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先生今晨辞世,享年86岁。他是这个时代里殊为难得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古泉文库为李学勤先生的离世表达我们诚挚的敬意。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辞世,致哀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李学勤先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辞世,致哀

​人物生平

1933年,李学勤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爱读书。

1951年至1952年,就读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

1952年夏,入学不到两年的李学勤在既未毕业、也未取得任何学位的情况下,离开清华,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辅助曾毅公、陈梦家,编著《殷墟文字缀合》。

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担任侯外庐的助手。

1985年至1988年,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口号。

1991年至1998年,出任所长。

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2004年起,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是少数于清华肄业、而后成为教授的特例之一。

李学勤担任人文社科学院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1年9月29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召开前,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馆长聘书颁发仪式,李学勤正式担任受聘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任期五年。

2013年7月9日,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于成都金堂举行。该奖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发起,历时六年的网络投票、五个月的正式评议,正式公布了该奖获得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辞世,致哀

学术活动

李学勤在同辈学者中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他是第一个综合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辞说”与“两系说”,虽然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渐成定论。李泽厚曾称其为大陆学界第一人。在古文字学方面,由于其见识深邃,常被与裘锡圭并称为当世两大权威。

主要著作

《殷墟文字缀合》(与人合作),科学出版社,1955

《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

《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

《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1994

《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四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李学勤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外文出版社,1980年。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版。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文物出版社,1985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文物出版社,1990年。

《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86、1992年。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1986 年。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 年、修订本《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文物出版社,1995年。

《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年。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99年。

《拥篲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

《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文物出版社,2001年。《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清路集》,团结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2005年。

《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东方出版社,2008年。

《李学勤说先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

另有学术论文1000余篇。

社会职务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组组长;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

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李学勤重视先秦秦汉钱币与玺印研究,对于钱币玺印上的文字尤为重视。曾有专著论述先秦钱币文字、为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撰写大量内容,并首先提出钱币学应与其他学科双向性交流的观点:

“我想特别以学术研究这个角度,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钱币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这是一种交流的、双向性的关系。

也就是说钱币学应该从其它许多学科吸取和学习重要的成果,同时其它一些学科也应该学习和吸取钱币学所取得的各方面成绩。

我自己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特别要提出,现在我们钱币学所取得的许多重要成果,还远远没有被历史学和文物考古研究方面的一些同志所充分重视和注意。

因此,我们的历史学、文物考古研究今后应多多学习和吸取钱币学方面的新成果。”

他还在《中国钱币》杂志刊载多篇文章,内容涉及学术讨论,文献介绍,文字考释等方面,为中国钱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斯人已逝 大师一路走好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辞世,致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