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10月,山东省临朐第一中学,始称山东省临朐中学,在村三元庙建校,首届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16人。李本业、李文纲,1985年9月均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优秀教师称号。

东朱封村

东 朱 封 村位于临朐县城南4公里,城关街道办事处驻地南5公里处。东与东城街道青崖头村隔弥河相望,西、南与西朱封村毗连,北与丁家路口、井家田村接壤。聚落呈长方形,西高东低,面积约0.5平方公里。

相传此地为尧之子丹朱封地,故取村名朱封。明隆庆二年(1568),弥河改道,村庄方位由河东变为河西。清咸丰年间,村筑围墙,以墙为界,划为围子里、围子外两村,围子里居东首,故称东朱封,围子外居西首,称西朱封,俗称围子里为小朱封、围子外为大朱封。据《李氏族谱》记载,曾有吴、马、杨、韩、王、安、赵姓在此居住,后吴、马、杨、韩、王姓迁走,安、赵两姓衰。明成化年间(1465~1487),李界自登州(今莱阳)迁到临朐城南关居住,生三子,长子尚仁、次子尚义到此定居,人丁兴旺,渐成村中大族。清末,刘姓迁入,历经繁衍,为村中第二大姓。继有张、陈、史、杨、姬、徐、朱、郇、赵、苗、王等姓迁入。全村680户,2200人,均为汉族。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孝慈乡朱封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冶源区朱封社;1930至1945年属第四区朱封乡;1952至1957年属第二区(冶源)田村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后属杨善乡,9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属之;1982年属城关镇;1984年属临朐镇;2004年属城关街道。

全村有土地1400亩,其中平原地950亩,分布在村周,地块有东坡下崖、西洼、前坡、后坡。土壤为褐土,适宜种植粮、蔬、烟、桑。村东、南、北三面沿河,有沙滩地450亩,适宜苹果、山楂、白杨树生长。

传统种植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世纪90年代亩产已过吨,素有“粮食囤”之称。经济作物以种植黄烟为主。70年代前后,种植面积达500余亩。建国前至80年代初,大田四周广植桑树,后改种苹果、山楂、大樱桃。2008年全村果园达400亩,苗木繁育场50亩。

村民在弥河滩种植西瓜、甜瓜、银瓜、南瓜的历史百年以上。其中朱封银瓜以色纯性脆味甜而享有名气。20世纪80年代初不再种植。

村人有制作鞭炮工艺。1942年,李克辉、李文亭等人逃荒外地,跟当地人学会技术,后回村继续从事鞭炮制作,研制成独特配方的药引芯,燃放均匀,县内外闻名。20世纪60年代,有4个生产队成立鞭炮制作小组,增加集体收入。后依法停业。

20世纪70年代创办全县首家纸箱厂— 临朐县纸箱厂,临朐县缸套厂生产的缸套包装始由条编筐改为纸箱。80年代建立临朐县果品包装厂,开创全省苹果包装由果筐到纸箱的先河,吸引全省26家果品公司到厂参观学习。199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及商务部领导到村视察并给予肯定。李文志、李伟东、李本来、李德刚先后建起包装箱厂,李德华生产巨能牌烘干设备,李华、李坤制造水泥电子控制设备,刘焕臣制作金属笼,李本禄建起富源纸业。

1976年,村投资10万余元,架设高压输电线路2000余米,安装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85年以来,先后4次改造、更新高低压电网,变压器增至25台,总容量达3880千伏安。

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始有电风扇,至2008年,各类家用电器陆续进入农户家中。

全村现有摩托车350余辆,大、中、小型汽车122辆,装载机、挖掘机、自卸翻斗车等工程机械28台。

20世纪70年代前,住房皆土坯草房,街道曲折,进出不畅。1971年,开始新村规划,每户宅基地面积240平方米,每四户一排,每排之间设4.5米宽东西小巷。全村设8米宽南北主大街4条、东西大街3条,4.5米宽南北小巷12条。1982年底,建起砖瓦宅院580处。在村西建设二层楼房区,有29户进住。

1998年,投资80万元,沥青硬化西连临九公路、东接弥河大坝的村中心街2000余米。2005年至2007年,投资180万元,先后硬化两横二十二纵街巷5100米,共2.11万平方米,修建村南排水石渠460米,安装路灯100余盏,栽植绿化苗木2000余株。2011年,驻村企业带头捐资、村民捐款、村集体投入及上级扶持,共投入资金80余万元,对村中心路改造。后续投入8万元,整修绿化带,栽植樱花、紫叶李、黄杨等绿化苗木6000余株。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庄”。

村临弥河,地下水位浅。1975年前,人畜吃水靠村内多处大口井摇辘轳提水。1975始,户户庭院打小井,安手压式汲水器,俗称“压井”,十分方便。接通电力后多数改用水泵,更为便捷。2002年,全村接通自来水。电泵汲水仍保留,主要供洗刷浇灌用。

1964年,拦河筑坝,修水轮泵,引弥河水浇灌村东、村南农田。1962年,修筑水渠3000余米,从崔家李召村“三岔”干渠引老龙湾海子河干渠水浇灌西洼、村西、村北土地。1966年后,在后坡地打第一眼机井,安装1台旧式12马力柴油机抽水浇地。1976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通过和邻村调地,规划大方22个,每方打机井1眼,最初用12马力柴油机抽水,通电后改为电力水泵,全村实现机井灌溉。

历史上,有牛、驴等大型畜力的农户极少。20世纪50年代后,每个生产队有一犋(数头)牛、一头驴和一辆畜力地排车。播种、脱粒、运输主要靠人力。1968年始,大队购进10马力立式柴油机2台,12马力卧式柴油机3台,脱粒机5台。1972年后,购进12马力手扶拖拉机8台、25马力拖拉机2台、50马力拖拉机1台、55马力和60马力链轨拖拉机各1台,农用运输车2台,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各1台,小麦播种机、收割机、扶垄器、深耕犁、重耙等配套农机具50台(套),全村农机总动力达720马力。1975年组建农机队,1976年通电后改称机电队。

村多名医。较早的有李兴堂中药铺,李作荣公玉堂药铺。中医李树贤(1904—1971),早年行医于临淄一带,1954年回乡开设中药铺,中、西医结合,尤擅小儿科与妇科。研制的小儿口疮药,多为一次即愈,药效奇特,至今仍流传使用。治疗腰、腿疼方剂为传世秘方,1994年献给国家,载《老干部之友》杂志。中医李文德(1895—1968),民国初时遇瘟疫流行,熬药汤廉价散药救治疫民,瘟疫消退,名声大振。西医李本志,1963年与李文乙创办村西医诊所。赤脚医生李炳泉,善治愈多种疑难杂症。1968年,实行村办合作医疗,设卫生室3间,有医生李树贤、李炳泉、李本志3人。2007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卫生室由3处合为1处,诊室、治疗、观察、药房四室齐全,为朱封社区第一卫生室。村民参合率达到100%。

清代,村设私塾,授四书五经。民国时期,私塾改学堂。学生李克升、李克晋、李树林升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李树贤升入临朐师范讲习所。1920年,在村三元庙设初级小学,1956年改为完全小学,初任校长吕世圣。1958年,在村中建“共产主义小学”,因条件不具备,年底外村师生撤回。1970年,在村小学成立田村初级中学,1972年初中迁址田村庙子。1994年,村小学迁至现校址,为二层教学楼,有教室等30余间,操场500平方米,教师13人,设6个班,在校生162名,属市级规范化小学。

村书画爱好者众多。李作绅,清光绪年间著名画家。善工笔花卉草虫,尤以蝴蝶见长。原作被收入临朐《骈邑遗墨》,珍藏于青州博物馆。李劲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作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展评赛中多次入选、获奖,被选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等选集。李克镇,农民画师,其画作墨牡丹雍容华贵,多被人收藏。李本业、李施真、刘玉学、李炳智、李鑫、李春、李朋云等人的书画作品均在省、市、县级报刊上发表。

文艺生活丰富多彩。每逢年节,村民组建子弟班,有京剧、吕剧、快书、秧歌等演出活动。1956年,村青年秧歌队曾获全县汇演一等奖。20世纪60年代,村文艺队演出的吕剧《李二嫂改嫁》受到县级嘉奖。李文安,60年代农民艺人,擅说山东快书,逢年、喜庆场合或劳动小憩,即兴表演,信口成段,听众称奇。1969年,回村任教的李文诗、李本顺、李文萃等十几位教师,在村小学组建30多人的少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百余块,到县城、工矿企业、驻军、农村巡回演出百余场,受到县、社领导和群众的好评。演员李炳芹被县吕剧团选拔为正式演员。2008年,村建起面积1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大院,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农家书屋”藏书5000余册,电子阅览室配套微机15台,棋类活动室、保健室、乒乓球台、篮球场等设施和各种健身器材俱全。村文艺骨干孙兴兰、马吉英等组成文艺演唱队,表演的红绸舞《好日子》、四页板《尊老孝亲谱新篇》,在全县第23个人口纪念日文艺汇演中荣获表演三等奖和优秀节目奖。

高美静、王来红等组成的服装模特队,在全县首届服装节及服装模特电视大赛中名列前十,获“最佳才智”奖。

村人才辈出。据《李氏族谱》载:清邑庠生有李应龙、李应元、李国祥、李永宽、李生、李向、李中彦、李中遴、李中选、李中松、李献廷、李作霖、李星乙、李作亮、李兰浦、李兰坡、李作亮、李作萍、李洪宾、李洪涛,武庠生有李永宽、李玉、李洪逵等。李中勤,曾任临朐县正堂。李洪仪,山东政法专科校特科毕业,清末民初为沂水县知县,1923年任临朐县教育局局长。

李克家(1918—1986),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毕业,曾在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队任副团长、团长等职。

李荫广(1926—2003),1942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广东省朝阳市武装部长、广州警备区参谋长、广州港务局副局长等职。

李炳军,1963年2月生,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工学学士。1984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化工部办公厅科员、副主任科员、部长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一组二秘、一组副组长、一组一秘兼副组长;国务院办公厅副局级秘书;国务院办公厅正局级秘书;国务院办公厅副部长级秘书;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江西省委常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现任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

李本亮,1964年生,清华大学博士生,曾任职航空航天部空间技术研究院,主攻导航技术。受聘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任研发总监。

李本坤,1963年生,西安军事学院政治处主任。

李东俊,1958年生,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教授。

李本跃,1953年生,曾任潍坊市林业局局长、安丘市委书记、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成珍,1947年生,高级经济师,曾任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副经理、党委书记,济南市盐务局副局长、党委书记等职。

李德家,1958年生,高级经济师,山东省粮食局饲料公司总经理,山东省惠中粮油公司董事长。

李德芳,1964年生,高级工程师,山东省粮油工程设计院副院长。

李德伟,1968年生,曾任临朐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潍坊市地方铁路局副局长,潍坊市发改委大项目办副主任。

李正基,1948年生,曾任临朐县科委副主任、县长助理、临朐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村能工巧匠有:李荫廷,村铁匠铺掌门人,善制作修理农具。建国后,曾负责为县人武部维修枪械,其徒6人,多被县化肥厂、食品厂招为技工。他和李荫太创制的锡酒壶、镶制的茶壶,玲珑别致,工艺精湛,曾被当作礼品馈赠宾客。

李文策,铁匠李荫廷之子。从父学艺,1956年被临朐县农修厂(一厂)招为技工。1969年调临朐县糕点厂任维修车间主任。先后研制成功饼干、桃酥、山楂饼加工流水线三条,使厂效益连年翻番,多次被评为县、市先进工作者和技术革新能手。1980年4月,被山东省商业厅授予全省商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2月当选为潍坊市人大代表。

李文相,1960年春,赴潍坊参加全市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学习,成绩在200名学员中列第二位。是年秋,成为全县首台“东方红”牌链轨拖拉机驾驶员,以“临朐县农业机械化光辉的一页”为题刊登在县报特刊号上。

村集体、个人多获荣誉。1982年6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村妇代会三八红旗集体称号;1989年12月,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村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8年2月,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全市和谐创建示范单位、2007年度新农村建设带头村称号;2008年4月,中共潍坊市委组织部授予村潍坊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规范化站点称号;2008年12月,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村省级文明村称号。

李本干,1987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授予全国优秀农村电工称号。李文镇,1989年9月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12月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优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1992年12月被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称号;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潍坊市乡镇企业家称号;1998年2月当选为潍坊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李本流,2001年4月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11月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潍坊市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称号。刘玉芝,2005年4月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李文亮,1977年5月被昌潍地区人民政府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工作者称号;1977年12月、1983年4月当选为山东省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文俊,1993年11月出席山东省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李本业、李文纲,1985年9月均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优秀教师称号。李本宽,1986年9月被潍坊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优秀教师称号。

1938年秋,一小队侵华日军犯村,烧毁学校办公室、教室10余间。

1939年,突遭大风,许多树木被刮倒,李文林家直径半米的大槐树亦倒。

1942年春至8月,大旱,庄稼颗粒未收,加之日军、汉奸轮番下乡抢劫,村中居民大多闯关东、去山西,房屋倒塌,蒿草丛生,村庄几乎成了“无人区”,狐狼出没,李兴瑞之妻被狼咬死。

1943年初夏,一小队日军到村抢劫财物一宗。

1946年秋,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王建安驻李文安家,在三元庙召开营以上干部军事会议,布署战事工作。

1947年夏,临朐战役发起,解放军从弥河对岸青崖头村南大沟至朱封村河西岸两边大树上扯绳,解放军顺绳渡河,由于每米绳上有二三人抓绳抢渡,人多堵水,水急力大,绳超负荷断成三截,数百官兵被水冲走。

1948年秋,《大众日报》社印刷厂驻村三元庙,解放济南的新闻报道即在此印刷。

1950年麦后,突刮龙卷风,将李炳昭田地中的石碑帽刮出5米多远。

1952年10月,山东省临朐第一中学,始称山东省临朐中学,在村三元庙建校,首届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16人。次年秋,新校在县城建成后迁走

1989年,突刮大风,李文师、李本志等多家直径三四十厘米的梧桐树连根拔起。

三元庙,又称“三官庙”,坐落村东,占地6亩有余,建成时间无考。据传,明隆庆二年(1568)曾重修。历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3)、乾隆十九年(1755)、道光八年(1828)、同治十二年(1874)多次重修。主建筑有三官殿,另有泰山圣母祠。三元庙殿堂高筑,青砖碧瓦,飞檐翘阁,甚为壮观。殿内雕梁画栋,尧舜禹三神像栩栩如生,院内古木参天,遮云蔽日。每年三月间,香火不断。此古迹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幸存重修三元庙石碑3座。

三元庙东矗立牌坊一座,系清道光二十年(1840),为旌表李璋之妻王氏而建。后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在原通往县城南北路东侧,一南一北并排节孝碑两座,因其貌相似,故称“双碑”。南面之碑系清咸丰年间为表彰李中狱之妻王氏而建。李中狱早殁,王氏奉事舅姑,享年九十岁。北面之碑系清光绪年间旌表李作湘之妻牛氏而建。牛氏十九而孀,无子,以夫侄兴科为嗣,牛氏孝敬舅姑得其欢愉,抚嗣子教养备至,舅姑殁,丧葬以乎循礼,励节艰辛六十余载,寿七十余岁,无疾而卒。碑文系庠生李洪涛撰书题诗,诗曰:“惟松栖鹤,惟鹤依松,完完劲节,落落仙踪,卓志奇行,笔难殚述,芳流千古,松鹤为图。”双碑皆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清咸丰年间,为避匪患,村建围子墙,1923年重建。围子墙绕村一周,全长1500余米。墙体底部宽约4米,顶部宽约2米,墙高6米有余。围子墙有西寨门两处,南寨门一处,北便门一处,两东门有泄水沟。晚间,关闭四处寨门,青壮男丁,轮流沿墙顶巡逻。有匪情时,鸣锣报警。建国后因失去防护作用,雨蚀人损,残留围墙存至1980年,1981年因村庄规划,陆续铲为平地。

说明:部分资料为以前的资料,现在可能变化较大,待以后统一进行补充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