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全日本的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约,实行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持续十四年抗日战争终于以一面日本的白旗画下了深深的句号。而这个句号的背后是一段光辉与屈辱并行的历史,是一个个带着疼痛的数字。由中国军事科学院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显示“中国军队伤亡380余万人, 中国人民牺牲2000余万人, 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万人以上。”

  3500万的庞大数字之于当时四万万国民的泱泱大国,又是何等的不容忽视。而当3500万的死亡星河之光照射于当下十四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度,到底是大音希声还是销声匿迹呢?

  答案显而易见,在死亡的强光之中我们选择闭上了我们的眼睛。

  在拙见对于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专访中,这个曾经的侵略者国度的政治人物发出认同日本天皇所说的“重新认识曾经的侵略历史”的声音,而当今国人又有多少还麻木在“胜利的迷梦”肆意着冷漠的姿态。

  回顾历史,没有绝对的是非价值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未必全部是一直正确的,他总有瑕疵,但是这种瑕疵是真正的瑕不掩瑜。我们总是在过度美化自己,在勤劳、伟大、质朴这种自我陶醉当中使得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单一化,越来越简单化,这样的话会给未来造成一个很种的危机。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只是一个好人打到坏蛋的完满结局的故事。而是一个在“残酷的真实”和“美好的幻象”之中做出选择的哲学命题。其实我们的生活的真实世界好像距离悲壮的历史遥远,它就只是一个幻象,这个幻象所包裹的是一个恐怖的现实:我们在“和平年代”的温室里生存,物质生活丰裕精神生活散漫,我们被赶入了一个“精神温带”。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吞下一颗蓝色药丸,不去面对历史,继续生活中这个光怪陆离、安逸自在的幻象里,继续拥抱“美好的幻象”。或者你选择吞下一颗红色的药丸,面对那段历史的伤痕,疗愈这个国度悲凉的内核。

  你会选择吞下这颗红药丸吗?

  2015拙见·哈尔滨专场,在《驼峰航线》作者刘小童“非黑即白,不是历史的真实色彩”演讲后的对谈中提到:“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你把它记录下来,也喜欢这段历史的人当他读到这样段历史的时候,他知道曾经这段故事是这样。我想当一个人读到这些历史的时候他们心里有一个总结。”可问题是,我们不难发现活在二十一世纪“美好生活”粉红色泡沫里的人很多,活得有“历史观”的人很少。

  敬畏历史的人很少,吞下红药丸的人很少,所以市场经济的镇痛不会好,所以文化营养不良的毛病不会少,所以肆意潜伏的“外部病菌”治不了。

  

  今天,2018年8月15日。

  有多少人记得今天属于那段悲怆残酷却又英勇热烈的抗战历史?有多少人记得这曾是3500万血肉换来的一面受降的白布?有多少人记得从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挺过来的人们?我们理所当然地接受这祖辈的福泽,又有多少人感恩过历史铭记得初心呢?

  算了,别再假装了。今天,与你无关。

  如果说,曾经的历史因为时光的打磨,使你消减了记忆。那如今尚且在世的,那些为了那场旷日持久的苦战浴血的人们,你是否也将他们遗忘了呢?

  2010年,在世抗战老兵全国共计约12.3万人,2017年仅剩4千人相当于一所普通高中的人数,2018年是抗战胜利73周年,不到4千人可以纪念,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80岁,下一个纪念日是2028年。我们可以纪念谁?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一个不会反思、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此,纪录片导演蒋能杰在2012年,发起了《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拍摄计划,希望用镜头记录抗战老兵们的荣耀与耻辱、过往与现在、人生与思考。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纪念,抗战老兵已成为人们关于那段铁与火岁月的记忆载体。

  死亡也许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冷漠和遗忘。

  《川军老兵彭国臣》是蒋能杰导演发起的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最新制作的一部。记录曾参加抗战和内战的川军百岁老兵彭国臣晚年的生活状况。而由于没有后期费用的支持,迟迟没有完成最后的后期制作。蒋能杰导演发起众筹,希望大家能不再麻木,守护渐次凋零的国家记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