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首届中国医师节前夕,长沙市卫生计生委评选出100位优秀医师、18位德艺双馨优秀医师,用先进典型的力量激励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钻研医术,弘扬医德,共建健康长沙。健康微长沙推出“长沙好医生”系列人物专题,讲述这些德艺双馨的医师们背后的故事,与您一起分享他们对生命的爱与敬重。

人物名片

王申根,浏阳市古港镇宝盖寺村乡村医生。毕业后,怀着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浏阳市古港镇宝盖寺村,担任村上的乡村医生,一干就是28年。

出生在山区的他从小就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小时候就埋在他心中的一颗种子,也是他一辈子的承诺,一生的追求。

没有值得炫耀的丰功伟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烈之举,如同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他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将青春献给宝盖寺这片养育他的故土,用汗水和执着守护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人物故事

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随叫随到

宝盖寺村地处浏阳边远山区,全村1000余人口,分散居住在村上的各个山头角落,最远的距离村卫生室20多里路。谁家人有什么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哪种疫苗,谁家媳妇什么时候到预产期,王申根的心里都一清二楚。28年来,半夜出诊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他的足迹遍及每一个山头角落,无论严寒酷暑,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村民有需要,他都随叫随到。

1998年大年三十晚上十点多,屋外大雪飞扬,王申根与家人一起围坐在火炉旁,突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村上李大爷的儿子,李大爷突发急性肠胃炎,腹痛厉害,上呕下泻不止且行动不便,只能请医生上门治疗。王申根立即背上药箱,冒着风雪,艰难地行走了10多里山路为李大爷看病。忙到凌晨3点多,直到李大爷病情稳定后,他才返回家里。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无数次,而每一次,王申根的选择都是以患者为先。又是一个凌晨,大雨瓢泼,出诊的路上王申根遇到泥石流,他一心牵挂着患者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踩着滑落下来的石头小心地淌过去。有一次出诊路上,遇到桥面冰冻,王申根从桥上摔落下去,导致左腿骨折,住院进行治疗,住院期间他总念叨着:“村上就我一个医生,现在我又住院了,村民看病怎么办啊?”,经过半个月治疗他便要求出院,带病返回到工作岗位。

情牵患者,他是乡亲们的“亲儿子”

王申根说“乡里乡亲之间都太熟悉了,打个针,拿个药片什么的,都是几块几毛的事情,不能太计较了。”有时候患者医药费不够,他便为其减免或垫付;对贫因户和五保户,他经常免收其医药费;对行动不便的病人,他都会上门提供服务。每遇村上修路、建学校、助学等公益活动,他都会慷慨相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村里将近70%的老人成了“空巢老人”。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王申根总是竭尽所能的提供帮助。

“王婶你别慌,按我之前交待你的,先吃药,再坐来,深呼吸,我马上就过来了。”正在村卫生室吃午饭的王申根接到电话,立马放下手中的碗筷,背上急救箱,急匆匆出了门。打电话的是村里80多岁的王婶,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多年了。“我老伴不在了,儿子、儿媳又在外面打工,知道我行动不便,王医生总是主动上门为我检查身体、打针送药,有时还替我按摩。别人的电话号码我记不住,但王医生的手机号我能倒背出来,他的手机24小时开着,只要我需要,可以随时打他的电话,真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啊!”王婶动情的说。

他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平凡却伟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王申根的工作任务更重了。除了诊治农村多发病、常见病,他积极按上级要求做好辖区村民的健康建档、慢病、老年人、精神病患者随访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了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帮助群众顺利报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从来没接触过电脑的王申根,从汉语拼音学起,慢慢学会了打字和电脑的基本使用。

没有值得炫耀的丰功伟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烈之举,如同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王申根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将青春献给宝盖寺这片养育他的故土,用汗水和执着守护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网综合市卫计委、健康微长沙丨编辑:胡宇薇 校对:胡云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