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高气爽,风轻云淡之时,由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起的生命传播·SSGF麦积山站的游牧之旅也告一段落。此行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再度携手碧桂园筑梦高科和《中国建设报》,参访了素有“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之美誉的麦积山石窟,并祭拜了中华人文始祖的圣地天水伏羲庙。活动期间,我们在游牧与闲荡之中感受着生命的此在与历史性的存续,在古与今、新与旧、动与静的裂变之中感受传播的多元意涵,探寻技术、艺术和建筑之间的精妙所在,在思与行的衔接中体悟“生命传播”的生命文化。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的开凿营建,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于2014年荣登《世界遗产名录》。不论是造型优美的佛像雕塑,还是精美绝伦的彩绘壁画,都是民族化和世俗化的生动再现,达到了宗教内涵与造型艺术的高度统一,尤其是麦积山石窟闻名中外的“薄肉塑”创造性地将浅浮雕和壁画艺术相结合,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的伏羲庙承载的便是这种同根同源的民族精神。伏羲庙作为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每年6月22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公祭中华人文始祖的伏羲大典,并且于2014年首次开创两岸共祭,促进了两岸的民间友谊、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感。而民间流传的诸多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也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勾勒出伏羲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与发明者开天创世的丰功伟绩。正如著名文人陆游所言“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

活动期间,我们还前往刘俊琪老师家中拜访。刘俊琪老师是中国古代壁画研究临摹领域的学者,著名画家,原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室主任,教授。他曾经在敦煌莫高窟潜心研学9年之久,大漠、黄沙、飞天、壁画给他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与动能,之后刘老师久驻麦积山石窟专心临摹石窟壁画。此外,由于多年的工作研究经验和对艺术之美的敏感,刘老师酷爱收集新石器,藏品众多,意义非凡。他意识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是研究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物。他将自己收藏的物件一一陈列出来与我们欣赏把玩,如数家珍,从他朴实的言语表达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对这些石器的喜爱,更流露出他对历史的珍视与敬畏。

作为此次游牧之旅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碧桂园集团筑梦高科总经理孙军表示,麦积山石窟佛像雕塑中的薄纱、浅笑、颔首和眉目传神等造型艺术传达的正是一种“伟大在于细节”的美与真,这与碧桂园集团追求“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不谋而合。孙军在欣赏过刘老师家中的新石器之后,结合SSGF高质量建造体系的创立谈到,往昔原始的生产工具,从打磨制作到逐渐更新,体现的便是人类最本能的求生求知欲望,这些看似简陋的石器在当时却代表着人类最高的智慧产出,它们助力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因缘际会,在返程的高铁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在外打工的建筑工人,孙军与他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之后表示,建筑业不仅仅需要一砖一瓦的工程思维,更需要人文内涵的滋养,这其中既要体现对行业规范的遵守、对业主生命安全的珍视,还要给予广大建筑工人应有的关怀与尊重,营造更具人文内涵与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此前,孙军在接受《中国建设报》的采访时就曾谈及他创立SSGF的一个初心,就是希望建筑从业人员要更有尊严。因此,SSGF的高质量建造体系大力推行“产业工人培训学校”的开展,改变原有的建筑工作环境和体系,为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献计献策并创造机会。SSGF正在为之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同时,亦不忘回溯历史,探寻生命的真谛。

《中国建设报》战略与国际合作部主任田子超认为,无论是麦积山石窟,还是祭拜人文始祖的伏羲庙,这些建筑遗迹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印证。我们今天回望这一切仍旧具有穿越时空、对视对话的可能,正是由于过去久远的生命通过种种形式至今仍在传播他们的讯息。因此,希望我们今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奋斗能够被未来的人类所感受,为他们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无尽的远方是我们当下所追寻的目标,但是,向前走的同时我们依然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头看,追溯过往,回应历史。

刘俊琪老师谈到自己的艺术生涯和收藏经历,颇为感慨。在他看来,这些貌似普通的石头并非是静默的,每一件都有其生命,彰显了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智慧与动能。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和支持,创办一个“新石器博物馆”,将自己所有的收藏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和研究,这种对待历史的敬畏之心和深深的社会责任感让人动容。虽然这些新石器距离我们已经非常久远,但是它们的存在依旧诉说着历史,见证着变迁。回顾历史,那些静默、粗粝与简陋无一不燃烧着生命之火种,诚如黑格尔所言“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在此次游牧之旅的最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曾志教授谈到了生命传播žSSGF项目与麦积山之间的因缘和合。师老师认为在万物流变的今天,往昔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逐渐被我们忽视,消解甚至抛弃,但就是在这危机的边缘,我们需要重新反思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所言“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赎”。生命传播强调“行动、传播与改变”,SSGF又是生命传播实践在建筑行业之内涌现出的生动案例之一,而麦积山石窟的艺术之美和伏羲的开天创世之伟在今天依旧有其存在感,这便是历史性“无声胜有声”的精妙之处。师老师认为技术与创新的可贵之处在于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打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并生成诸多的可能性,SSGF现代化的高质量建造体系正在人与建筑、人与技术之间搭建可以对话的桥梁,人性的温情和生命的坚韧可以穿透钢筋水泥混凝土,赋予建筑艺术之美,这不仅是建筑者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是对于技术之本真的追问。此外,师老师还表示此次麦积山之行进一步呼应了“生命传播”的生成性,在艺术、建筑、学术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以传播联结社会有机共同体的参与,凝结生命传播的思想力、SSGF的创新力和石窟艺术的感染力促进个体的自我觉知、组织的社会责任,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归根结底,“生命传播”的理念就是在传播与行动中促成改变,在社会与媒介急剧流变的当下,联结社会各界的力量,提出问题,正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从麦积山石窟到伏羲庙,此次“生命传播·SSGF”的游牧之旅让每一位成员都深切地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纯粹。石窟中低头浅笑的佛祖,伏羲庙神秘肃穆的氛围,石器背后深沉的人文内涵,无一不彰显着生命的坚韧。事实证明,艺术、技术、工具、建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承载的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出自古人之手的雕塑和被打磨的石器,这些静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其特殊的生命意义,这里的“生命”概念彰显的是历史性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与生成性。技术在变,社会在变,但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诉求并没有变,并且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生命传播”亦是如此,借助技术和平台的力量唤启个体的潜能与觉知,进而开显智慧,于动态之中体悟静谧之深远,于静态之中洞察万物之流变。

◆  ◆  ◆  ◆  ◆

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原创

版权归作者所有

撰稿 | 马婷

图片  | 刘俊琪 田子超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马婷

欢迎合作 |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