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翻译研究院

译者||陈望道与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

陈望道,在我国的学术史、教育史和党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

他是1955年中科院成立时的第一批常务学部委员,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的语言学家,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上海市社联成立时的第一任主席

他是1920年8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员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的第一任书记,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望道,在其年仅29岁时第一个把马克思恩格斯著的《共产党宣言》全文引入了中国。

是历史的选择也是陈望道个人的选择

1920年3月份,正在“浙江一师”担任国文教员的陈望道接到了《民国日报》邵力子的一封来信,得知《星期评论》社戴季陶要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消息,并给了他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和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

在那个“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报纸上已可见一些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的片段,但却没有一个人把它全文翻译过来。当时戴季陶很想自己来完成这一工作又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他觉得要完成这本小册子的翻译,起码得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了解;二是至少得精通德、英、日三门外语中的一门;三是要有较高的汉语言文学素养。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认识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很喜欢看他们从苏俄翻译过来的文章,从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在日本留学精通日语,汉语功底又好,同时还懂英文,所以邵力子推荐了他来完成这一翻译工作。邵力子所以推荐陈望道还与陈望道在“一师风潮”中的表现有关,与他先前巳在报刊上刊出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关。邵力子推荐陈望道,这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当然也是陈望道个人的一种选择,因为陈望道在接受翻译任务前,刚刚经历了“一师风潮”的冼礼。“一师风潮”使他“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实施都是劳而无益的”。所以陈望道在事件结束之后,回到故乡义乌分水塘村去进修马克思主义,并且试译《共产党宣言》。

1920年3月,陈望道回到了他的家乡着手翻译工作。为了能避开各种干扰静下心来专心地译书,陈望道躲进了离住宅不远处的柴屋内。因为译书经常要熬夜,没几天,陈望道就瘦了不少。他母亲看着十分心疼,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家乡特产红糖,给陈望道补补身体。他母亲把粽子和红糖送进去后,过了一会,在屋外问道:“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陈望道说:“够甜,够甜了!”等到陈望道母亲进去收拾碗碟的时候,看到陈望道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原来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给吃了!就是这样,他全然忘我地一字一句地斟酌,一字一句地推敲,“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终于在1920年4月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是没有任何译本可供参考的,但他还是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含义。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是这样翻译的:“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以后的多个版本,对第一句的译法都不尽相同。改来改去,现在我们可以读到的成仿吾新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一个魔怪出现在欧洲——共产主义的魔怪。”这种译法,与陈望道的译法十分接近。

陈望道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通篇以现代白话文译出,也呼应了当时的文学改良运动。他用通畅的白话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时隔近一百年的今天来看仍十分流畅。

陈望道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从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里,还随处可见一些白话文修辞学风气的精彩语句,如“宗教的热忱,义侠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我们通过与日文本和英文本《共产党宣言》的比较,可以看出其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表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最终由上海又新印刷所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出版。由于印刷的仓促,8月版《共产党宣言》的书名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因为封面是红色头像,所以被称为红头版《共产党宣言》。9月再版时才把错印的书名改了过来,同时封面换成了马克思的蓝色头像,称为蓝头版《共产党宣言》。

出版的持续时间、版本和种类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持续时间,为1920年8月至1938年初。十八年间,跨越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年)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年)时期,并进入了抗日战争(1937-1945)时期。出版地开始在上海,1927年后因迫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先移址广州、武汉,最后移址延安。

由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继“又新”印刷所之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和新文化书社等出版单位又相继大量出版《共产党宣言》,仅平民书社在1926年1月至5月就重印了十次,到5月已是第十七版了。以后广州国光书店、湖北武昌长江书店等又印了近20版,加上1937-1938年间汉口人民出版社、延安青年出版社重印的三个版本,在1920-1938年的18年间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重印了近40个版本。目前,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初版本国内仅存11本(上海图书馆、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浙江上虞市档案馆、温州图书馆、山东东营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1920-1938年的18年间,由上海、广州、武汉和延安出版的陈译《共产党宣言》有17种之多,可分为正装本和伪装本二类,译者名字,依目前存有资料看为陈望道、陈佛突和仁子。在1920-1927年间出版的基本为正装本,而1927年后多为伪装本。伪装本不是没有译者没有出版地,就是书名仅用《宣言》二字。

出版后的影响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是出于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所以在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在发函至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各地要求他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同时,也寄去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在学习陈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传阅、热议,甚至辩论,此后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所以,可以说,陈译《共产党宣言》的出版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同时,还影响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整整的一代人。

1920年夏天,毛泽东从湖南来到上海拜访陈独秀时,看到了陈独秀正在校对的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十多年后的一天,在延安的窑洞前,毛泽东对外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书就是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干部学校,对外宣称外国语学社,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都是这里的学员。那时,每个学员都发一本《共产党宣言》,并由文化教员陈望道给他们作讲解。刘少奇在回忆那段历史时说,当时他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周恩来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共产党宣言》的,因为这一点,他在1949年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当着代表们的面对陈望道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朱德回忆说:1922年11月我在德国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正是在柏林支部学习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后才走上革命旅程的。邓小平也说过:“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此外,1920-1938年年间出版的近40个版本陈译《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年)和抗日战争(1937-1945)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宣言》随军散发,几乎人手一册,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宣言》被反动当局列为禁书,从而产生了许多共产党人为学习《共产党宣言》、为保护《共产党宣言》,不惜牺牲生命的动人故事。可以说,近一百年在《共产党宣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才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全过程,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时光流泻,《共产党宣言》自1920年在中国问世至今也近一百年了。其间世界风云变幻,时势更迭,但巨著栉风沐雨,经久不衰,真理的光芒依旧闪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振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