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26日,台北“国史馆”突然宣布“台北及新店阅览室自81日起停止阅览服务”,进行整修,并将同步调整阅览规则。“新规则”以“平等互惠原则”为由,拒绝大陆及港澳人士调阅馆藏。若是台湾人士则改为延长审核时间的申请预约制,台湾学者若要查看则需提前15天申请,30天内回复。

民进党当局执政后的“国史馆”倒行逆施,遭到世界各地学者的一致反对。以台湾学者为主体,发起了“捍卫学术自由·反对阅览新制”的全球学者联署活动。祖国大陆学者学生也发起声援台湾学者的微信联署活动,并将联署结果转交给了“国史馆”当局。

“国史馆”执行了一段时间“新规则”,大陆的学者学生不能进入“国史馆”,甚至在海外执教多年,保有中国国籍的知名学者,也被拒之门外。但是,迫于学者们的抗争与各种压力,“国史馆”先是将大量档案经过“检视”(审查),上网公开,无需入馆查阅,目前已有蒋中正档案、蒋经国档案、汪精卫档案、国民政府档案、司法院档案、行政院档案、资源委员会档案等部分上网公开,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上网档案数量将会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国史馆”也逐渐“默许”大陆学者学生的某些变通阅览办法:1)与台湾朋友一起去“国史馆”阅览室,由其申请调阅所需档案,大陆学者学生可以共享。2)“国史馆”更改了过去的申请调阅方式,任何人可凭有照片的证件进入阅览室,无须登记与提出申请。

笔者来台北前,曾向数位台湾学者咨询“国史馆”对大陆学者开放的现状,得到的回答截然相反:有的说仍维持不许大陆学者不能查阅的规定,有的则说可以无需任何手续,自由进出台北阅览室。为了一探究竟,笔者到台北安顿好后,就直奔长沙街的“国史馆”台北阅览室。

这是来过多次的地方,但此番再到,走近“国史馆”的那一刻,心境大不同,可用“物是人非”来形容。

在禁止大陆学者阅读之前的标准流程是:进门就有警卫室,大陆学者第一次进门得先填写表格,用“通行证”换一个阅览牌方许可入内(每天都要换牌子,结束当天阅览时再换回)。进入阅览室,需先换成拖鞋,再填写个类似报到的表格,内容有单位、阅览目的等项。坐到阅览电脑上看目录,选定的目录上作标记,一批最多是20个文件,电脑上提交。后台审核后,发到这台电脑上,供阅读。只能抄写或提出复印(蒋中正档案等是不许复印的),不能拍照。一批看完后,再提交下一批的目录。一天看完后,要提交全部看过的目录(可大致以内容归纳)。

这次进“国史馆”,警卫室仍在,里面有人,但形同虚设,直接进出。进入阅览室也无需换鞋子,阅览室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来居中的服务台压缩到一边,阅览室的总面积大概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与一般办公室相似,放了3排电脑(大概是12台左右),只有1位工作人员在。只需填写一行表格,时间、姓名与单位,工作人员简单查验一下证件,分配一台电脑,直接上网,目录上有的,直接点开阅览。可以手机拍照,如需打印或扫描,向工作人员提出即可,按规定收费。阅览结束,关机走人。刚进去时,阅览室里只有我们一行3人,中间偶然有1-2人进来,整个下午最多时也就5人。比起过去来说,相当冷清。

从阅览权限上讲,“国史馆”的档案现在分四个层级:1.公开级:上网公开查阅的,可下载;2.限制级Ⅰ:到台北阅览室查阅(无需申请),不可下载,可手机拍照;3.限制级Ⅱ:到新店阅览室查阅(多数是未数字化的,需申请,大陆学者尚不能直接阅览),可手机拍照与复印;4、不开放的。

以下是一位台湾学界朋友为笔者写的详细说明,照录如下,供参考。

典藏檔案的應用分四種

1.主動公開。即在網站上就可瀏覽數位檔案,網址如下。有使用帳號可下載圖檔,尚未有帳號,可檢索亦可瀏覽圖檔,只是開啟圖檔約2頁後,系統會要求點選圖示上的符號,以防機器人抓圖檔。許多檔案都已開放在網站上,您不需來館也不需等候帳號,可馬上檢索、閱覽。

https://172.16.1.212/webroot-archive/index.php?act=Archive

2.臺北閱覽室使用。這部分檔案是已數位化,但未獲得檔案產生單位之同意,得至本館臺北館區使用,不需要事先申請。您檢索時,檢索結果每則檔案下方都會顯示應用方式。

3.新店館區使用。這部分檔案是尚未數位化且無個資和密等文件,故只能使用紙本,最好線上先申請,一天是4次提調時間。若未先申請,要在提調時間前到館,並提調所需。新店館區地址是新北市新店區北宜路二段406號。

4.尚未檢視。這部分是檔案尚未檢視,內容可能有個資或密等文件,所以申請之後,要等候約14個工作天,讓本館人員檢視,無前述問題會以電郵通知您前去新店館看檔。

3和第4項,針對有帳密者才能提調;第2項,可在館用手機拍攝。

笔者对着屏幕拍下了几张蒋中正档案中蒋、宋的照片。这些照片未上网公开,只能在台北阅览室看,属于第二层级。

如果仅从阅读的便捷来说,现在省去若干环节,又可拍照,比过去还省时省力些。当然,公开多少内容与设为什么层级,由“国史馆”决定。

对于大陆学者来说,还有个小小的“福利”:“国史馆”阅览室被压缩的部分,被改建为一个小图书馆,将原先在新店的部分常用图书资料搬到这里。重点是,任何进入阅览室的人都可阅览使用,也可拍照。图书数量不多,但因多集中于与档案内容有关,便于就地查阅核实,实用性还蛮强。

另外,附设在“国史馆”的小书店还在,这大概是最能找到过去感觉的地方。

笔者在与台北学界朋友的交流中,强烈要求“国史馆”能改弦易辙,尽早收回“阅览新规”,对大陆学者学生一视同仁,俾便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正常开展。

浙大蒋研中心

微信ID:zhedajiangyan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蒋研中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