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18日上午7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梅墨生先生追悼会告别仪式,梅先生生前亲朋好友、弟子学生及书画界、武术界名家各界人士千余人一道送别。赵千民兄于2010年进修于清华美院梅墨生书画高研班,2011年,又追随梅先生进修于国家画院高研班,入梅墨生导师工作室研习传统中国书画,并担任两届班长,班务之事由他向老师专门汇报,梅先生特别信任。

原旭东 稷山县美术馆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2019年6月15日凌晨,在朋友微信圈看到一条梅墨生先生逝世的消息,感到十分震惊,马上从床上坐了起来。为证实消息真伪,我立即把微信转给了梅先生的弟子赵千民兄。不一会,收到他的回复:“梅老师得了重病,今年三月份动了手术,一直住院疗养,不幸于6月14日下午五点多去世”。

看完短信,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梅墨生先生确实走了!!!

当天,千民立即坐高铁赴京梅先生家祭奠守灵,并转来微信,代荆观圣老师和我并几位书友为梅墨生先生上香叩首祭奠。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6月18日上午7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梅墨生先生追悼会告别仪式,梅先生生前亲朋好友、弟子学生及书画界、武术界名家各界人士千余人一道送别。殡仪馆梅厅悬挂大幅挽联:画道书魂妙笔高华梅花境,武学文采瀛山清静翰墨生。呜呼哀哉!一位仅仅60岁的书画家、诗人、学者、艺术评论家、太极拳家就这样匆匆撒手人寰。

我和梅墨生先生见过几次面,没有深交。对于梅先生我素所敬重。就个人而言,特别敬佩他的学人风骨。有评者谓其人宛若其姓氏“梅”一般,“坚韧、肃然、从容、淡定”,恰如其分,没有半丝过誉。他是当代不多得的一位通人、全才、真人。若天假时日,梅墨生先生享 有高寿,定会成为一代宗师。但是,生活没有如果,现实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间。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北京一位朋友曾送我一小幅梅墨生先生画的《墨竹》,一直挂在家里客厅。近日来,我每每驻足端详,上题“微风动丛篁,晴阳透竹窗。春日和气在,雅意满厅堂。觉公作”。作品尺幅虽不大,但却笔墨雅致,生机盎然。睹物思人,往事不禁涌上心头。

最早知道梅墨生是九十年代末,缘于他出的一本专著《现代书画家批评》。那时他三十多岁,正“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该书从近代的吴昌硕、沈曾植、齐白石到当代启功、沈鹏、王镛。作者不讳不饰,以一己多元审美大胆批评,在书画界引起巨大反响。因由此书,我的艺术视野得以扩充,吸取了不少鉴赏知识,特别佩服他的睿智才华和胆识。沈鹏先生肯定他:“直抒己见,实属不易,对传统的执着,对笔墨重要性的坚持,不仅针对时弊,而且在反思未来,以对历史负责的立场进行着独立思考。”薛永年先生赞其:“雏凤声清,那嘹亮的声音正在穿越时空。”的确,后生可畏,出手不凡。联想到现如今书画界评论,到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片赞扬,“全票通过”,真令人作呕。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2009年到2010年,我报名参加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书法高研班进修,脱产学习一年。国家画院开设综合大课,在课堂上第一次见到梅墨生先生。那时他已调国家画院工作,任理论研究部主任。《现代书画家批评》一书作者照片还是一位文艺青年模样,但2009年的50岁的他却变成了一幅鲁迅的样子,须发皆白,坚毅刚直之气扑面而来。听梅墨生先生讲课是种享受,他很少用电脑课件,好汉全凭一张嘴!他讲书画理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别开生面。听课学员们都在私下议论,叹服不已。国家画院美术馆有一小图书室兼休息室。画院老师和学生往往在此聊天。有一天,我与梅先生不期而遇,他在一旁等朋友,我过去问候请教。梅先生谈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艺术家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艺术追求,不为时风,不为名利所左右才好。他说近现代黄宾虹和齐白石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一个大雅一个大俗,大家可以做为专题来研究。听我说从山西来,又谈到卫俊秀先生、姚奠中先生、林鹏先生,对三位老书家钦佩不已。谈兴所至,彼此存录手机号码,以备联系。首次面晤,梅墨生先生的真诚热情坦率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转眼过了春节。2010年三月份,有好朋友收藏几幅名人字画想请梅先生鉴定。我给他发短信说明情况,梅先生稍后回复:“鉴定就是负责任,要收取一些费用。鉴真勿喜,鉴伪勿忧。”后朋友同意,便约好第二天上午到东四十条一茶馆见面。翌日一大早,我们坐地铁过去,很容易便找到茶馆。梅先生正在带太极学生上课,他举手示意,我们坐下等了会。之后,到内室净手展卷一一道来,完毕后告诉我们,书画鉴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是一家之言不是绝对。鉴赏间,梅先生告诉我们,古人鉴字画首先是“望气”。“气”是虚的东西能“望”到吗?这就需要敏锐的识别力、判断力和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展卷之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书画不言,真伪自现。令我们听后受益匪浅。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2016年元月,时值姚奠中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于16日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举办“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丛书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中国书协和各大院校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苏士澍、赵长青、胡抗美、吴悦石、王岳川、金运昌、解小青、梅墨生等近百人出席了活动。又一次见到梅先生格外高兴,我坐在其身后,认真聆听了他的即兴发言。梅墨生先生讲他和山西有缘,和运城有缘,1991年在山西运城参加首届卫门书派研讨会上,结识姚先生。姚老温文儒雅,学识渊博。梅墨生分别从做人、做事、艺术、修养几个方面去谈,对姚奠中先生的人品和学术艺术成就激赏不已。认为姚老得庄子真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他的书法儒雅自在,堂皇而妖娆,进入神化之境。

对于堂皇正大书风,梅墨生先生一直推崇。2019年5月6日,梅墨生先生去世前一个月,他专门又为书家乐泉去世写了一段话,其中提到:“近年有不少人把字往松软处写,你也是。这样易于有味道,但我个人偏见以为神气不够,……如书坛佼子何应辉、沃兴华、郭子绪、储云、石开、于明诠、曾翔……一大批精英者都是。大概这也是一种风气或潮流吧?……但窃以为万事不能过火,美在有度。以愚眼所见,字过求阴柔散漫,则隐隐暗示书家精气神之涣散。书气还当以正大堂皇为基准才好。当时这番话是否为听者所接纳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我是个直言的傻子,说了也就说了,对道友不愿说虚言假语。”这就是梅墨生,而且是病床上的梅墨生,直言不讳,敢于讲真话,不怕得罪人。试问当世学人有几何哉?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学术研讨会合影(二排左六为梅墨生先生)


2016年3月,梅墨生先生收授第二批弟子。千民兄做为首批弟子应邀出席并展示武艺。赵兄约我同去,因对梅先生敬仰,我们便欣然一道同往北京。赵千民兄于2010年进修于清华美院梅墨生书画高研班,2011年,又追随梅先生进修于国家画院高研班,入梅墨生导师工作室研习传统中国书画,并担任两届班长,班务之事由他向老师专门汇报,梅先生特别信任。赵千民兄自幼习武,独创自然门劈雷徒手掌,兼善书画。梅先生对他十分赏识,两年之间多次切磋武艺,面授书画,2012年正式收为入室弟子。

我幼时也喜欢武术,看过电影《少林寺》更是心向往之。但真正接触武术是这次梅先生收徒仪式。惊蛰时分,万物复苏,来自全国武术界高手,多路掌门人、书画名家及梅先生首批弟子、第二批拜门新弟子150余人齐聚京华。太极拳名家李树峻、田秋茂,武当派掌门人游玄德,三皇炮捶名家庞连福,八卦掌名家武林大赛总裁判长张全亮等一一登台大展身手。瞬间,我感觉走进入了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世界,激动万分。

赵千民兄列坐游玄德道长一侧,梅墨生先生最后走过来邀请千民,要他代表梅派弟子上台助兴展示,以此向各派拳师回礼。赵千民遵师命轻松登台,只见他稳扎马步,气沉丹田,独创自然门“劈雷徒手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打来。舞台上弧线缠绕,只听见唿唿生风,不见双手,身影恍惚。令在座武林高手眼前一亮,啧啧称叹,阵阵喝采,都称道其是上乘功夫。梅墨生先生对千民表演极为满意,号召新老弟子要团结一心,修德敬业,发愤学习,为弘扬中华民族书画艺术、武术事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言之凿凿,情之切切,体现出一位名师的高尚情怀。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2017年,好友燕立民几位成立了尚道书画院。燕老师问我他想投个老师正式学书画,在北京拜谁。我不假思索地说:梅墨生!梅先生是个通才,书画造诣精深,人品耿直,可谓上师。燕立民当即表示,这两年先把书画院基础打理顺,然后专门同千民兄一道上京拜师。不料,今年6月梅先生作古,终成憾事。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从微信上看到2019年5月6日上午,应弟子大卫邀请,梅墨生先生抱病还在为感恩太极大学堂拳友们讲座。这是梅墨生先生生前最后一次公开讲学。他谈到了两个月来的病痛折磨,每天只有输液、打针、化验单调的重复,不能进食,不能喝水,把一切交给了西医,无奈之中苦不堪言。他不顾车程劳顿,不顾自己的衰老瘦弱形象来看大家,梅先生是灵性之人,大约他也知道自己大限之期不远亦。梅先生说:什么是“道”,经过大病,走过六十年,他明白了参透了,道就是人生的修为,人到底怎么活着?怀着感恩的心,怀着审美的心,要有生活品质,有滋有味地活着,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不破坏别人,给别人带来美好,才是真正的生命况味和人生境界。他说:蓝天、白云、小鸟、花木,人与自然相融相依,如此美好。言谈之间,惜人惜物之情油然而生,令听者无不动容。“持恙强开示,登坛一二三”,“如何修性命,不免涉辛甘”,梅先生说与大家再会来日方长,其实是永久告别。看着梅先生抱病的讲座视频,我不禁潸然泪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梅先生手持杨柳枝现身说法,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2019年5月18日,梅先生在微信圈发出了小诗《失眠》,就此定格,他从此住进重症监护室,再也没有走出来。这篇短短的小诗 带着他的体温,带着他的柔情,也带着他的无限眷恋和不舍:

人生有似紫藤花,

结痂、枯萎、把花架也拉歪啦,

有时把寂寞填满院。

人生有似莫名雨,

未下时弥漫着郁闷,

降下时半夜里透着爽利。

透过幽窗看去并不富丽的庭院,

紫藤花又拙壮了、还有竹子、牡丹、玉兰花相伴。

此刻,找不到曹洞禅的洞澈。

此刻,寻不到任何得与弃。

只有可怜的飘浮的心,失眠。

2019.5.17夜 梅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陶弘景有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2019年3月8日,梅墨生先生写道:“五运奈何逢戊子,暂托微命白云边”。他可能自由自在地驾着一片祥云去追寻古人去了。

茫茫万有,虚室生光;杨柳依依,逍遥觉公。愿病榻窗外那只每天如约而来落在枝头的喜鹊与先生相依相守,笑谈古今……

原旭东于达观轩2019年7月2日晚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梅墨生先生对姚奠中先生的评价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梅墨生: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其实我作为晚辈,跟姚先生有过两面之交,一次是在太原,一次是山西运城,在山西运城是首届卫门书派的研讨会,当时山西几位书法界的著名书家学者都在,卫俊秀先生、姚奠中先生、徐文达先生、林鹏先生,现在健在的就是林鹏先生。我很怀念这些前辈。跟姚先生接触不多,但是姚先生温文儒雅、一派大雅,所以,没有机会向他多请教,是很遗憾的事情。

今天研讨会,我说几句话。

第一,我觉得姚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学人,他对于治学上强调做人,把知识放在第二位,我以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现在的事实,中国的文化受西风的影响,一切都颠倒了,是非判断也颠倒了,做人为艺做事的方式、标准都颠倒了。我觉得姚先生是以人品立身,我觉得这是承传中国文化道脉,非常值得尊敬。

第二,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教授,作为一个学人,他有一个士夫情怀。首先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术、爱艺术、爱人才。我觉得这几点在今天的学林,有好多人相形见绌。刚才方宁先生讲到的,那只不过是丑恶的世风、学风的例子之一,我们不用多说。在姚先生面前,这样的人是很惭愧的。

第三,古人说“死而不亡者寿”。姚先生作为人瑞,他已经活到了人生的百年,这已经让很多人艳羡,但我觉得其实姚先生岂止百年之寿呢?姚先生精神不死,文化传薪,桃李天下,我觉得他实际是死而不亡者,实际是精神文化的传承者,这一点上其实我挺为先生喜。

第四,中国的书法艺术,唐朝的孙过庭说“人书俱老”。我觉得姚先生的书法达到此境。我昨天晚上6点钟才拿到巨作的复制品,翻开一看,姚先生的篆书得自乃师章太炎先生的书法。但是章先生的字和书跟章先生的人一样,清刚狂傲,他那里面有一种清刚之气,桀骜不驯。而姚先生的字,虽然体式、体格、用笔都很接近章先生,但是我觉得姚先生的字里面多了一份温醇之气,温润而醇厚,绵密而含蓄,没有章太炎那么一股狂傲之气。所以他的字是收敛的,是含蕴的、是谦和的,跟我接触他的人一样。所以他的篆书,我用四个字,清劲温润。他的行草书,我特别想用形容唐人诗歌那样,“浩荡感激、豪放沉郁”,真是真挚动人。所以我也想说,山西书界的前辈,几乎无人不受傅青主的影响,但是有人学的是形,而姚先生领略的是精神,姚先生的行草书里有傅山的那种庄子的精神,逍遥的精神。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卫俊秀先生个展,研讨会上我曾经如此评价过卫先生,我说“您是真得庄子精神”,今天我也同样用这句话来评价姚先生的行草书。不过,与卫先生不同的是,姚先生的行草书里更多了一股儒雅的气息,堂皇,堂皇中有妖娆恣肆。那种奔放,那种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不在点画推敲。所以如果以书家的那种形迹来论,实际上姚先生“人书俱老”,真是进入神化之境,他是一派气象。我觉得当今所谓的好多名家书法根本无法和姚先生的行草书相比,姚先生的书法是自然而成。中国的文化必须以自然而神化为最高境界了,姚先生的行草书太有境界,这是我的真心话。

第五,我觉得姚先生作为传统的学人,一代鸿儒,周汝昌先生称他为鸿儒,我认为一代通儒更准确。为什么?百年来的中国学术过于受西学的影响,分科、分门别类,愈分愈细,然而真正中国的文化、学术、血统就是通才,就是那种各家贯通,渊博的大家,这样的人在今天的学界越来越少,艺术界如此,文化界也如此。而像姚先生是真正达到了淹雅贯通,这种贯通是中国文化的脉搏,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就像西医一样,能治牙的治不了口腔,能治耳朵的治不了牙,越分越细。实际上人是多么一个精致的整体。回过来说,中国的文化,文史哲也好,儒释道也好,他们是绝对分开的吗?太史公的《史记》,那里面是史,还是什么?六经都是史,这句话不展开说了,姚先生是一代通儒。

最后一句话,中国的学问,知行合一,能知能行。姚先生的长寿让人艳羡,但是姚先生何以长寿耐人寻味,如果他不是这么一个贯通淹博的通人,他不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学者,可能不会如此长寿。他的心神安泰淡泊,所以他符合养生之术,所以他能够称之为人瑞。我觉得这一点是现代时下的人,知识是知识,学问是学问,人生是人生,心态是心态,两层皮,达不到姚先生这样的境界。所以我觉得姚先生的不朽,“死而不亡者寿”,我为姚先生喜,虽然我是晚辈,跟他只有一两面缘分, 我也谢谢主办方给我这么一个机会。

梅墨生

2016.1.16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文章作者:原旭东

梅骨丹心化清风——缅怀梅墨生先生


原旭东

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弟子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尚道书画院艺术总监

姚奠中艺术馆馆长


书法作品及评论文章刊登《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等,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和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际友人收藏。主编出版《姚奠中百岁华诞文集》《姚奠中诗歌书法鉴赏》《姚奠中书法对联赏析》,《走进书画》名家访谈拍摄专题。

相关文章