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来看,无论是用笔、结体还是空间营造方面,葛长庚《足轩铭》均和魏晋行草特征相合,与当时流行的“尚意”书风拉开了距离。我们看到的葛长庚这件《足轩铭》,其中已经很难寻觅到苏、黄、米的书写特征了,而是一派清遒爽利的魏晋书法风味。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

葛长庚,南宋道士,字如晦,号白叟,福建闽清人,居家琼州,父亡母嫁后弃家游海上,号海琼子,后隐于武夷山。至雷州继为白氏子,改姓白,名玉蟾,字以阅,又字象甫,号海南,又号蠙庵、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云外子、琼馆。七岁能诗赋,十岁应童子科,后屡试不第。遇道士陈翠虚携入罗浮,事陈翠虚九年,尽得其道,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嘉定间征召至阙,命入太乙宫,封紫清明道...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南宋葛长庚书。纸本。行草书七言古诗22行。卷首“寄题足轩奉似吾友周云长高士”,署款“紫清白玉蟾”。

书法清新洒脱,神采流溢,有飘然欲动、超凡脱俗之美,令人赏心悦目。为稀世珍品。本幅铃项元沛、耿昭忠、安岐等人印章共七十二方。卷后附虞集题七绝诗一首,及项元沛、潘静淑、吴湖帆等七人题跋。《墨缘汇观》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回顾中国数千年书法史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深研传统、“取法乎上”是促进书法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障。一种艺术思潮或艺术流派形成以后,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艺术史发展的趋向。但当人们纷纷舍本逐末、追逐时风时,艺术的创新势必走向枯萎。这种现象在南宋书法史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北宋的书法是在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等人开创的文人“尚意”书风中形成时代风貌的。发展至南宋,模拟苏、黄、米等“流行书风”的现象不仅风靡赵宋地区,就连金国等地的书家亦受此影响。流风所至,舍本弃源,遂生时弊。有识者曾看到“追本溯源”即回归魏晋的重要性而发出呐喊。但由于时代所限,这种呼吁并未得到重视,回归魏晋的风气到了元代赵孟頫那里才彻底演变成一股全面复古的狂飙。在由南宋向元代的书法取法转向进而带来书法史上一场重要变革的过程中,葛长庚算是一位先驱。我们看到的葛长庚这件《足轩铭》,其中已经很难寻觅到苏、黄、米的书写特征了,而是一派清遒爽利的魏晋书法风味。

南宋 葛长庚《行草七言古诗》真美

葛长庚《足轩铭》,故宫博物院藏

《足轩铭》,纸本,草书,纵32.5厘米,横81.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作品内容是葛长庚为其好友周贾长所书的劝诫铭文,每句末字均为“足”字,取“知足、满足”之意,故名“足轩”。

葛长庚《足轩铭》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在用笔方面,以平移流转笔法为主,圆润细劲的中锋与偏侧幅度不大的侧锋娴熟地交替运用,起笔以方切与尖入为主,故点画既能爽利流畅又能果断凝练,具有较多变化。此作中的提按也不是宋人学习唐人,尤其颜真卿的笔法所形成的顿挫式提按,而是与魏晋平移暗转笔法相似的提按方式。另外,此作还强化了运笔中的牵丝连带。全篇除了五十余处实连的牵丝以外,还有多处虚连,在突出笔势流畅的同时又营造了字组变化与空间构成,使前后内容贯穿一体。在结体方面,此作全篇以平正为主,字形纵长,偶有欹侧之势,大小、长短、扁方等都在流畅的使转中各得其所,与苏、黄、米等人的结体方式迥然有别。综合来看,无论是用笔、结体还是空间营造方面,葛长庚《足轩铭》均和魏晋行草特征相合,与当时流行的“尚意”书风拉开了距离。需要我们留意的是,这种特征在葛长庚生活的时代还不是普遍现象,而是在稍后的元代成为了“时代书风”。因此,结合葛氏在宋末元初的文名,我们不难想见其书风对元代书法产生影响是有很大可能的。

当然,《足轩铭》也暴露出葛长庚书法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便是其用笔有失于轻佻,起、收笔多尖入尖出。尤其收笔处多失控,加之笔速太快,故书作难以浑厚。其次便是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不安与浮躁之气。作者处在宋末元初这样一个大动荡的时代,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