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古称弋阳,义阳,申州。信阳地处河南南部、淮河上游,有山有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信阳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繁荣,这里留下了数目众多的精美文物。

在信阳博物馆,我们有幸能再见古人的智慧和他们眼中的世界。

信阳博物馆:鸟兽不渡忘川岸,信阳旧物留人间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这是西周人所作的一首反映反抗精神的寓言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寓言诗。这首诗一开始,就提到的"鸱鸮",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猫头鹰。

在西周,鸱鸮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周人对它百般厌恶。而在更早的商代,鸱鸮则是商人所信奉的神鸟,是国家的重要象征。在信阳博物馆,就有这么一座来自商代的提梁卣(音同"有"),它的主题,就是"鸱鸮"。

这尊鸱鸮提梁卣在1987年出土自信阳市罗山县莽张乡天湖村,通高25厘米,通宽20厘米,腹径17.2至20厘米,是一座小型青铜器。

鸱鸮原本是猛禽,但在青铜器上,它们却常常以"憨态可掬"的形象出现,信阳的这尊鸱鸮提梁卣便是如此。它器形圆润,周身遍布精美花纹。在盖顶,还有一个蘑菇状的提钮。这提钮本意是为了方便拿取,结果加在"矮胖"的鸱鸮头顶,倒像是这鸱鸮长了一片不听话的羽毛。

信阳博物馆:鸟兽不渡忘川岸,信阳旧物留人间

除了这个可爱的鸱鸮提梁卣,信阳博物馆里还有另外两尊提梁卣,分别是云雷纹提梁卣和夔纹提梁卣。这三座提梁卣都出自天湖村,从夔纹提梁卣中提取的三千年前商代的美酒,还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云雷纹提梁卣中也有液体,不过因为它保存完好,人们至今也舍不得打开提梁卣一探究竟。我们只能推测,云雷纹提梁卣大概和夔纹提梁卣一样,已经在酒香里沉醉了三千年吧。

天湖村在商代是块风水宝地,这里不仅有"鸱鸮",有"夔",还生活着另个一种动物——"饕餮"。在这个美食遍布大街小巷的时代,一般的食客都算"消费者",热衷于美食的食客算"吃货",而对美食背后的文化如数家珍、分外热忱、尝遍天下百味的才算"老饕"。"老饕"虽起源于"饕餮",但其实二者意义大相径庭。饕餮是古代四凶之一,《左传》中就早有其身影,"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人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饕餮的面貌,大部分都来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信阳博物馆的饕餮纹鼎,就是其中一件。

信阳博物馆:鸟兽不渡忘川岸,信阳旧物留人间

这件饕餮纹鼎出自商人之手,通高19.4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16.1厘米。虽是一件小型青铜器,其上却绘有极其凶猛的饕餮首纹。《山海经》有介绍到,饕餮形状如羊,长有人面,眼在腋下,虎齿而有人手,但饕餮纹鼎却只展示了饕餮的脑袋。

这其实是当时的一种文化,人们虽"知晓"饕餮的全貌,但是只铸造面纹。《吕氏春秋·先识》就记载:"周鼎著饕餮 ,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这一习惯早在商朝就已形成。

饕餮虽是恶兽,但当它与礼器组合,则成为了治身治国这一寓意的承载者。万物是否有灵我们三言两语难以论述,但我们千年来确实是一直在给他们赋予我们期待的意义。或许对我们而言,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灵性"。

在信阳博物馆,不仅有这些神秘的动物,还有古老的植物。这植物不是来自《山海经》,也没有活在《淮南子》里,它是一棵树,一棵一年又一年生长在陆地,最终却去往江河的树。

2009年,在信阳市息县城郊乡徐庄村张庄组,这棵树重见天日。不过它不再是以一棵树的姿态活着,而是以一只独木舟的样子,以一种让人震惊的模样出现在天地之间。

信阳博物馆:鸟兽不渡忘川岸,信阳旧物留人间

这只小船舟体两头平直略窄,由一整段圆木剖凿而成,造型精巧,保存完好,是真正的由"刳木成舟"做成的独木舟。这只独木舟虽然没有榫卯和帆浆的陪伴,但它并不孤独。它身上承载的,是三千五百年前早期商人的智慧和期盼。人们一天天望着它长大,望着它载着他们的梦想,驶向现在,驶向未来。

"信阳是块宝地",这里的飞禽走兽、一草一木,无一不在向世人这么宣告。

在这里,成舟独木还是那么挺拔,化卣云雷还是那么灵动。

信阳博物馆:鸟兽不渡忘川岸,信阳旧物留人间

从这里,春申君走向江南,陈元光去往闽南,司马光、何景明……无数文人、智者,带着中国文化的根,去新的地方发芽、生长。

而今,在信阳,还有信阳博物馆在那静静等候,等待一个愿意听信阳前世今生的人,听他讲述关于信阳的旧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