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生财有道》)甘肃省崇信县历史悠久,从唐朝起,“崇信”之名就开始见于史册。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甘肃省崇信县委书记王锦带记者参观了李元谅寝宫,他告诉记者,在唐德宗的贞元四年,也就是公元788年,华州刺史兼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在我们崇信这块地方筑了崇信城。他取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推崇诚信、保境为信的意思,就是他要上不负国家对他的信任,下不负百姓对他的信任。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历经千年后,李元谅抗击吐蕃的英勇事迹至今还在崇信百姓中流传,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大家不但没有忘记他,甚至有许多人专门去研究他的生平事迹。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马长春,曾是崇信文化馆馆长,曾写过14万字的《唐·武康王李元谅研究》一书。马长春说:“一个城市的知名度离不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它的知名度,更要依靠历史名人提升。”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崇信民歌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曲调优美,歌词精彩,内容丰富,方言运用得当,口语特点突出,表现形式活泼多样,熟悉的旋律会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密码。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崇信县还是民间戏曲“弦子腔”的故乡,柏树乡白羊洼就是“弦子腔”的发源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崇信弦子腔唱腔流畅优美,字音清晰,富有浓厚的陇东乡土气息,深受群众的喜爱。弦子腔是小戏,剧本写的多是家庭琐事。看着搞笑却有着生活哲理,传唱中,很多朴素的道理也通过戏曲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弦子腔的表演者是平日里田间劳作的村民,每每参加演出,换上了戏装,就能登场。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58岁的王宏荣,是弦子腔班社的第三代传承人。从11、12岁开始就跟着他的父辈学着拉乐器,几十年来一直传承着这一民间小调。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近年来,崇信县开展《民歌》《弦子腔》等非遗展演活动100多场,文化遗产宣传不断扩大,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传承,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日益丰富。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崇信县历史悠久,它的美食自然也多种多样。美食一条街重现了崇信美食的特色,让当地的特色美食焕发出新的魅力和活力。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涌入这里,所有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要求在这里几乎都能得到满足。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于秀虹,返乡创业大学生,2017年毕业于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英语旅游专业,之后分配到县文旅公司做导游,因为对家乡有着无比热爱,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向外展示自己家乡美景,工作以来每天都接待许多游客,她认为只有家乡发展好了,她和自己的家人才会生活更加幸福!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这是生长在崇信的一棵大槐树,已经3200岁了,它穿越了三千多年的时光之河,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替,如今依然枝繁叶茂,花香十里!它的树高有26米,树干的直径是3米,要七八个大人手拉手才能把它抱住。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2018年,崇信县累计接待游客15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亿多元,分别同比增长20%和22%。崇信县充分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大力实施文旅项目带动经济发展,依托县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那山、那水、那古树,风情、民歌、弦子腔,甘肃崇信告诉您,文化和旅游可以这样融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7月5日18:55分播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