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是个内心强大的胖纸

一咬开白白软软的外皮

里面饱满的各种馅儿涌进嘴中

让人幸福的想抖腿

吃了这么多年的包子,你知道包子的历史吗?跟着贾不假,一起来了解一下包子的前世今生吧。

汉代画像石上的庖厨图,呈现出明显的蒸笼图,可以脑补一下他们在蒸啥?

它的前世很是淳朴——被人们称为「馒头」

「释名」曾记「汉有蒸饼」。那个时候,基本将面食统称为「饼」,蒸出的面食就是蒸饼,虽类似馒头,确无馒头之名。汉代画像石上,曾有蒸笼烹饪的图像,可见,当时有蒸饼无疑。到了晋代,则出现了馒头之名,写为「曼头」。卢谌的「祭法」中写着要用馒头做四季祭品,「春祠用曼头、饧饼、髓饼、牢丸,夏秋冬亦如之。」再往后,到了唐代,也是有「馒头」形态的食物。「清异录」里曾记「玉尖面」,即为馒头。

一直到五代时期,包子才算正式登场。「清异录」里提到,五代汴梁阊阖门外有个「张手美家」食馆,以卖节令食物为主,每至伏日,有一款「绿荷包子」。宋代的时候,包子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遍地开花。记录汴梁风俗的「东京梦华录」写着「诸色包子」。「梦粱录」里则有江鱼包儿、蟹肉包儿、水晶包儿、笋肉包儿之类。这里是「包儿」的叫法,「儿」与「子」是同义,后来自然而然就有了「包子」的名称转换。当时,还有被称作「灌浆馒头」的,大概就是后来的灌汤包了。

不过,这个时候,「馒头」和「包子」仍旧是傻傻分不清的。或者说,它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指的同一个东西,这也不难理解为啥现在很多南方人仍旧管包子叫做馒头了。

直到清代,馒头的叫法彻底有了变化。北方管没有馅儿的叫馒头,有馅儿的称为包子。而南方却把有馅儿的称作馒头,无馅儿的叫「大包子」……

清代时期,人们对包子馅儿的追求也到达了一个新境界,很多老字号流传至今。

包子的江湖

包子的江湖,从来都是风起云涌、暗藏杀气。各门各派都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宝地,被忠实的追随者牢牢簇拥。比如北京的庆丰包子,天津的狗不理等,以及后来的上海芭比,杭州甘其食,南京的青露,安徽的贾不假等等

一个小小的包子皮,可以包容千万种食材,荤的,素的,甜的,咸的,哪一种才是你的最爱呢?你还能说出那个让你第一次吃出幸福滋味的包子是什么馅的嘛?一起来回味一下吧。

鲜汁肉包

香菇青菜包

麻辣豆腐包

豆沙包

豆芽包

等等等等,不写了,小编嘴馋要去买包子吃了,哈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