的番号有所欠缺,比如没有第2步兵师。实际上,第2步兵师是1921年在旧帝国陆军基础上组建的更老牌部队,兵员大都是普鲁士人。第2步兵师后来被改编为摩托化部队,最后演变为第12装甲师。再如第13步兵师,是1936-1937年组建的步兵师。第13步兵师后来改组为第13装甲师。同期组建的第20步兵师,后来改编为第20摩托化师。还有些番号从未被采用过,比如说没有组建番号为第40、41、42、43的步兵师(1941年倒是组建一个番号为第41师的要塞师,但这是后话了)。

第一波次步兵师本身也是分批组建的。在1935-1936年度,最初动员的部队包括:24个步兵师、1个山地旅、2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3个装甲师。总计31个兵团单位。

随着第1波步兵师的组建,德国陆军的规模开始急剧增大。1935年,德国陆军共有3个军群司令部、11个军级司令部、24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1个山地旅、2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1936年德国陆军规模为:3个军群司令部、13个军级司令部、36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1个山地旅、1个骑兵旅。1937年规模为:4个军群司令部、14个军级司令部、3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1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个山地旅、1个骑兵旅。1938年规模为:6个军群司令部、21个军级司令部、35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5个摩托化师、3个山地师、1个骑兵旅。

这样到1937-1938年度,德国野战陆军共有156万5990人,另有29万7877人的后备陆军。总计大大超过186万人。加上各种准军事武装,德国陆军的总体规模超过了330万人。大大超过了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