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一票否决权”(Veto Right)成了圈里圈外的热词,关于投资人在创业公司扮演的角色再度受到各方关注。事实上,Veto Right是风险投资的惯例,硅谷也是一样。按照惯例,投资人只是小股东,不参与日常经营,一些条款上需要保护。经过数轮融资的一家公司,通常情况是投资人联合拥有一个“一票否决权”。如果公司增长很快,估值过高,每一轮领投的投资人可能会人手一个,也不罕见,但极少有人恶意行使权利。

而当创业者在方向上出现问题,对于一个合格的投资人来讲,表达理性的声音,尤为重要。这方面,Uber显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案例。最近我在朋友圈分享了Benchmark等五家机构投资人一年半之前给Uber创始人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的信,放到现在来看,仍有极大触动。

在公司已经明显在往悬崖下滑的时候,投资人应该继续在边上鼓掌,“我支持你,请继续往悬崖下跳”,还是理性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尽可能地避免悲剧的发生?重点推荐这封信中的一个词“Stakeholder”,这不是仅仅为了股东(Shareholder)价值的最大化,而是为了Stakeholder(用户,员工,股东,以及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

创业不易,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能否做出理性的负责任的抉择,更是对人性的巨大考验。对创始人来说,知进退,懂得什么时候该放手,真的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对用户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股东负责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我们非常有幸并且感恩在过去十年能见证一些优秀的创业者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能主动做到把所有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放在个人名利之前,他们是真正的商业英雄!

2

投资人的价值观与道德坚守

不知什么时候,我被划到了“古典投资人”的阵营。P2P、区块链到今年的电子烟,这些风口我们都没有参与。外界有声音觉得我们守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很多事情逐渐清晰。

风口更迭,舆论起伏,我们始终坚守自己作为投资人的信仰和本分,我们投资的标准和底线一直非常明确:

一是项目本身是否刚需,是否为用户创造价值。不仅是区块链,我见任何赛道的创业者,都会先问他,你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需求是否真实存在?痛点是不是足够痛?你要先搞清楚这一点,再来看用什么样的技术最合适。对于区块链,去年最火爆的时候,我做过这样的判断:目前我没有看到一个必须使用这个技术的应用场景,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是投资人专业上的判断。

二是信仰、道德和政策监管的层面。我们看到过去两年,投资圈有很多黑天鹅,主要是受一些监管政策影响。中国的监管其实都有脉络可循的。从投资角度来说,理解监管逻辑,坚守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一些道德的准则,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坚持对某类资产说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能会错过一些暴富的机会,可能会错过一些赚快钱的机会,但是这样能走得更安心、更稳健、更长远。

三、正视寒冬,寻找不确定中的确定性。都说现在是资本寒冬,的确,市场非常动荡,宏观环境的变化非常多,也很难控制。但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试图在微观层面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首先,寒冬是捕获好的投资标的最好的机会。大鱼都长在有寒流的地方。实际上现在的周期很短,中国互联网周期都在3、4年左右。所以我觉得寒冬期也不会很长。

过去十年确实是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消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十年。因为中国人口红利巨大,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农村市场都蕴含着极大的机会。所以造成消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此起彼伏,永远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我觉得人口红利可能越来越少,今天很多的创业企业已经深入到四五线城市,深入到农村市场去了,再想回到讲人口红利的时点,已经非常难了。未来十年还是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但是很多机会隐藏在企业服务里,而且一定是基于技术红利的企业服务。

美国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虽然过去十年美国消费互联网领域里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像WhatsApp、Uber、Airbnb等等,但美国的VC从企业服务项目上赚到的钱超过消费互联网。同样的,美国的企业服务公司曝光度也不高,大家知道的就比较少。但是这些公司都是几十亿美金的独角兽,而且未来还有更多的独角兽。我相信中国未来十年也是这样的,会出现很多企业服务的独角兽。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第一,今天一线员工的工资涨得非常快,企业开始愿意花钱去买软件;

第二,以前很多软件是基于PC的,是可以盗版使用的,不用花钱就可以使用。今天PC软件几乎没有了,几乎都是基于云端的,云端的软件都要花钱去买服务;

第三,今天很多的企业软件服务,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软件,它有很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金沙江创投在过去十年以消费互联网为中心点做投资,现在是企业服务和消费互联网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我们投资布局了很多做企业服务的公司。因为是做企业服务,所以大部分消费者不知道这类公司,媒体也不关注它们。虽然这类公司的曝光度不高,但其成长速度非常快,前景也很好。

企业服务类的项目不一定要追求知名度、曝光度,也不一定要融很多钱。这类项目要想稳健发展,就要开发出真正是刚需的、优质的产品。对我来说,企业服务项目只有一个判断标准,即用户愿意买单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好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服务项目靠补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靠补贴企业提供免费服务,但是服务不能解决企业的痛点,企业最后还是不会买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