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人们购买珠宝首饰最普遍的消费心理,也是珠宝首饰所有价值中,最能让人直接体验到的。婚庆、寿庆、节庆等喜庆场合是中国消费者考虑购买贵金属、珠宝玉石饰品的主要时机。

好消息:关注公众号“中研网”,发送“联系方式,邮箱,姓名”,即可获取一份免费报告,速速来取!

珠宝首饰消费心理特征以及消费市场走向分析

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的制造是指以金、银、铂等贵金属及其合金以及钻石、宝石、玉石、翡翠、珍珠等为原料,经金属加工和连结组合、镶嵌等工艺加工制作各种图案的装饰品的制作活动。回顾我国珠宝首饰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停滞、恢复、发展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珠宝首饰业始终处于停滞状态,之后经过近十年的恢复期,从1990年至2000年中国珠宝首饰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珠宝消费已经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市场的走向将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的动向和价格。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一些重要的珠宝首饰产品的消费中国都居于前列。

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新兴珠宝首饰消费市场。其中,我国对黄金、铂金、玉石消费位列世界第一;钻石消费位列世界第二。此外,在我国,白银、水晶等时尚性装饰产品也大受青年消费者欢迎。国内珠宝首饰的生产方面,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深圳罗湖、广州番禺等在内的20个珠宝首饰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建立产业集群,使诸多相关企业通过资源共享降低全行业的成本,提高行业的运作效率。

中国珠宝首饰随着生产和消费的扩大,消费日臻成熟,时尚化、个性化成为潮流,经营不断规范,专业化、集约化渐成趋势。2016年,国内累计生产黄金453.486吨,连续10年成为全球最大黄金生产国,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产3.434吨,同比上升0.76%,其中,黄金矿产金完成394.883吨,有色副产金完成58.603吨。另有进口原料产金81.960吨,同比上升24.51%。全国合计生产黄金535.447吨,同比增长3.79%。中国黄金、紫金矿业、山东黄金、山东招金等大型黄金企业集团黄金成品金产量和矿产金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9.85%和40.05%。

目前中国的珠宝产业并不完善,市场复杂,问题也较突出。主要体现在:现阶段珠宝企业之间比拼的是材质而不是品牌,企业间的竞争渐成原材料的竞争,企业的利润增长受原材料市场影响非常大;珠宝设计、工艺价值等没有在产品上体现出来;高级珠宝消费重品牌但不重品质,更愿意选择国际奢侈品大牌,而中低档珠宝消费则相反,重材质不重品牌。这些都导致了国内很多珠宝企业在零售领域利润率波动较大。未来珠宝行业将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要么是一些小而精的企业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要么是一些大而全的企业对行业进行有效整合。

一、中国珠宝首饰消费行为分析

1、珠宝首饰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1、价值消费心理

对于珠宝材质本身的真与假,优与劣,是消费者的本能心理反应。

2、美化装饰心理

这是人们购买珠宝首饰最普遍的消费心理,也是珠宝首饰所有价值中,最能让人直接体验到的。俗话说:“爱美心理人皆有之”。在爱美心理的驱使下,人们不断从外表来美化自己,使自己更潇洒大方,更富有朝气和活力,既美化生活又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色泽艳丽、造型奇特、款式新颖、美观漂亮、秀气细巧的珠宝首饰,是这类消费者的理想装饰品。

3、象征寓意心理

珠宝不仅有美丽的色泽和光彩,同时还具有寓意深刻的内在美。很多人选购珠宝首饰,不仅喜欢它外在美,而且还要表达某种愿望,或一种美好的寄托。自古以来,人们就将珠宝比作物华天宝而加以崇尚。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带玉的习惯,以示吉祥如意。在西方一些国家,航海的水手常带海蓝宝石,以求一路平安、顺利,因为在海蓝宝石的传说中,它能战胜邪恶,给人带来安宁和幸福。而在阿拉伯国家,人们认为佩戴绿松石能消灭避难。这种心理,可以说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即使在今天,人们的这种朴素心理依然可寻。

4、纪念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珠宝首饰消费者,往往对人对物都有怀有深厚的感情。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诚挚之情,进而将这种感情寄托在珠宝首饰上。其会选择一些符合自己的心情愿望的珠宝,以作为对人对物的纪念。结婚纪念首饰的流行,可以说是人们这种心理较为典型的反映。美国每年有1500万新娘接受男方的订婚钻戒。这不能不说是人们对“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的最好理解。

5、储备心理

国家银行储备,充当起比黄金还要坚固的“硬通货”。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也有较多的人有珠宝首饰保值心理,将珠宝首饰消费作为一项特殊的“储蓄”。珠宝首饰小巧便携便存,而价值又极高,是用作“储备”的很好手段。

6、时髦心理

讲时髦赶潮流,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男女的普遍心理。亮丽的颜色,众多的款式,给追求时髦的男女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许多年轻人在购买珠宝首饰时,并不十分注重宝石本身的价值,而只追求其款式的新潮和个性色彩。

7、社会礼仪心理

佩戴高雅、得体的首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同时也表现了自身的素质和涵养。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就十分注重社会交往礼仪中的首饰佩戴。

8、身份心理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人们选择首饰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个人“身份”,这种“身份”不只是直接的权力、职位的标志形式,更多的是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一个人的内在状况和拥有状况。

9、艺术心理

珠宝首饰不同于一般的装饰品,它是一种高级艺术品,其中凝聚了设计者的心血。对于那些酷爱艺术的人来说,在选购珠宝首饰时,更注重首饰的艺术价值,强调首饰的艺术美。出于这种心理的消费者,选购珠宝首饰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首饰的造型是否独特,款式是否新颖。

10、感情心理

人们崇尚美,追求纯真的感情,往往借物喻情,表达内心情感,珠宝历来为人类所钟爱,自然就表现出注重感情的珠宝心情。

11、实用心理

在人类应用珠宝首饰的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珠宝首饰是与人们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如发夹、钗、发针、手表、领带夹等。

12、显富摆阔心理

很多人佩首饰是为了显露自己有财产、有身份、有派头。其在选购时,不讲究制作是否精致、款式是否新颖。对于黄金首饰只求重量和成色,对于镶嵌珠宝的首饰,只求宝石是否高档,品质是否一流。

2、中国珠宝首饰消费是文化的消费

常规文化消费

目前我国黄金珠宝饰品的人均持有量偏低。在近3年内有实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中,人均持有各种材质的贵金属、珠宝玉石饰品4.7件。如果以持有3件和6件为标准来界定消费者,可以将消费者分为三级:仅拥有3件以下贵金属、珠宝玉石饰品的“入门消费者”将近四成;拥有4件-5件的“中级消费者”占比35.2%,拥有6件及以上的“资深消费者”不足三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颇具发展空间的珠宝市场。

同时,目前中低端价位的贵金属、珠宝玉石饰品占据了主流市场。以单件非婚庆饰品的最高价位为例,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所持有的最贵重非婚庆饰品价值都人民币在4000元以下,而拥有价值超过1万元人民币的单件非婚庆饰品的消费者仅占12.5%。

此外,最近3年内贵金属、珠宝玉石年均消费额在人民币6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据总量的67.1%。在调查中,贵金属、珠宝玉石饰品年消费额在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中的平均占比仅为7.6%,近四成消费者的饰品年花费总额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尚不足5%。

喜庆消费

婚庆饰品消费一枝独秀。婚庆、寿庆、节庆等喜庆场合是中国消费者考虑购买贵金属、珠宝玉石饰品的主要时机。近20年来,婚庆类饰品的平均花费上涨了55%。即使排除成本上涨、物价上涨及货币贬值等因素,粗略估计上涨幅度仍有20%左右。超过八成的已婚消费者购买过订婚、结婚饰品,九成以上的未婚消费者表示“准备购买订婚饰品和结婚饰品”,且平均预算约为2.6万元人民币。在情人节等特殊节日,高达60.4%的20岁-30岁男性消费者会考虑购买珠宝饰品作为礼物。

然而,更高层次的“非时机性”常态消费也已出现兴起势头。25.9%的受访者表示,其对珠宝首饰的消费并没有特定的时间安排,看到喜欢的饰品可能就会购买。

休闲消费

四成人仅在休闲场合佩戴饰品。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中国消费者在各类场合佩戴贵金属、珠宝玉石饰品的几率与出席场合的正式程度呈反比。

在朋友聚会、日常生活和家庭聚会的三种熟人圈子中,表示会佩戴饰品的消费者比例分别达到66.3%、59.4%和47%。而日常工作、商务宴会和商务谈判等更为正式的场合中佩戴饰品的比例,分别为38.3%、24.1%和10.1%。42.1%消费者表示“仅在休闲场合佩戴饰品”,另有3.4%的消费者表示自己“只买不戴”。

对在商务谈判等正式场合佩戴饰品,中国消费者普遍持谨慎态度。职业规划培训师通常会告诫求职者不要在面试时佩戴饰品;与新客户第一次面谈时,客户人员通常会取下饰品。对于“资浅”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了解在商务场合搭配饰品款式、材质和色彩的正确方式。不戴不会出问题,搭配错误反而引发麻烦,不佩戴饰品成了最明智的选择。

3、中国珠宝首饰消费市场发生重大转变

虽然规模领先的珠宝企业多以销售黄金首饰为主,但非黄金产品的市场需求正在迅速成长。过去10年我国钻石进口金额持续攀升,铂金首饰销售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对于部分追求时尚、个性的消费者来说,工艺精湛、设计感强的K金产品的需求正在兴起,宝石、翡翠、玉石、珍珠等品种的投资和消费热情也持续高涨。

款式风格和设计是决定K金、铂金及珠宝镶嵌类首饰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将驱动企业品牌升级。珠宝设计能力提升和品牌塑造需要长期的时间和资金投入,这一方面将驱使珠宝企业重视原创设计能力的打造和品牌、渠道升级,另一方面非黄金产品占比的提升有望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投入更多资源打造设计团队和品牌实力。

近年来,周大福、周生生、老凤祥等珠宝企业利用强势渠道,不断将产品线向高品牌附加值的钻石珠宝镶嵌、K金、铂金类首饰延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