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此时,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这样一位老人。

白方礼,生于1913年5月13日,故于2005年9月23日。1944年,他从河北省沧县老家到天津,当上了一名三轮车车夫。74岁时,他决定靠蹬三轮资助贫困生。十多年,他每餐一个馒头、一碗白水,却一脚一脚蹬出35万善款。那个冬天,他向天津耀华中学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一笔钱。”

1986年,73岁的白方礼从天津回到家乡河北省沧县白贾村,这是一个让他悲伤而又牵挂的地方。小时候,他很渴望读书,可因家境贫寒,13岁便逃难到天津,做了一名卖苦力的三轮车车夫。解放后,他靠蹬三轮拉扯大了自己的3个孩子。眼下,人老了,又有政府每月发的退休金,他计划回家乡安度晚年。他走在村里,发现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活的孩子。他问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孩子们说,大人不让他们上。他便又找到大人问,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大人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这一晚,白方礼一夜没合眼。

第二天天一亮,老人便召集家庭会议,宣布了两件事:“第一,我要把这些年蹬三轮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第二,我要回天津重操旧业,挣下钱来让更多的穷孩子上学!”73岁的白方礼回到天津,重新蹬起了他蹬了大半辈子的三轮车。每一个见过白方礼的人,都会心酸,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我从来没买过衣服,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还有袜子,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有的时候会就一点点咸菜。有人还常看到他在拾别人扔下的馒头、面包或半截没有吃完的香肠……家里人实在看不过去了,都劝他回老家安享晚年吧,老人却说:“这有什么苦?这馍是农民兄弟用一滴一滴汗换来的,人家扔了,我把它拾起来吃了,不是少浪费些么?”很多时候,白方礼为了方便拉活,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2005年9月23日早晨,92岁(虚岁93)的白方礼老人静静地走了。

在我们周围,不是所有的感动都应该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总有一种平凡,叫我们泪流满面。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何谓英雄?英雄就是那些像白方礼老人那样,经常做一些利人不利己的,经常做些傻事的人。评判他们是否真傻的标准,不是你,不是我,是岁月。风霜竟上壮士鬓,星月轮回又几度。若干年后,或许你我早已被浮尘世事黯淡,但英雄,却如日月浩明,万古长青。

我们怀念他,便是怀念一群人、一种精神,一个信念。今天,为白老燃支蜡烛,愿大爱常驻人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