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的根源是爱。所以在谈规矩之前,先要来简单谈谈一个人认识爱的发展过程。

人因爱而生,也为爱而活。但爱是一门需要学习,且需要一生学习的功课。

人生要经历三个爱的阶段,学习三门爱的功课。

这三门爱的功课分别是: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经历的是爱的初级班。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爱、体验爱。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感受到了就对他们产生依恋。

慢慢地我们进入了爱的中级班,因为我们开始学着分享爱。这个阶段爱的特点是给予和得到平衡。

当你开始为人父母时,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都要升入高级班了。高级班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是充满理性的爱。仅仅给予就让你有足够的幸福。在这里你和爱的真谛更近。

如果你对爱的理解还处于初级班或中级班,你就很容易在爱的时候毫无规矩,在恨的时候滥做规矩。

这样,无论爱还是规矩都是缺乏理性的。

这样的教育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身为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本来就是可爱和不可爱的组合。

中国古人在《礼记》中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处理对孩子的爱与恨:“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无论孩子多么可爱,你都要清楚他也有恶的一面需要你去做规矩。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你都要明白他毕竟是孩子,反思他的错误中你有怎样的责任。

理性是融合爱与规矩的溶剂,理性是教育的中庸之道。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因着你对孩子那无法拒绝的爱,你要用理性把持自己的爱,不要让自己的爱重新回到初级班、中级班的状况。

孩子是上帝送给父母学习爱的最好教科书!

唯有爱和规矩的理性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结果。

父母可参考以下四个方面来教育孩子:

1、转移孩子注意力

父母可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这种做法适合:不太严重或偶然性的问题。

比如说: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来帮我挑选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示不同意的立场

当孩子做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事情时,父母要明确表示不同意的立场,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攻击孩子的人格。

这种做法适合:行为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比如说:孩子在超市跑来跑去。

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的!

3、给孩子提供选择

父母可以给孩子合理的、且父母能够接受的选择,给孩子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这种做法适合: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

比如说: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来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自己选择好不好?

4、告诉孩子如何弥补自己的失误

孩子很多时候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当犯了错误时不知道如何去弥补。这时,父母应该耐心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弥补自己的失误。

这种做法适合: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比如说: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看,沙发都花掉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好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