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有朋友向我诉苦,他说近些年里,自己一直沉迷在人均GPD当中,不能自拔。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因为近些年看到国家GDP一年比一年高,感觉跟不上步伐了。比如在201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45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个计算,一个六口之家(父母、夫妻、子女),一年的不收入不达到38万就扯了全国人民的后腿了。对于这样的数据,他自己感觉很没劲。听到这种想法,当时我就乐了,跟他解释说“人均GDP”≠“人均收入”。

我们都知道,除了现在的几个一线城市,中国还有许多二三四五线城市,这些城市虽然不大,但却是中国绝大多数城镇人口的聚集地,在这些城市当中,大多数普通人的工资只有两三千元,甚至更低。试问这样的现实情况,又怎么肯能催生人均收入6.45万呢?

京沪收入已破6万,为何还是感觉手里没有钱?

所谓人均GDP,就是某一段时间内平均每个人创造的价值而已。说简单点,一百个人的公司,一年内创造了1亿的价值,我们不能说公司里每个人的平均工资就是一百万(理论人均GDP),可能他们的实际平均工资只有10万(可支配收入),因为公司也需要盈利,需要再投资,需要各种成本,否则每人分走一百万,公司岂不是就倒闭了?

所以说,2018年6.45万人均GDP大可不必在意,只需要关注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可。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最新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在2018年,我国人均可支配达到28228元,排行领先的京沪地区收入破6万!

也就是说,北京和上海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64183元和62361元,和人均GDP已经相差无几了。如果按照北京和深圳的工资水平,应该是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的。

但问题是,我的钱去哪了?

京沪收入已经破6万,为何我还是感觉手里没存到钱?

对于这个问题,就需要从传统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意思来分解了。

京沪收入已破6万,为何还是感觉手里没有钱?

传统消费观念的转变。

在社保、医保普及之前,我国大部分居民对于“存钱”这件事还是非常执着的,原因有二:

五六十年代的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艰苦年代,他们习惯性珍惜每一分钱,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存钱也的确也是一毛一毛,甚至一分一分开始攒的。这样一来,即使是后来收入变高了,也依然改变不了存钱习惯。上世纪中后期,社保、医保普及程度没有现在大,看病贵,大病更是完全没有办法,生活缺乏保障,存钱一来可以防病、二来可以防老。

到了21世纪,80、90后开始成为社会主流的时候,他们本就长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看惯了货币的贬值,而这群人开始工作的时候,社会福利已经普及的差不多了,有了社会保障,消费意识也逐步提升,存款大多会拿去消费或者投资。这样一来,手里自然存不到钱了。

京沪收入已破6万,为何还是感觉手里没有钱?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解

总的GDP可能含有外籍人员的价值创造(极少量),这让实际创造的经济总量没有那么多,导致人均 可支配收入变相偏高,不过这个影响是极小的。

居民用于社保等社会福利的开销,也会从可支配收入中“花”掉,因为社会福利也属于可支配中的一项,属于收入,因为他一直存在。个税也是一样,包含在“可支配收入当中”。这样一来,到手的现金就没有那么多了,因为你付出了一部分购买了隐形财产。

这样一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现金流减少,消费能力又变大,自然显得现代人存不到钱。但即使是这样,现代人相比于上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幸福指数也是上升不少的,因为我们虽然没存到钱,但是却享受了消费的过程,并且还拥有一定程度的生活保障。从某些方面讲,这已经算是出现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的社会现象了。不过也不要因为这样就沾沾自喜,因为以现在的收入状态来看,仅可以接近东欧国家平均水平,跟美国80年代差不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京沪收入已破6万,为何还是感觉手里没有钱?

世界各国历史可支配收入(中美日韩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