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多的人文事物与泰山天然风光浑然一体,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观瞻的内容, 进一步增添了泰山游览的吸引力, 而且为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书法、雕塑美学和旅游等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为泰山崇拜和游览平添了生活气息和无穷活力, 吸引着更多游客崇拜、游览、研究、歌咏泰山, 推动泰山游览的新发展。泰山建筑具有集我国古代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之大成的两重特点。


泰山基本形貌的形成距今已有三千余万年, 泰山及其周围是中国东部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貌发育的过程中, 造就了泰山南坡壁立万仞, 山势峥嵘, 地形起伏多变, 杜甫所谓“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的奇观。

泰山崇拜的文化遗存


泰山巍然耸立于坦荡无垠的华北大平原的东部, 东连鲁中低山丘陵及浩瀚的大海, 方圆数千里的平原与低山丘陵景观更衬托了它那“泰宗秀维岳, 崔崒刺云天”的磅礴英姿。因此, 自古即有“泰山岩岩, 鲁邦所瞻”的赞美诗, 广为传颂。

泰山的气候受东亚季风环境的控制, 四季变化显著。东南迎风坡, 雨量丰沛, 自山麓至山顶年雨量由800毫米递增至1100毫米, 多集中在夏季。泰山气温, 每升高100米, 下降约0.6摄氏度。因此, 土壤、植被、湿度、风速、蒸发量等均呈有规律的垂直变化。泰山气候不仅孕育了繁茂刚劲、千姿百态的古松桧柏, 塑造了悬崖沟壑、河流水溪;而且造就了涓流不息、幽险奇伟的清泉飞瀑;登上岱顶, 伫立日观峰, 俯察远眺, 景色壮丽, 气象万千;“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尽收眼底。万千气象泯然一体, 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两千多年以前, 汉武帝最后一次封禅泰山之后称颂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集中地概括了这幅自然画卷的壮美。古往今来, 其引起了多少文人学士的歌咏, 留下了多少诗词歌赋, 又吸引了多少游客的瞻仰!“天下名山首岱宗”, 泰山优美壮丽的自然风光是泰山风景区的永恒主题和生命线, 是世界自然遗产。

封禅、祭祀、膜拜活动给泰山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古代文物和古迹。因此, 泰山本身堪称一座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建筑。泰山建筑具有集我国古代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之大成的两重特点。仅就建筑形式而论, 即有宫、殿、阁、楼、堂、馆、厅、坊、亭、门、寝、库、观、廓、庑、塔等。建筑物或以组合、或以群体、或以独立个体灵活多变地沿着自岱庙至玉皇庙的盘道分布;在深山幽谷中尚有寺庙巷观建筑零星散布。群体建筑中岱庙、碧霞祠工程浩大, 结构谨严, 艺术精湛, 宏伟壮丽, 堪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泰山崇拜的文化遗存


二是摩崖石刻、碑刻和壁画。自秦始皇登封刻石始, 帝王封禅祭祀, 文人墨客挥毫感叹, 刻石记事, 抒发情怀, 历代不绝, 致使泰山上下刻石遍布, 碑碣林立。目前保存完好者尚有1110余处 (块、通) , 其中历代封禅碑17通, 最古老的距今2200年;乾隆御制碑50余通, 其内容有表颂、诗句、题名记事、题词等, 书体有秦篆、汉隶、行草、飞楷, 从而形成了泰山独特的人文风貌。天贶殿内彩绘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高3.3米, 长62米, 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神出巡的浩大场面, 是不可多得的宋代壁画佳作, 是研究我国绘画艺术史的一件艺术珍品。

泰山崇拜的文化遗存


三是雕塑与铸造。以东岳大帝彩塑和碧霞元君铜质铸像为代表的泰山雕塑与铸造形象, 出自不同年代, 具有不同特点, 但均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泰山崇拜的文化遗存


四是名人胜迹和诗赋辞章。历代帝王、文人学士足迹所至, 往往传为佳话。五松亭、回马岭、望吴峰、瞻鲁台、孔子小天下处、孔子登临处、苏源明读书处, 吕祖洞、宋初三创立的泰山书院遗址, 泰山余脉徂徕山李白、孔巢父等六逸聚会的竹溪遗址, 至今为游人所瞻仰。历代名人歌咏泰山的诗篇辞赋更是浩如烟海。其中有歌咏泰山雄伟峻峭、绮丽风光的, 有赞美泰山历史遗迹和封建帝王业绩的, 有涉及宗教神权的, 是研究泰山变迁史和历代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的重要材料。

泰山崇拜的文化遗存


众多的人文事物与泰山天然风光浑然一体,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观瞻的内容, 进一步增添了泰山游览的吸引力, 而且为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书法、雕塑美学和旅游等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为泰山崇拜和游览平添了生活气息和无穷活力, 吸引着更多游客崇拜、游览、研究、歌咏泰山, 推动泰山游览的新发展。因此, 泰山自身的文化宝库是发展泰山风景区的又一生命线, 是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