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9月20日,珲春市河南街永盛社区舞蹈团表演了满族舞蹈新作寸子舞《游春》。

满族寸子秧歌流行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寸子秧歌是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清朝的宫廷中有旗人和汉人之分,汉族女人有裹小脚的风俗,裹上小脚的女人走路颤巍巍的,身形婀娜多姿,犹如舞蹈一般,旗人也想模仿,但又不想改变本民族的习俗。因此,她们就在鞋底上安一个小假脚,这种鞋被称为旗鞋。为了表现满族这一特殊的生活习俗,满族人就想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由于制作旗鞋工艺烦琐,演员们又不易在拥挤的观众中扭动,所以,人们开始用不足一尺的小高跷代替旗鞋。这样,就产生了满族寸子秧歌,逢年过节,大多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满族寸子秧歌会,逐步传承至今。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女真部落的头领努尔哈赤起兵后,逐渐融入了征战内容,整个军队摆出练兵习武、驰骋征战的阵势,是满族先人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体现。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 除“旗袍”、“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卜丽峰

摄影:付忠林

编辑:于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