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古老的徽州大地延续着舞香龙、庆丰收、祈福报、求民安的历史。屯溪历史上曾有三龙狂舞的景象,分别是黎阳镇新江村、屯光镇的湖边社区、新潭镇的汗山桥村。三个村的舞龙历史均在百年以上。这一条条象征中华图腾的“龙”,舞出了积极向上的团结合力,舞出了当地人的精气神,也舞出了新时代的喜庆祥和。

龙飞凤舞汗山桥

汗山桥的龙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夏日傍晚时分,屯溪区新潭镇汗山桥村农民健身广场上,一阵密集的锣鼓声敲响,两条巨龙乘着落日的余晖从“天”而降,“开门,四方,钻圈、打滚、双龙戏珠……”6个动作,7分钟,动作一气呵成、威风八面,把个夏夜的乡村舞得绚丽多彩,热闹非凡。

汗山桥村全村637人,两小村民组,95%的村民祖籍来自安徽安庆。约在180年前,安庆怀宁一带的程姓为逃避灾荒,在当时还是一片“寂寞沙洲冷”的汗山桥繁衍生息、开荒拓田,发展生产,遂演变成了一个村庄。

舞龙,成了汗山桥村的传统习俗,龙的图腾精神成了这些“外乡人”的精神信念。在他们的心中,龙,是能够祈福求丰、庇护安康的强大精神力量。“汗山桥建村约在180年前,舞龙的历史也大抵如此。除了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期间有中断,村里一直保留了舞龙的传统。”祖籍安庆的程学武是村党支部书记,说起舞龙,他说在屯溪,汗山桥的龙有特色,有气势,有威风。

汗山桥村现有龙凤舞龙队一支(含龙队凤队各一条龙),20名队员,男女队员各10名,偶尔男丁不闲,女队会派出“外援”。女扮男装,这种互助精神也成为当地的特色。现在的这支龙凤舞龙队,男队年龄最大的队员已86岁,最小也40多岁,女队年龄最大的65岁,最年轻的43岁。每到重大节庆,舞龙队就会自发为村民表演,一来庆祝丰收、祈福平安,二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张洪林,已经86岁高龄,他是龙队中最年长者。他从10几岁就开始舞龙,解放前和解放后都是舞龙队的主角,曾带领舞龙队参加过区里、市里以及其它区县的舞龙表演、比赛,累计场次不下200场,村里年轻的舞龙队员几乎都是他的徒弟。他的儿子、女儿都会舞龙,也是舞龙队的现役队员。

和张洪林一样的老舞龙队员涂小武今年83岁,当晚舞龙的现场,他和张洪林一样负责敲锣,两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各个舞龙的现场,龙头舞不动就舞龙尾,龙尾舞不动了,就敲锣。“龙在,精神就在。”涂小武对记者说。

忽远忽近、若即若离、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现场,凤队的宁美月手中变幻莫测的龙珠让人眩目。“一条龙舞得好不好,关键看龙珠怎么带,这是龙的中枢机关。”凤队队长、今年50岁的宁美月说。相比龙队,当晚凤队的龙舞得气势如虹,场边掌声不断。许多掌声就是送给宁美月的。宁美月从小耳闻目睹村里的舞龙,觉得特别神气,十几年前,村里凤队需要女队员,她主动报名参加,跟着村里的老人学,现在成了队长,舞起了龙珠。她说:“龙是中华传统文化,龙能带给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我们有这个责任把龙舞下去。”

金龙狂舞耀屯光

屯光金龙

屯溪区湖边社区楼下的一辆稍显破旧的金杯汽车上,一条布龙被邵建新、周海峰、吴刚三位“壮汉”请下。夕阳中,他们要去新安江公园徽州照壁进行舞龙训练表演。

湖边社区的金龙,已经在车里“睡”了很久的“大头觉”。原因是舞龙队员中有两位身体有恙。“现在我们舞龙队的队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壮劳力越来越少,一条龙10个人,9人舞龙,1人舞龙珠,一个萝卜一个坑,缺一个人这龙就不好舞。”湖边舞龙队“资深队长”邵建新告诉记者。

邵建新,戴着一副大墨镜,一看就像老板,本来就是老板——黄山市安鸿世家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邵建新粗壮的手臂,不愧为一名光荣的舞龙队员。今年46岁的邵建新是土生土长的湖边人,从小就跟着大人看舞龙,后来浑身痒痒,爱上了舞龙,先舞龙尾,十五六岁后就舞起了龙头。

湖边龙舞于清代末期,邵建新母亲的爷爷曾在日本留学,并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他资助乡民舞龙,为祈福太平丰收,舞出了香龙(稻草龙)。一直到解放前后,中秋时节舞香龙一直是湖边的习俗。

1979年后,改革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传统文化,全国舞龙大赛八龙狂舞激荡国人心。屯溪大地掀起舞龙风,湖边上、下村各组建龙队,并参加了1989年在老江心洲举行的全市舞龙大赛,湖边上村舞龙队获得第一名。

之后,湖边金龙在屯溪的名气渐大,曾在黄山会堂举行的第一届黄山旅游节上大放异彩;1997年香港回归又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支舞龙队参加主题为“龙会龙港,龙舞龙乡”——全国第二届舞龙大赛。1999年又代表安徽省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农展会,可谓是威风八面。2001年之后,邵建新到上海创业,一干10年未回乡,湖边金龙队就此停舞了近10年。

周海峰是湖边金龙重新起舞的年轻人之一。1978年出生的他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镇村工作,因小时候常跟着舅舅舞龙,因此对社区的舞龙队重建格外热心。2014年,在邵建新、周海峰等人的努力下,湖边恢复舞龙。“改革开放后,人们都忙于发展经济,传统文化被搁置一边。但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捡拾起来。”周海峰说。

2017年,应宣城市的邀请,湖边舞龙队还赴旌德参加了“环江淮万人徒步”活动,湖边龙打头,舞出了中国龙的造型,舞出了黄山人的气势,舞出了新时代的精神,得到外界的高度评价。

“通过舞龙,人有了精神,打牌赌博的少了,居民间和睦相处,民风更加淳朴。”周海峰说。

百米巨龙舞新江

黎阳板龙——经新江板龙演变而来

“一定要把新江板龙重新舞起来!”走出村委会的时候,严银涵和朱桃紧紧地拉着记者的手说。

到黎阳镇新江村村委会采访,结果却成了一场围绕恢复新江舞龙习俗的讨论会。镇文化站站长朱功谊来了,村书记姚金成也参与,还有新江板龙的两位“龙的传人”严银涵和朱桃也来了。

今年67岁的严银涵是原枧忠乡文化站站长,担任过枧忠乡的副乡长,是新江板龙于1979年重新开舞的重要推动者和组织者。严银涵说:“新江板龙历史悠久,但一度销声匿迹。1974年,我在枧忠乡任文化站长,觉得丢掉了怪可惜,遂和一帮人进行了挖掘整理,包括已故的新江村的老书记程永红和村民姚子容、姚子明、项聚等。1979年,通过多方努力,组建了新江板龙队,编成一条54板(一板两米)、长达108米的长龙,并参加了屯溪区组织的春节演出。那阵势今天想来都十分壮观,许多看舞龙的人都兴奋得不得了,我们一直舞到屯溪,在新安江宾馆门口、屯溪商业大厦门口、屯溪茶厂三个地方‘打团’,成千上万的市民围观,称新江板龙才是龙。”

严银涵说:“我至今回忆起来最深刻的印象是新江板龙从对岸轮渡过江(那时鬲山大桥未建),长长的龙和龙灯倒映率水河中,那是一幅堪称唯美的图景。还有就是这么长的一条龙,总指挥竟然是个女将,感觉特神气。遗憾的是那时没有相机,那盛大喜庆的场面只能存留心中。”

朱桃是土生土长的新江村汪塘干人,他是新江板龙的扎龙师、画师及鼓手,今年已75岁。他介绍,新江板龙自新江建村开始,而新江村的历史至今至少有1000多年,因为附近有鬲山寺,新江紧挨着鬲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新江早早就有了舞龙的习俗。朱桃说,他小时候村里就经常舞龙,而听父亲及上一代人讲,新江的板龙每逢重大节庆,包括农历四月初八、五月十三都会舞,历史悠久。

新江板龙最威风的一次是2007年,当时黎阳镇投入5万余元对新江板龙进行挖掘整理,聘请民间老艺人制作了一条长达158米的黎阳板龙,并于当年国庆期间的屯溪区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进行表演,气势恢弘,震撼人心。

然而从那以后,随着严银涵的退休,老人的故去,年轻人的外出务工,新江板龙就此停舞,一转眼间,已经11年过去。

“龙是神圣、吉祥的化身,新江板龙作为传统文化,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恢复板龙艺术是全体村民的一致愿望。”新江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新江村于近日组织成立了板龙协会,并于4月份去浙江丽水学习板龙的工艺制作和舞龙管理先进经验。目的是要传承新江龙的文化习俗。

(程向阳 来源:黄山晨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