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眼球透露人性善恶

所有的灵长类动物中,只有人类拥有很大的白眼球,也只有人类会“翻白眼”。这个古怪的现象绝不是人类进化中一个偶然而琐碎的产物,它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古典启蒙读本《三字经》中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而在西方的宗教中,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从古至今一直是令人困惑、引人争吵的问题。

如今,人类学家们通过观察人类的婴儿,并对比其他灵长类动物,似乎正在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探寻答案的过程,是从人体一个奇怪的现象开始的。

独一无二的白眼球

人类的眼球是一种非常精巧的器官,面对面观察对方的眼睛,我们会发现眼睛由正中的黑眼珠(中国人的黑眼珠其实是棕色的)和外围的白眼球构成,再仔细观察,我们还能看到眼睛正中有一个黑暗的小瞳孔。实际上,白眼球就是眼睛的巩膜,它包裹在眼睛的外部,相对于其他结构更加坚硬,有效地保护了人的眼睛。

奇怪的是,如果我们面对面观察黑猩猩的眼睛,几乎就看不到它们的巩膜。几乎所有的200余种灵长类动物的黑眼珠都很大,而暴露在眼皮外的巩膜部分很少。唯独人类的巩膜很大,大约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3倍。为什么人的眼睛如此独特呢?

过去科学家认为,这个现象不过是细枝末节的结构特征,不值得研究。但是最近一些年,人类学家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成年人和婴儿相处时,当成年人的目光转向某个方向,婴儿也会跟随着成年人眼睛的转动,目光转向那个方向。但是黑猩猩的幼崽就无法捕捉成年黑猩猩的目光流转。

这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联系到人类的巩膜,就很好解释了。我们的眼睛由于巩膜部分大,显得“黑白分明”,所以转动眼睛时,动作更明显,于是人们彼此更容易捕捉到他人目光的变化,让婴儿更容易跟随成年人的目光。

人类在婴儿时期能够及时关注别人在关注什么,这应该是我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要区别。而且,婴儿捕捉他人目光的本领肯定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而是天生的。那么,这种本领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乐于分享的孩童

人类学家判断,能够跟随他人目光,这反映出人的一种独特的本能——“共享意识”,即愿意与他人共享信息和收获。在共享意识的驱使下,婴儿天生就乐于交际,甚至天生就具有帮助他人的本性,儿童的许多行为证明了这个观点。

比如,一个成年人假装丢了手头上的一件东西时,旁边一个只有12个月大的孩童即使不会说话,却会用手指提醒成年人,“你掉了东西”。这是一种愿意与他人分享信息的行为。再比如,一个18个月大的孩童正在玩耍,突然看到一个毫不相关的成年人双手已经提满了物品,正要进屋子,可是却腾不出手开门。这时,孩童会跑过去,帮助成年人开门,并捡起成年人掉在地上的东西。

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在人类很小的时候就具有了,肯定早于许多家长开始教育孩子什么是礼貌的行为准则。所以人类学家断言,乐于助人是一种天性,并不是父母或者环境教给孩童的。相反,黑猩猩从小到大,并不具备分享信息的本领,它们只会用手指命令对方去拿东西给自己,不会和对方分享自己看到的信息。

人类孩童乐于助人的天性在灵长类动物中堪称最佳,这让孩童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快地学会了各种社会规范。由于人类彼此组成了关系十分复杂的群体,所以如果能够尽早地学会社会规范,对于孩童适应群体生活非常有利,这会大大增加他们生存下去的机会,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凝聚力。想想看,当一群原始人把脑袋凑在一起,商量如何捕捉对面山坡上的野猪时,他们就在分享信息和智慧,“共享意识”的本能实际上促进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不断进步。

有趣的是,随着孩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给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变得更有选择性。从3岁左右开始,面对此前曾对自己好的孩子,他们会提供更多的帮助,相互之间互利互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学会了许多社会相处的规范,他们不仅觉得自己应该遵守这些规范,而且还希望群体中的其他人也这样做。比如当他们正在按照某个游戏规则做游戏时,另外一个孩子加入进来,却不遵守游戏规则,这些孩子会反对他,并且大喊大叫。

性善性恶,本是同根生

那么,我们天生的共享意识又与性善、性恶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现代智人来说,在生存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是狩猎者和采集者的身份,依靠捕猎动物和采集植物为生。人类学家考察目前仍然生活在原始森林地区的土著人发现,在原始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之间就有了社会分工,男人打猎获得的食物,大概占了获得食物总量的68%,而女性采集获得的食物,占了32%,要让大家都吃饱肚子,男性和女性之间就需要亲密协作。在这样的部落中,年轻人在20岁之前,自身消费的食物要多于他们获得的食物,所以这就需要年长的一代人和年幼的一代人之间合作。

这也许就是共享意识能在人类社会长期发挥作用的基础,没有这种本性,原始人就难以生存下去。从这个角度看,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共享意识让人类进化出了善的一面,让彼此更加友善了。

但是,如果我们就此认为人性本善,那就太武断了。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但具有共享意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会善待彼此。

人们往往把战争视为人性本恶的例证,其实战士们只是在维护本群体的利益,维护自己和伙伴们共享的资源,比如食物、财宝、土地。如果没有共享意识这种本能,人们就不会把群体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考虑,更不会在战斗中为了群体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战争并不是对人们具有共享意识的否定,而恰恰是共享意识的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表现,我们可以把这种表现称为性恶。但我们必须明白,人类社会的许多冲突、纷争甚至战争,其背后都是共享意识在作祟。

不论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都只是人的共享意识的不同表现。善与恶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而这枚硬币,就是共享意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