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小型培训机构,经历多年的发展,虽然招生续班有所提高,但机构的整体规模并没有得到扩张,甚至停滞不前。

而为此造成培训机构无法长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一、只想现在,不想未来,战略目标过短

中小培训机构的战略方向,基本是由校长决定的。而问题的焦点在于,很多创始人在创立培训机构的时候,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培训机构的未来,大多只是考虑眼前赚不赚钱。

其实,一个培训机构短期内盈利是容易做到的,难的是如何能够长线经营。

现在多数的情况是:大家只盯着近期的收益,却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一个培训机构。市场变化是迅速的,如果不能够长远打算,迟早会被挤出市场。

校长对于培训机构的经营目标、战略构想和实现的资源条件等方面应该有全方位的规划。

培训机构要想获得规模上的拓展,校长一定要做到这3点:

① 明确自己经营的目标

② 深入地分析自己在一个行业中的位置

③ 未来怎样能够保证培训机构长久经营

这是赢得竞争的保证,也是长久发展的关键。

二、员工是成本,“人力”非“资源”

大多中小型培训机构由于其规模较小,因此一般对于成本非常重视,大到采购电脑设备,小到买瓶胶水,都会涉及到培训机构的开支,这使得小培训机构处处精打细算。

当然,作为培训机构的行政支出来说,这方面是需要谨慎对待的,不该花的钱绝对不能乱花。

但很多小培训机构对于员工也是非常苛刻的。

例如:有一个K12培训机构的营销部门负责人说,他们培训机构目前营销人员的待遇还没有行政部门的高。

营销部门组织了很多的营销活动,完成了大量的销售业绩,培训机构居然没有什么奖励,还每个月对他们的营销支出找毛病,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为培训机构带来的效益。

假如一个培训机构,总共只有4个人,员工没有任何福利,就连中秋节这样的节日,校长连个月饼都舍不得发,当员工看到自己的朋友在别的培训机构,都喜气洋洋地提着月饼时,ta又怎么会积极工作呢?

三、因人设岗,体制不全,分工不精

有句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落实到培训机构管理的实践中,指的是不管多小的培训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组织结构也是需要的。

培训机构有一个好的组织框架,就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标准,来配备每个岗位上的人才,使人尽其才。

现在的很多小培训机构,连个简单的部门设置图和职位说明都没有,员工岗位的设置全凭校长的兴趣,结果变成了因人设岗,有几个人就设几个岗位,如果人走了,岗位就消失。

因人设岗的弊端在于,培训机构不能使所有系统都可以活性运转。如果面临外界强烈的竞争,却没有一些重要的岗位,那么培训机构就会非常被动。

追本溯源,培训机构在机制上的不健全,使得在运转时,难免会变得不够灵活,使培训机构在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问题。

四、授予职位、不给权力

培训机构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校长就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历亲为、大小事务全部揽在自己手里,这时培训机构就需要授予下面的人员一定的决策权。

较好的方式是,将权力下放到培训机构的部门经理,这样校长只要抓好几个人,整个培训机构的资源就可以得到有机的利用,当然,还包括校长可以将一部分股份给骨干的员工,让大家成为培训机构的共同体。

授权其实代表着校长对中层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小培训机构能不能良好运转的标志。小培训机构必须承认,培训机构要健康发展,校长“放权”是一个大的趋势,那些死抱着自己的权力不放、安于现状的校长,其前景是不容乐观的。

当然,放权也不代表就是100%,这可以规定一个度,校长可以收放自如。这是个观念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导致了很多培训机构损失了一些优秀的骨干员工。

五、好高骛远,三心二意

尽管很多中小培训机构现在规模都不大,但每个培训机构都很想长大,而且,很多校长还天天都在寻思怎样能够多找到一些盈利点。

现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很多小培训机构也和大培训机构一样,对于自己的主营业务总是不能持久地坚持,或是稍微赚到一点钱就想去别的行业试水。

中小型培训机构本身赢得一个生存空间是不容易的,但是要一直拥有这个空间,不仅需要持久的坚持,还需要学会判断机会。

培训机构要扩张,可以通过有效的经营来长大,现在的小培训机构,常常是还没有长大,摊子已经铺得到处都是,中小型培训机构较低的抗风险能力,如何能够经得起这些折腾?

总结:我们该如何突破这些瓶颈?

这些问题都是校长需要进行深思和考虑的:

① 战略目标是否明确?

② 组织分工是否合理?

③ 人岗是否匹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