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档承载了几代港人的生活方式。香港文汇报资料图片

一个城市的发展如同人生的历程,灿烂与平淡永远同在。无论如何繁华,总会有一些朴实无华的隐秘之境藏在喧嚣的背后,默默叙述着那些亲切平实的故事。这是普通大众的生活领域与精神领地,它们独立于城市的光鲜之外,点缀着城市的灵魂。在香港,大排档就曾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作为香港饮食文化的重要遗产,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迁与发展,烙印着几代香港普通市民的精神寄托。

香港的大排档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街头的熟食小贩。开埠之后,随着城市发展和用工需求不断增长,不少人从内地来港工作,他们一日三餐大多在工地简单煮食,那些路边的熟食小贩开始兴盛,并借鉴广东路边餐饮的经营方式逐渐扩散开来。香港的大排档多聚集在横街窄巷或一些空置的地方经营,许多早餐档五六点开铺,既有白粥、肠粉、油条配上红豆糖水芝麻糊的中式早餐,也有咖啡、奶茶、三文治的西式风味;中午档开出鱼蛋粉、云吞面、炒粉等简单菜式,下午档又有糖水;到了晚上饮食则更为丰富。每到晚上收工时间大排档最为热闹,远远望去一字排开的摊位黑压压的人头攒动,规模颇为壮观,有的会持续到凌晨甚至24小时营业。它们在高楼林立下的夹缝中生存,虽然粗糙却富有生活气息。

大排档算不上香港饮食的上乘之选,但其存在的意义并非单纯吃喝那么简单。在大多数普通市民看来,大排档的风味不仅来自食物,也来自环境;不仅来自吃喝本身,也来自一种难得的温馨人情。它是普通市民独有的精神领地与社交场所,是平民生活乐趣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在这里,餐桌之间紧密相邻,人们卸下白天的忙碌与精神的疲惫,彼此亲密接触,交流更加自然,没有了城市生活的隔膜与冰冷,没有了距离与拘谨的禁忌。尤其到了晚上,你能看到白天看不到的另一番景象。在这里,熟悉的人们可以高谈阔论、嬉笑怒骂,不熟悉的人们可以碰杯畅饮、彼此交流。许多在高档写字楼工作的白领,也会在快节奏与高强度的间隙,不时来大排档消遣时光,宣泄压抑,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里体悟城市的另一番味道。

随着时代更替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生代观念与口味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饮食质量与环境的讲究,大排档的规模日渐缩小。从1979年开始,政府通过兴建新街市的熟食中心和公屋下半室外的冬菇亭,将大多数大排档变成室内熟食档;另外一些富有特色、经营有方的档口如镛记酒家等,则发展为茶餐厅和知名饭店。如今,许多大排档已没有传统的标记,不再具有当年那样的热闹气息,距离人们印象中的“街边食肆”越来越远。听香港的朋友说,如今可称作香港最传统的大排档,似乎只有中环士丹利街上硕果仅存的几家,在影影绰绰的黄色灯光下,还保留着一片绿色顶棚和一个个铁皮箱一样的摊位。当他们都离开这一行,无论传统形式的大排档还是意义延伸了的档口,风味都将消失在这个城市的背影中,未来人们的生活里甚至可能不再有大排档的概念了。

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在造就全新社会生态与存在方式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带走一个时代的印记。香港的大排档已走过半个多世纪,承载了几代港人的生活方式,如今只留下岁月的集体回忆和不尽唏嘘。正如奥尔珂德所讲的那样,“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虽然时间在变,环境在变,地点在变,人也在变,但从上世纪一路走来的老香港人对大排档的情怀却从未改变,一如对祖国母亲的怀抱虽历经百年屈辱沧桑却从未淡忘。和一些长者谈起大排档,他们的语气和目光里总会流露出怀旧之情。我想,他们所执着的不仅仅是那种本港独有的味道,更加怀念的是那种精神的自然融通与情感的无拘交流,怀念那片曾经属于他们的生活领地与精神家园。兴起、繁荣、没落是任何事物的必然命运,大排档的变迁同样如此,无法挽留。这也许是时代变迁留下的遗憾,也许是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成长和发展的必然代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