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年代的青少年偶像崇拜更多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对崇拜对象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偶像激进、大胆, 在各种文化冲击下显示出了思想的复杂性和叛逆性, 对于乐见新鲜事物、颠覆成人世界的青少年而言, 这些偶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人物到事物, 从现实到虚拟, 从明星到民星, 进入21世纪的偶像崇拜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意识觉醒

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 一场巨变、一场传奇应运而生, 蕴藏着理论创新、社会进步与全面发展的时代到来了, 仿佛一夜之间, 万木复苏蓬勃生长。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开始走向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在刚刚走出十年“文革”浩劫的70年代末, 国家高度集中的偶像崇拜宣传引导被弱化, 一时间偶像崇拜陷入真空期, 但是“解放思想”的方针, 给偶像崇拜对象的选择提供了初步自由化, 人们的主动崇拜意识逐渐觉醒。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和国门的逐渐打开, 我国开始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改变自然地引发了社会文化的变革, 社会文化由同质化单一性向异质化多样性转变, 社会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从注重集体利益向关注个体利益转变、从强调严肃纪律向认同活泼自由转变、从宣扬吃苦奉献到尊重享受为己转变的深刻变化。这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使得青少年对偶像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 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主动追求转变。

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历程


这一时期的偶像迅速出现并来自各行各业。与以往相比, 80年代的“偶像崇拜”概念开始变得宽泛, 不再是单一的圣人英雄、政治精英、模范榜样这类带有强烈国家政治色彩的人物崇拜, 而是扩大到各行各业, 特别是通过影视歌制造出的娱乐明星, 青少年对明星的崇拜除了学习、敬仰还多了消费的概念。偶像崇拜的途径、形式、对象突然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 他们不再像过去有一呼百应、全民效仿的效果, 而是有了鲜明的个人行为特征。

偶像崇拜的地域、对象限制也越来越模糊。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以邓丽君、李小龙、梅艳芳、张国荣、小虎队、四大天王为代表的港台影视歌明星和以施瓦辛格、史泰龙、迈克尔杰克逊为代表的好莱坞明星和摇滚巨星迅速进入国内市场, 而国内出现了两大偶像崇拜类型, 一种是传统励志人物, 如“中国保尔”张海迪, 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一种是对时代进行呐喊的文学诗人, 如顾城、舒婷、北岛等。他们成为青少年早期的崇拜对象。

80年代的青少年偶像崇拜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国家层面走向个人层面、从国内走向国外、从英雄榜样走向个人爱好。

(二)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多元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 世俗文化、大众文化逐渐取代了严肃文化、精英文化, 中国社会走向更加多元。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下, 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 大众文化有了适宜的发展环境, 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后, “追星”这一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悄然兴起。娱乐性偶像崇拜在青少年中形成了巨大风潮。这一时期的偶像崇拜主要是“三星”, 即歌星、影星、体坛明星, 他们组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核心。

90年代初期, 社会文化的叛逆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以罗大佑、崔健为代表的“愤怒青年”用歌声表达着对社会飞速发展的顾虑和对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丑陋现象的批判。吸引了一大批正值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追随崇拜, 甚至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

90年代中期, 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由利益分配不均而引起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 新旧交替中体制的不完善, 使诸如官倒、腐败等阴暗面日益暴露, 旧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也日益显出虚伪和过时。同时, 西方第一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也蜂拥而入, 成为左右人们生活趣味的重要参照系。中国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 颠覆精英, 消解一切深度和意义的“无厘头”时代, 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产物。在这个时代, 消费文化盛行, 周星驰、王朔等叛逆的英雄, 他们用调侃、叛逆的语言和态度消解权威, 成为了青少年崇拜的新偶像。

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历程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个体户、企业家, 他们穿着时髦, 骑摩托、开小车, 进出酒吧, 令当时的很多年轻人心生羡慕。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消费主义文化入侵, 一种讲求实用, 追逐实利的风气迅速在国民中滋生, 价值失落了, 理想主义成为滑稽可笑的代名词。青少年对于成功、财富的向往使一大批杰出人物, 比如企业家成为了青少年的新偶像。

90年代的青少年偶像崇拜更多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对崇拜对象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偶像激进、大胆, 在各种文化冲击下显示出了思想的复杂性和叛逆性, 对于乐见新鲜事物、颠覆成人世界的青少年而言, 这些偶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历程


(三) 进入21世纪至今:趋于成熟

进入2000年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播媒介迅速扩展, 为青少年提供了强有力的崇拜基础。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 web2.0技术的引入, 给中国互联网带来颠覆性变革的同时, 也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产生了巨大影响。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的出现, 加速了以商品化、日常化、娱乐化为特点的大众文化的传播, 整个文化的发展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向, 向更发散的模式改变。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需求层次和自主意识也随之上升,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偶像崇拜越来越成为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产物。

这一时期的偶像已经与上一代青少年的选择发生了巨大变化, 偶像崇拜趋于泛化。“平民偶像”在大众文化中成为青少年偶像。2005年夏天席卷全国的“超级女声”电视歌手选秀节目将平民偶像崇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超级女声”凭着“想唱就唱, 唱得响亮”的口号, 无门槛的条件, 吸引了大批普通平民参与海选, 在青少年甚至中老年群体中迅速蹿红。“超级女声”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种符号, 代表着普通大众的明星梦, 也成为青少年的崇拜对象。

在网络上兴起的还有一批“草根明星”。芙蓉姐姐、网络小胖、后舍男孩、罗玉凤等成为这类偶像的代表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渴望一夜成名, 于是借助互联网的平民草根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完成, 这让偶像的诞生变得更频繁、更可能。

在网络造星的时代, 其他类型的偶像崇拜也有所发展。“三星”偶像依然是青少年热衷的主体;互联网造就的如张朝阳、李彦宏、马云等IT精英, 企业家王石、潘石屹、柳传志等也成为青少年追逐的对象, 刺激着无数青少年追求财富成功;科学家、大学教授等技术文化精英也走入青少年的视野, 如袁隆平、屠呦呦、于丹、易中天等一度受到追捧。

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历程


2010年以来, 在青少年中还出现了一种虚拟偶像。这是一种手绘的2D形象或3D形象, 甚至未必是人类形象, 虚拟形象、动漫角色、虚拟歌手等这些都可以是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的出现, 开启了虚拟偶像的全新模式, 虚拟动画人物通过电脑音源在巴黎唱歌剧, 在演唱会当嘉宾, 甚至在多个国家举行演唱会。在全息投影技术的支持下, 国内虚拟偶像领域, 最受青少年追捧和关注的是洛天依。2017年6月, “出道”5年的洛天依在上海举办第一场线下演唱会, 演唱会首批500张SVIP的内场票在3分钟内售罄, 其火热程度丝毫不输于真人偶像的演唱会。虚拟偶像基于成功的动漫、手绘, 在强大的现代技术支撑下, 成为青少年的新偶像。

从人物到事物, 从现实到虚拟, 从明星到民星, 进入21世纪的偶像崇拜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究其原因, 缘于在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消费社会语境中, 偶像的力量得到了突出展示, 他们成为大众消费时代青少年娱乐、集体狂欢的一种集中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