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卤煮”已成了“卤煮火烧”的代名词了,其实当年走街串巷的“卤煮”是另一种叫“炸豆腐”和“炸丸子”的。串街走巷叫卖“卤煮”的小贩挑个挑子,一头有火炉,上坐一口大砂锅,以花椒、大料、茴香、盐水煮开,另一头放有炸好的切成三角形的豆腐,还有用豆面做的炸丸子,放在一圆笼里,还有桶清水。有顾客来,可分开煮(炸豆腐或豆面丸子)也可以混在一起煮(俗称:两样儿),盛在碗里用香菜、醋、辣椒糊调味,小贩挑着担儿边走边吆喝“卤煮喂!炸豆腐。炸丸子开锅勒 !”。

"喝小二吃卤煮”,您怎能不知道这些事儿?


“卤煮火烧”在京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名吃。也叫“卤煮小肠”。一般是坐店经营。其主料主要有猪的小肠(也有用大肠的;心、肝、肚现在一般都不用了)、肺头、五花肉、炸豆腐和火烧等;用花椒、大料(八角)、小茴香、葱、蒜、姜、腐乳、黄酱等调味;也有说所谓“卤煮”就是用老汤煮,据说老汤汤料是用“苏造汤”的香料和药料配置的,每次都会留点汤保存起来,等下次煮的时候兑些进去,这样汤就香了。卖卤煮火烧时是讲究的,讲话“火烧井字落刃,豆腐三角给刀。小肠花样分段,肺头剁烂筋脑。”整个一行为艺术,对不?

"喝小二吃卤煮”,您怎能不知道这些事儿?


据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南巡下江南,在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下榻,陈家有一张姓厨师做菜手艺了得,使龙颜大悦将其带回京城,专门掌管热河行宫御膳房,张厨师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豆蔻等多味料入味,做出一道味道鲜美的肉菜,并根据季节变换而对调味料数量进行增减,皇上非常喜欢。由于张厨师是苏州人,于是周围的人为取悦于老大,就把他配置的肉汤唤作“苏造汤”,肉也就唤作“苏造肉”了。

在《燕都小食品杂咏》里有赞美曰“苏造肥鲜饱志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杉。”民国时期京城“苏造肉”做得最好的是在什刹海一带的馆子,据说“拔头创”的是东安市场的景泉居。


"喝小二吃卤煮”,您怎能不知道这些事儿?

苏造肉

有皇上的年代,上早朝是一件极痛苦的事,半夜就得起来往皇宫跑,不敢迟到啊,到了还得等老大高兴,起来上朝。饥肠辘辘的,特别是冬天寒风凛冽,冻得嘚嘚的。什刹海、东华门那边就有人来做他们的生意,把“苏造肉”与火烧同煮(卤煮火烧的升级版)。

"喝小二吃卤煮”,您怎能不知道这些事儿?


冬天,大臣们吃了热乎乎的,享了乾隆爷的口福!站班也舒坦多了;老百姓也想这来口儿啊!但是木有银纸咋整!?于是有心者用猪头肉和下水代替五花肉和火烧同煮,取名为“卤煮火烧”,迅速火遍京城,这卤煮火烧是菜饭一体,平民百姓吃饭不那么讲究,打上二两“二锅头”,卤煮里的肉、肠子、炸豆腐等就是极好的下酒菜,完了(读liao)把火烧和汤一吃,花钱不多,吃着肉了!解馋解饱全齐!

"喝小二吃卤煮”,您怎能不知道这些事儿?


旧时在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等繁华地带都有卖“卤煮火烧”的店,特别是在戏园子门口,方便散戏后的人,有些京剧大师也好这口儿,如:梅兰芳、张君秋、谭富英等都很喜欢,侯宝林大师也好这口儿。


"喝小二吃卤煮”,您怎能不知道这些事儿?



听老辈儿讲,旧时讲究的主儿“两不吃”卤煮火烧,夏天不吃,那会儿没冰箱,夏天天儿热东西容易“馊”(变质);冬天洗肠子的水带着冰碴儿透骨的凉,怕小徒弟儿不认真洗食材。

"喝小二吃卤煮”,您怎能不知道这些事儿?


七、八十年代所有的饭馆都是国营和集体的,没有个体饭馆。记得那时在西四南(现在是街心花园)的“西四小吃店”卤煮火烧非常有名。整个大堂啥时去都没位子,经营的品种很多,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北京小吃,像炒饼、面条、馅饼、馄饨、卤煮火烧等,卤煮火烧好像是两毛三一份(要二两粮票),火烧可以添,五分钱、二两粮票一个,挺大的一碗,一星期吃一次就挺“奢侈”的了。

"喝小二吃卤煮”,您怎能不知道这些事儿?


现在的卤煮火烧大都不放肉了,肠子贵了,放得就少了,吃起来没有原来那么香了。但也有不错的,西四北八条一号有家饭馆的卤煮火烧就挺好的,他家用的是大肠,但很讲究,是从大肠头向上一尺开始,只取四尺左右(据说这部分在肠子里价格最贵),这部分肠壁略厚,吃起来有口感,将油大部分洗净,卤得肥而不腻,烂而不糟,浓厚香醇,火烧煮得透而不粘,吃起来很过瘾。香港的美食大咖---蔡澜先生来北京必到此处“喝小二,吃卤煮”。

"喝小二吃卤煮”,您怎能不知道这些事儿?


这卤煮火烧属于北京的一种大众化的街头小吃,流传了上百年,现在仍然是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在京人员的“挚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